《左传》、《国语》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2016-03-29周广干
周广干
关键词:先秦汉语;时间副词;《左传》;《国语》;语义功能
摘要:《左传》、《国语》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典型语料,两书在文献关系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时间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使用频率多,特点鲜明。对《左传》和《国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书中常用的时间副词在使用频率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在语法功能和句法分布方面的特点基本也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副词的使用上存在细微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测《左传》、《国语》应当是出于同一派学者之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20-08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dverbs of Time in Zuo Zhuan and Guo Yu
ZHOU Guangg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Key words: PreQin Chinese; adverbs of time; Zuo Zhuan; Guo Yu; semantic function
Abstract: Zuo Zhuan and Guo Yu are typical corpora for the study of PreQin Chinese. The two books have innumerable links with each other. Adverbs of time are a key subcategory of Chinese adverbs, featuring high frequency in use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adverbs of time in Zuo Zhuan and Guo Yu. The comparison reveals that the two books show strong consistency in the frequency of common adverbs of time and demonstrates that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are substantially consistent. In these two books, only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 adverbs has subtle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infer that the two books might be composed by the scholars of the same school.
副词的特点需要从语法的角度着眼,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划分词类应该主要根据功能和分布,还要兼及意义。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汉语副词在功能、分布方面的特点,很有必要把副词同其他相关词类进行比较、区别。本文的论述重点在于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语气副词的区分上。
关于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分,杨荣祥先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副词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时间名词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当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一般都能和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副词则不能”〔1〕。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是副词系统中的两个次类。关于副词次类的划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副词的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十分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身就是个大杂烩”〔2〕。杨荣祥先生在著作中也提到“副词再分类的原则”问题,指出:“副词的再分类,仅仅以语义为标准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功能、分布方面分析各次类的特征……要在以语义为标准分类的基础上,找出各次类在功能特征方面的共性以及它们对有关语法格式的制约作用,从而证明所作分类的合理性。”“副词次类的语法功能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一、对被修饰成分的语法属性的选择;二、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三,不同次类在句法结构中共现时的顺序位置”〔1〕。关于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分,由于同属副词次类,在功能特征上并无明显的界限,我们可以根据语义特征进行一定的区分。马真先生认为:“通常所说的时间副词,大多不表示行为动作的‘时,而表示行为动作的‘态”〔3〕。总体看来,时间副词在语义上表示的是“时间观念”,而语气副词表示的是某种语气;另外在句法分布方面,由于“语气副词主要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是对基本命题的主观评价,所以它总是统摄整个谓词性结构乃至整个句子”,因此语气副词在与其他副词次类连用时,总是出现在最前面①。
根据时间副词的功能和语义特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左传》、《国语》时间副词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对时间副词进行如下分类:首先把时间副词分为两大类,即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表“时”)和与时间相关的状态(表“态”)②。然后根据表“时”表“态”的不同再分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分为表示过去、已然,表示现在、进行和表示将来、未然三类;与时间相关的状态又可分为表示久暂,表示先后早晚,表示始终,表示频率、重复四类。
本文先按照两书中共有的时间副词、仅见于《左传》的时间副词和仅见于《国语》的时间副词为序进行系统描写、比较,在此基础上就两书时间副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比较并加以总结。
一、两书均使用的时间副词
(一)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进行所处的时间
【尝10:尝2】③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在以前、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在《左传》和《国语》中各出现10例和2例,如: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僖公30年)④
(2)辞曰:“臣尝陈辞矣,心以守志,辞以行之,所以事君也。”(晋语八)
【既i125:既i85】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变化在说话之前,或在另一动作行为发生之前已经完结,经常用于复句的分句中,可译为“已经”、“……之后”等,如:
(3)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隐公10年)
(4)今既免大耻,而不忍小忿,可以为能乎?(鲁语下)
【既已1:既已1】表示动作行为已经成为事实,可译为“既然已经”、“……之后”,如:
(5)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昭公3年)
