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6-03-29
读者来信
在理顺医患关系之前,一些原本细微的环节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说了那么多年医改,究竟该怎么改?毕竟优秀的医生就这么多,先进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城市,这些资源在哪儿,我当然会带着孩子奔向哪儿。(浩浩的老爸)
记者手记
两会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当下的热词,其核心是指淘汰过剩产能,通过创新和改革提供有效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会也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让代表委员更专心,记者更专业,声音更专注。
我们需要更多“专心”的代表、委员。两会从3月2日下午的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开始,直到3月16日国务院总理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会议持续整整半个月。其中一半的时间,是由各代表团或各界别在驻地进行小组讨论。如此长时间的“头脑风暴”,对于代表和委员的体力、精力确实都是不小的考验。而据观察,不少小组讨论的时间从上午9时开始,最多到11时半结束。下午从3时开始,一般到5时结束。每天的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小时。而在会议散场后,驻地酒店的门口往往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专车,准备接上代表或委员开始“会外时间”。对于一年一次的重要会议,也许有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让会议更加务实高效,也让代表和委员把心思更多放在会场上。
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报道记者。今年的上会记者超过5000人,与代表、委员的人数相当。两会的报道,往往成为追明星、追高官、追专家的全国新闻大战。在去年的两会上,记者就曾被代表委员吐槽——姚明委员批评那些“采访时要合影签名”的记者不专业,葛剑雄委员也抱怨“两会的媒体太多了”,他说,有些媒体拿到很多采访证,派出强大的阵容,但他们到底报道了多少有分量的新闻?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加“专注”的声音。在旁听一些地方代表团的代表发言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几乎每一个代表都会如此表态:“我完全同意这个报告。”或许每一位代表都需要再次提醒自己,政府工作报告,是用来审议的,不是用来“学习领会”的。而在谈到问题时,很多代表都在提出本地区或者本行业的困难,向国家要政策、要支持。或许代表和委员也应该更加清楚,你来北京,不是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只顾着要政策、要支持,并不等同于监督政府、参政议政。
让代表委员更专心、记者更专业、声音更专注的目的只有一个,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质询政府,请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