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道的中国传统武术研究
2016-03-29王焱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15
王焱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 450015)
基于茶道的中国传统武术研究
王焱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 450015)
茶道与武术同属我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融相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然后以茶道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之精神,从“俭”、“和”、“真”三个角度比较了茶道与武术精神的暗合之处,为传统武术研究者提供参考。
茶道;传统武术;精行俭德
1 中国茶道的内涵
“茶道”一词最早出自唐朝人封演编纂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其中写道“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这里的“茶道”的含义是备茶的技艺以及品茶的方法。又如明代隐士张源在其著作《茶录》中有“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的说法,其中“茶道”也是上述含义。此后,“茶道”一词的内涵逐步发生变化,主要指在茶事过程中所融入的修身养性、和谐安乐之道,注重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而非饮茶过程中的备茶技艺。事实上,茶圣陆羽在其经典著作《茶经》中对饮茶所起到的人格修养作用已有所提及,“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认为饮茶可以陶冶情操,使得人们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的道德。这是对饮茶活动的精神作用的最早概括。今人对茶道亦有精辟总结,流传较广的是六如茶痴林治先生总结的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本文综合茶圣陆羽和当代茶学家林治先生的论述,认为“俭、真、和”三字是对中国茶道内涵最为贴切的概括。
俭:“俭”是中国茶道的起点,是茶圣陆羽认为的饮茶之人应当具备的品格。茶道的“俭”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茶道不应追求华丽昂贵的茶具器皿,也不应追求纷繁芜杂的茶艺程序,而应尽量简化茶具与茶艺,追求内心的精神享受。在茶艺的发展过程中,从唐朝的“煎茶法”到宋朝的“点茶法”以及明朝的“泡茶法”,茶艺不断精简,发展成为人人可以掌握的饮茶方法,便是中国茶道“俭”的明证。“俭”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饮茶之人俭朴的品德。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晏婴、司马相如、谢安、左思等具有俭朴品德的典范。只有拥有俭朴品德的人才能真正反观内心、恬静从容,享受饮茶过程中的安宁与祥和。
和:“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事物之间的相辅相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陆羽在《茶经》中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风炉内“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和谐。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展现了茶的和谐之用。饮茶可以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点。茶道中的“真”首先指的是茶事之真,环境应当是真山真水,字画应当是真品真迹,茶叶应当是真茶真味,器皿应当是真陶真瓷;其次指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真诚真情,在品茗过程中说话要真诚,待客要真心;“真”最重要的是指在茶事活动中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体悟真意的目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言“苦茶,久食羽化”。饮茶之人必须经过对茶之久食的过程才能体悟茶之真意。
2 茶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启示
茶道与武道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面上看,茶道与武道一静一动、相去甚远,实际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2.1俭——大道至简、俭以精行
茶道中的“俭”字既指精简的茶艺,也指俭朴的品德。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追求“俭”的境界。
武术的发展也是不断精简的过程。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锤炼、不断打磨,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架势与招数,以最经济有效的技战术达到强身健体、战胜敌手的目的。太极拳的发展便是明证。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秀丽的篇章,具有放松身心、强筋健骨的作用。但是明清之际的一套太极拳多为一两百的招数,难以记忆、难以练习。1956年,我国体育委员会对太极拳删去繁难和重复之动作,仅选取24式,创编为“简化太极拳”,简单明了,传播甚广。仅仅24式的简化太极拳同样起到了习练复杂太极拳的功效。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也暗合茶道中的“俭”的精神。李小龙这样描述截拳道“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东西。换言之,不是日益增加,而是日益减少,截拳道是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传统武术就应当像茶道一样,去除花拳绣腿,真正返璞归真,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这才是武学的至高境界。