(6)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晋语九)
【已i9:已i10】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早已经完成,可译为“已经”,如:
(7)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僖公28年)
(8)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晋语二)
【以2:以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已然完成或状态已然存在,通“已”,如:
(9)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⑤(昭公4年)
(10)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晋语四)
2.表示现在、进行
【方ii37:方ii10】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为“正在”、“正”,如:
(11)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必不弃郑。(襄公8年)
(12)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鲁语下)
【今257:今227】〔4〕常用于全句之首,有时用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正在发生或存在,可译为“现在”,其中包括“今日”、“今兹”的用例⑥,如:
(13)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隐公元年)
(14)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宣公12年)
(15)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越语下)
3.表示将来、未然
【将417:将236】表示事情或动作行为即将发生,可译为“即将”、“快要”,如:
(16)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隐公11年)
(17)卞人将叛,臣讨之,既得之矣。(鲁语下)
【将欲2:将欲1】两个词语连用,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将要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将来的时间会发生的动作行为,意义同“将”,如:
(18)齐侯既伐晋而惧,将欲见楚子。(襄公24年)
(19)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越语上)
(二)与时间相关的状态
4.表示久暂
【长4:长5】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时间久,如:
(20)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昭公28年)
(21)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齐语)
【常i1:常i1】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久长,还可以表示“永远”、“永恒”:
(22)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襄公27年)
(23)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鲁语上)
【恒4:恒5】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长久不变,可译为“永远”、“总是”,如:
(24)国家之敝,恒必由之。(襄公13年)
(25)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鲁语上)
【既而37:既而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不久,可译为“不久”,如:
(26)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桓公5年)
(27)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晋语四)
【遽11:遽4】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急速,可译为“急忙”、“紧急”、“迅速”等,如:
(28)仆人以告,公遽见之。(僖公24年)
(29)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吴语)
【亟i2:亟i1】表示动作行为快速或时间间隔短,可译为“赶紧”、“立刻”、“马上”,都修饰动词,动词后都带宾语,如:
(30)我死,乃亟去之!(隐公11年)
(31)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难必及子乎!盍亟索士整庇州犁焉。(晋语五)
【骤i5:骤i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很短暂,某一动作行为在另一动作行为之后马上发生,可译为“突然”、“一下子”,如:
(32)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庄公27年)
(33)子亹惧,曰:“老之过也。”乃骤见左史。(楚语上)
5.表示始终
【初i102:初i3】用于动词谓语之前或句首,追溯往事的情况下常用,可译为“起初”、“当初”,如:
(34)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隐公元年)
(35)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其党启狄人。(周语中)
【初ii9:初ii1】表示动作行为是第一回,可译为“开始”、“第一次”,如:
(36)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隐公5年)
(37)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周语中)
【始94:始19】追溯某一状态或动作行为的开始,可译为“刚开始”、“最初”等,一般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如:
(38)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哀公25年)
(39)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晋语三)
【新18:新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不久,可译为“刚刚”、“刚开始”,如:
(40)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隐公11年)
(41)夫晋新得诸侯。(鲁语上)
【终6:终3】用于谓语之前,表示最终,始终⑦。如:
(42)姑盟而退,修德息师而来,终必获郑,何必今日?(襄公9年)
(43)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晋语二)
【卒11:卒11】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最终完成或实现,可译为“最终”、“终于”,如:
(44)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宣公15年)
(45)王卒使傅之。(楚语上)
6.表示先后、早晚
【后69:后19】用于谓语之前,表示一个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后发生或后来才存在,如:
(46)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桓公2年)
(47)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鲁语下)
【遂4:遂67】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准备达到的最后结果,可译为“最终”、“终于”⑧。如:
(48)烛庸之越驷乘。自卫将遂伐晋。(襄公23年)
(49)及定王,王室遂卑。(周语下)
【先97:先21】用于谓语之前,表示一个动作行为或状态在之前发生或已经存在,可译为“首先”、“开始”,如:
(50)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隐公8年)
(51)臣闻圣王公之先封者,遗后之人法,使无陷于恶。(鲁语上)
【早19:早3】用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完成得早,如:
(5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僖公30年)
