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度“杠杆”,考验监管能力

2016-03-29万喆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资质杠杆监管

万喆

当前,一线城市房市火爆、房价暴涨,并大有向二线城市蔓延之势,而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市仍然冰冷。如何规范房地产市场让其健康发展,如何化解去库存又慎用加杠杆,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从更深层次上讲,这关系到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并非危言耸听。市场天生逐利,金融又是逐利利器。因此,“去杠杆”是监管重策,须慎之又慎。

杠杆产品可能加大市场投机,从而推高资产泡沫。比如“首付贷”“零首付”等手段加大了购房杠杆,无疑会让炒家有机可乘,制造虚假繁荣,进而扭曲供需关系,使房市风险陡增。

过于猛烈的杠杆还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是首付贷、零首付或者二次抵押、赎楼贷、短期垫资、消费贷等等,由于利率高、风险大,势必埋下隐患。同时,希图用金融工具来实现自己生活梦想的普通工薪阶层,会很难承担高利息的负荷,只能望房兴叹。而杠杆一但失控,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增加。如果首付都是借款,违约风险就急剧放大,坏账几率蔓延至整个市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最生动鲜活的前车之鉴。

然而,必须指出,逐利是市场得以发展、经济得以繁荣的内生动力,金融是辅佐发展重要的动力所在。急功近利的杠杆要去,而实施“适度杠杆”又是必须的。杠杆本来就是金融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是金融与生俱来的本质。杠杆并不邪恶,如果过分强调风险,就会投鼠忌器或讳疾忌医,使市场流于僵化,失去金融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工具。若运用得好,金融杠杆能够成为一种极其有效的工具,促进市场繁荣,事半功倍。但同时,正因为其锐不可当,极易失控,我们又需要了解其本质,掌握其规律,把控其弱点,建立合理的监管,娴熟运用,知道让其何时出锋,何时入鞘。金融一出生,就带着正反两面特质。因此,所有金融引发的问题,都是监管能力够不够的问题。

概括地讲,我们必须“源头、过程、终端”三管齐下,更深层次来化解难题,找到解决办法。

一是从源头入手,即要解决贷款人的资质问题。贷款人的资质是对其偿付等能力的保证,是防范社会系统性危机的基础。只具备房产交易中介资质的机构,决不能从事房款借贷等业务。我们不难发现,在P2P、抵押、第三方理财等诸多领域都有类似情况。随着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各种创新、衍生工具和概念应运而生,它们是各种杠杆的“七十二变”。但是,管理决策部门理应抓住这些新概念的本质,不管怎么“变”,重点在于监控所对应的机构、个人是否具有资质和偿还能力,并设立严格门槛,力避监管流于形式。

二是从资金使用过程入手。深层次讲,就是要解决功能监管缺位问题。房贷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不明,这与P2P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别无二致,非法集资、挪作他用、卷款跑路等始终存在于“飞地”,风险极大。许多所谓的金融领域并没有建立财务披露制度,而机构的身份和功能定位不够透明,即使披露,其标准也很模糊,因而信息并不真实完全。因此,管理决策部门不仅要审核、准定机构获得相应金融牌照的资格,还要从功能上监督它是否在正规渠道和轨道下运营。不能用买酱油的钱去买醋,更不能去买酒。严禁其借用部分合理合法合规资质暗度陈仓,与许多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进行自我衍生,严格其信息和资产披露制度,严防产生大量不明不白的产品和账单,积聚大量市场和社会风险。

三是从终端解决风险。即金融机构对于客户要了解,为此,信用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能不能对客户放贷,能够怎么放,其实和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市场资金、人员、物品的流动性不断加大,成熟的信用系统能够有利于社会总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市场运行的顺畅,也有利于个人生活的便利。因此,建立合理、完善、全面的个人信用系统刻不容缓。

金融是良药,但运用不当就是毒药。市场有其桀骜不驯的一面,这要求金融监管不能是谦谦君子,有时必须施以霹雳手段。

对于金融,对于杠杆,我们不要惧怕它,更不要过分溺爱它。我们要怀着谨慎之心,审慎把握,让金融杠杆在规范下起舞,让它为市场、为社会全体人的福祉贡献出它应有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猜你喜欢

资质杠杆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降杠杆引发股指冲高回落
2017年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备案申请名单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工程转包给别人出了事故我承担多少责任?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