习武之人与饮茶之人相同,都应是“精行俭德”之人。历史中爱茶懂茶之人,晏婴、司马相如、谢安、左思、陆羽、张明源都是具有俭朴美德的大家。武术大家,如杜心武、万籁声、蔡龙云、王子平、韩慕侠、宏成法师等均不爱财物、不去攀比、不喜奢华、不讲排场。万籁声衣着简朴,却常常急公好义、助人为乐,遇有生活困难者,必竭力相助,且不求回报。宏成法师生活极其简单,募化所得资金全部用作建造寺院,无一分一毫私心杂念。这些典故在武学界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崇尚节俭、力戒奢靡。武术与茶道都是追求内心的安宁的重要途径。习武之人如果不能做到反观内心,思考自己武术是否有长进、德行是否有提升,而思考如何利用武术去挣钱是不可能练好武术的。习武之人必须排除外界花花世界的干扰,潜心修炼,才有精进亨通之日。
2.2和——身心和合、天人合一
茶道中的“和”即和谐之意,对立的事物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追求“和”的文化。“武”字拆开来解,即为“止戈”,暗含“和”的思想。武术是典型的“和”文化的载体,表现在武术追求的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极高的智慧,将人体视为一个身心统一的系统。人的身与心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对立统一。武术通过运动对身进行修炼,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长拳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八法相合,太极拳讲究“以形会神,以意调气”的意识引导,南拳讲究“以形为拳,以意为神”的习练功法,均旨在通过形体的运动,达到身心和谐、形神兼备的修炼效果。
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武术的目的不是战胜敌手,而是强身健体,通过武术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中国武术中有许多体现人际和谐的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未曾学艺先学礼”等。中国武术中也有许多招数充分考虑对方,目的在于制约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太极推手中便有“动急则应急,动缓则应缓”的术语,以求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习武之人以武会友、切磋武艺、互相学习、增进友谊,是中国传统武术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终极方式。
武术与茶道一样,追求的“和”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传统武术在“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顺应天时;第二,效法自然。顺应天时是指习武之人依据节气、时令安排习练时间与休息时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应当遵循“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作息规律,习练时间安排在白天,尤其是清晨太阳升起之时,晚上宜休息睡眠。对于特殊功法,如八卦拳,应“择天时、地利、气候而习练之”。效法自然是指人应当学习自然之物充实与完善自己。五禽戏便是效法自然的典型代表。有些武术套路的招式,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鲤鱼打挺等都是习武之人效法自然总结得出的精华。在顺应天时与效法自然中,武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3真——真习真练,苦而求真
茶道追求“真”,讲究的是真山真水,武术也追求“真”,过程必须是真习真练。要想体悟武学的精髓,掌握武学的套路,任何人都必须下苦功夫,以顽强的意志去锤炼自己的身体,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经过真习真练的“真过程”也可能掌握到扎扎实实的武术本领,体会到武学真谛的“真结果”。这一过程也如同品茶一样。饮茶之人说“苦茶,久食羽化”。“苦”不仅是饮茶过程的感悟,也是习武过程的感悟。任何习武之人都会感受到真切的打熬筋骨之苦,如站桩之苦、早起之苦、深蹲之苦、练拳之苦,等等不一而足;习武之人也必须忍受内心煎熬之苦,面对窗外的花花世界,却不得不灯下苦思、庭中苦练,长期单调的站桩、手法、身法与步法的习练,内心不免产生动摇与矛盾。习武之人必须经过“苦茶久食”的长期生理与心理的苦痛,才能最终达到“羽化”的效果,掌握武学的真谛。连接武术真习真练“真过程”与扎扎实实“真本领”的是习武之人的真心。只有那些真心学武、不怕困难的人才有机会“久食羽化”。
3 结束语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内涵是“俭”、“和”、“真”。其中,“俭”是茶道的起点,“和”是茶道的核心,而“真”是茶道的目标。以茶道审视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同样以“俭”为起点,招数必须化繁就简,品德必须崇尚俭朴;以“和”为核心,习武过程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天人和谐;以“真”为目标,通过真习真练,获得武学真谛。通过茶道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传统武术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1]牛玉芬.“和”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41-43.
[2]赵严.论茶道之特性对传统武术的启示[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4):1-4+25.
[3]龚永新.中国茶道的内涵拓展与宽泛定义探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5(3):68-71.
[4]朱金阁.现阶段对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1):57-58.
[5]方云峰,郭丰平.中国武术的价值追求及其现代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6):140-145.
王焱源(197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