(53)必早善晋子,其当之也。(周语下)
【蚤1:蚤5】用于谓语前,用法意义通“早”,如:
(54)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僖公23年)
(55)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越语下)
7.表示频率、重复
【常ii5:常ii3】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频繁发生,可译为“常常”、“经常”,如:
(56)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襄公19年)
(57)夫子员导宾主之言无私,子常易之。(晋语八)
【重12:重3】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可译为“再一次”、“又一次”,如:
(58)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昭公元年)
(59)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晋语二)
【复137:复10】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可译为“重新”、“再一次”,如:
(60)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隐公2年)
(6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晋语一)
【荐4:荐4】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多次、屡次发生,可译为“屡次”、“接连”,如:
(62)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襄公22年)
(63)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鲁语上)
【屡1:屡1】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屡次发生,可译为“屡次”、“多次”,如:
(64)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襄公16年)
(65)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退而思之,异日见我。(晋语四)
【每8:每2】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重复发生,可译为“每次”,如:
(66)齐陈乞伪事高、国者,每朝,必骖乘焉。(哀公6年)
(67)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楚语下)
【亟ii9:亟ii1】用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多次的发生,可译为“屡次”、“频繁地”,如:
(68)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隐公元年)
(69)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吴语)
【又121:又18】表示施事主语动作行为的重复出现,可译为“再”、“再次”或直接译为“又”,如:
(70)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隐公3年)
(71)公说,乃城曲沃,太子处焉;又城蒲,公子重耳处焉;又城二屈,公子夷吾处焉。(晋语一)
【再44:再12】用于动词前,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第二次发生,可译为“两次”、“第二次”,由于是第二次实施某一动作,所以,动词有时或经常省略,如:
(72)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僖公28年)
(73)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周语下)
【骤ii11:骤ii10】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可译为“多次地”、“屡次地”,如:
(74)公子商人骤施于国。而多聚士,尽其家,贷于公有司以继之。(文公14年)⑨
(75)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周语上)
二、见于《左传》而不见于《国语》的时间副词
主要有表示已然、过去的方i、曩者、日、昔;表示将来的其;表示久暂的既ii、久、素i、一i、壹;表示始终的一ii;表示早晚的前;表示频率、重复的申、再三。分述如下。
1.表示已然、过去
【方i1】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不久之后,可译为“刚刚”,如:
(76)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襄公4年)
【曩者2】表示过去已久的时间,后面往往有“今”与之相对,如:
(77)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襄公24年)⑩
【日7】常用于句首表示往日、过去、以前,有时下文有“今”与之相对,用作时间副词时多修饰后面的句子,一般不直接修饰谓语,如:
(78)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文公7年)
【昔73】常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可译为“从前”、“过去”等,可以与其他词语连用,如“昔岁”(3例、往年)、“昔者”(4例、过去)等,如:
(79)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僖公26年)
(80)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宣公12年)
2.表示将来
【其1】表示将来时间,可译为“将(会)”、“将(要)”:
(81)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僖公23年)
3.表示久暂
【既ii10】有时可以单用,表示动作行为结束不久又发生另一行为,可译为“不久”,如:
(82)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文公元年)
【久6】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时间长久,如:
(83)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隐公11年)
【素i1】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一段时间里的连续性,表示一向、一直、向来:
(84)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僖公28年)
【一i3】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一旦做出就会出现相应的后果,可译为“一旦”或“一……(就)”,如:
(85)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成公2年)
【壹1】用于动词谓语前,可译为“一旦”:
(86)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襄公21年)
4.表示始终
【一ii11】用于动词谓语之前,可以表示“一次”、“第一次”,如:
(87)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僖公19年)
5.表示早晚
【前2】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早,在另一些行为动作之前,可译为“早”或“以前”,又可引申为空间的“在前”,如:
(88)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昭公15年)
6.表示频率、重复
【申3】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发生,相当于“再三”,可译为“多次”、“再”,如:
(89)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宣公12年)
【再三2】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可译为“屡次”,如:
(90)及内子与母弟叔孙,则不对。再三问,不对。(昭公25年)
三、见于《国语》而不见于《左传》的时间副词
见于《国语》而不见于《左传》的时间副词主要有表示久暂的一旦、永;表示始终的首;表示先后早晚的素ii以及表示频率、重复的频。相较而言,《国语》特有的时间副词不如《左传》丰富,分次如下。
1.表示久暂
【一旦1】位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突然在某个时间发生,仍译为“一旦”:
(91)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晋语九)
【永3】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永久延续,可译为“永远”,如:
(92)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周语下)
2.表示始终
【首2】位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初次发生或开始发生,可译为“首先”“开始”,如:
(93)段规反,首难,而杀智伯于师,遂灭智氏。(晋语九)
3.表示先后早晚
【素ii1】位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前,可译为“预先”、“先前”,如:
(94)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吴语)B11
4.表示频率、重复
【频1】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一定时间内频繁出现、发生,可译为“频繁”、“屡次”,1例:
(95)日月会于龙坊,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楚语下)
四、比较分析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1.见次、出现频率
总体看来,《左传》中的时间副词要比《国语》中的时间副词丰富,用法更显灵活。表示过去已然的时间副词,《左传》中多出了“昔、曩者、日、方i”等,而且“昔”的用例占到1/3强。表示这种用法时,《左传》的时间副词表达更精确;在表示久暂方面,《左传》明显多了几个词语,而且用例不在少数;在其他用法方面,两书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彼多于此或此多于彼的词语用例都比较少。
《左传》中共有时间副词用例1829例,《国语》共有817例,在相对使用频率方面,两书的时间副词没有多少差别B12。在具体使用方面,“今”、“将”、“既”、“先”、“始”等在两书中使用都较多,表明这些词语是常用时间副词;而有些词语在两书中差别较为明显,比如“初”、“遂”、“复”、“新”、“既而”等,这或许与两书的记事体例相关,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不过总体看来,两书时间副词在见次、使用频率及具体使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2.时间副词的语法功能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两书时间副词在语法功能及在句中的分布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个别地方小有差异。可见时间副词在《左传》和《国语》中主要的功能是修饰动词谓语,主要表达的是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状态等,两书时间副词的功能、分布基本相同。
(1)表示过去、已然的时间副词:“已”在两书中的功能相同,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不修饰名词;“既”在《国语》中可以修饰形容词谓语,在《左传》中没有这种功能;“尝”在《左传》中可以修饰名词谓语,在《国语》中没有这种功能;《左传》中的“以”2例用来修饰动、形、名词谓语以外的其他成分,在《国语》中修饰动词谓语。
(2)在表示现在、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国语》中的“方”可以修饰名词谓语,这在《左传》中是不见用例的;“其”在《左传》中表示将来,《国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其他词语功能相同、数量存异。
(3)“一”、“壹”、“素i”、“既”在《左传》中作时间副词,是其自身的一个特点,《国语》中没有这些副词,而“素i”作时间副词修饰形容词谓语是更为特殊的一个表现;《国语》中的“久”、“一旦”和“永”等时间副词,《左传》中未见用例。从上面几个副词的运用并结合现代汉语加以思考,可以看出,《国语》中表久暂类和始终类的时间副词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相比之下,《左传》的时间副词运用稍显随意、杂乱。
(4)表先后早晚,《左传》中特有“前”、“遂”;《国语》特有“素ii”,这也体现了《国语》的“素ii”在后世有较强的生命力,说明是典型性时间副词,而“前”、“遂”用法多数发生了转移。二书表频率、重复类的时间副词在语法功能上大致相同,《左传》中独有“再三”用例,这些都是汉语中生命力很强的词语。
注释:①
关于副词次类连用的线性次序,本文依据杨荣祥总结出的观点,可参《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②关于时间副词表“时”和表“态”的区分,本文借鉴了马真先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关于时间副词”一节中的观点,马真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本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文章以【advN1:advN2】的方式进行比较,前一时间副词及后面的数字表示在《左传》中出现的次数,后者表示在《国语》中出现的次数,具有两项意义或用法的多义时间副词,本文以“advi”和“advii”来表示,后面仍有出现频次的数据;仅见于一书的时间副词直接以【advN】的形式表示,数字仍表示出现次数。下文在表述出现次数时,前面的次数为《左传》,后为《国语》。为行文简洁不再标出书名。在副词描写方面,本文按照副词词头的音序进行排列,特此说明。
④“两书中均使用的时间副词”一节中的例句一般采用先《左传》后《国语》的顺序,详明出处,不再标出书名,下同。
⑤《左传》中另有一例为“自古以然”,义同本例中的“从古已然”,“自”、“从”作介词。这种说法是先秦汉语的习语。
⑥“今兹”、“今日”在先秦时期已经成词,《汉语大词典》分别释义为“今此,现在”、“本日、今天”。将二者视为时间副词是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先生《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的分类和说明。
⑦“始”、“终”用作时间副词,在文献中常可见到对举使用,如例(43),另外两词也可与其他时间副词对举使用,比如与“姑”等,如例(42)。我们认为两词是典型的时间副词。“卒”作时间副词表示“最终”,在语义上与“终”是相近的,在句中也是充当时间副词。
⑧“遂”作时间副词还是语气副词有一定的争议,我们主要结合语义特征进行分别。杜预注《左传》时有“遂,两事之辞”或者“两事故曰(言)遂”的解释,因为是“两事”,我们认为存在时间先后的顺序。另外,根据副词连用的线性顺序原则,语气副词多在谓语成分修饰语的最前面。我们观察文献用例,发现“遂”一般都是直接用在谓语成分之前,一般不能放在修饰成分的最前面。依据这些内容并结合文义,我们倾向于将“遂”处理为时间副词。
⑨杜预注:“骤,数也。”《国语》中“骤谏”凡5见,韦昭注出1例,即“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越语下),韦注:“子胥数谏,王不听,知吴必亡,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王闻之,赐之属镂以死。”上古时期的“骤”到了中古时期被释为“数”,表示“多次、屡次”。这一语义的“骤”与上文表示动作迅速义为“一下子”的“骤”是有明显差异的。
⑩“曩者”与下一分句的“今”对举成文,都是时间副词。时间词语后附上“者”构成复音时间词,很早便已产生。
B11此例韦昭注:“素,犹豫也,履,行也。”例中“素”与下一分句的“而后”相应,用作时间副词,修饰动词“见”,义为“预先(看到、知晓),然后施行”。
B12相对使用频率是指两书时间副词的使用量与各文献全部用字之比。本文将《左传》、《国语》分别以18万字和8万字计,因此时间副词的相对使用频率分别为1016%和1.021%,差别极微。
B13表中对副词所修饰的谓语成分的性质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和名词谓语。表中统计的频率之和未必是100%,原因在于有些时间副词修饰其他谓语成分,比如“日”一般修饰后面的句子,而很少修饰谓语。
参考文献:〔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47-48,228-270.
〔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12.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3.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236-237.
(责任编辑:武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