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融入茶艺及茶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2016-03-29刘凤桐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神农氏茶道茶艺

刘凤桐(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音乐教育融入茶艺及茶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刘凤桐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陆羽被公认为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第一部关于茶的知识的集大成。陆羽首次提出神农氏是茶之祖。经过郑玄对《礼记·月令》的附会,炎帝与神农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成为了后世文化衍生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茶道与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成就人格理想的重任。音乐沟通了具有技术特征的茶艺与具有超越性特征的茶道之间的联系。音乐对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美德教育,透过茶艺及茶文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茶道;茶艺;音乐

1 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茶之事中有如下探讨茶之功用的引语:《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茶圣虽然没有在文化的意义上对于茶的本性过多用功,但是他显然已经在全书的布展中触及到了茶除了作为自然物之外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历史上,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从种类单一到种类多样,茶叶的分布区域逐步向江南一带的扩展,为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茶经》中有“三皇:炎帝神农氏”之说。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为同一的做法与郑玄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帝王本纪》中这样记载:“神农氏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而到了近400年后的东汉郑玄那里,在其对《礼记·月令》的注释中,明确地将神农氏附会为炎帝。《礼记·月令》郑玄注:“昔炎帝神农能植嘉谷,神而化之,号为神农。”茶文化是中国精神的精髓通过茶这个特殊的载体作出的自我表达,在这个意义上,茶文化中形而下的要素首先服务于形而上的要素:“至美者曰隽永。”(《茶经·茶之煮》)陆羽认为最好的茶水是隽永的。朱熹的“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饮茶》)则道出了甜美的茶水在审美旨趣上的自然淳朴,高洁含蓄。“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性黯澹。”(《茶经·茶之煮》)诸葛亮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德经》)在这里,茶的自然本性通过与水的结合被赋予了超出水之外的特殊属性:俭和柔。在水充沛质感的基础上,朱熹所谓“以茶修德”的思想路径体现在:在与人性关系中的“浸染”与“得其秀而最灵”的人格理想。中国传统文化集儒、释、道三者之大成,关于人性和人格理想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有着不同的洞见。以此为背景,茶道和茶艺的区分大致对应于一般理论框架下的理论和实践的区分。

2 茶道与茶艺

老子对道有细致的研究,与茶相关的道作为茶文化的理论内核,主要指如何引导人们走上实现自我人格理想这条道路的相关理论内容。与茶相关的茶艺作为茶文化的实践内核,主要指人们如何具体地走上实现自我人格理想这条道路的相关实践内容。借用《礼记·大学》中的八条目来表达,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在此基础上,抵达《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至善境界。

关于茶道的词源,陈香白在其《茶道论释》一文中指出,“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孰知茶道全尔道,唯有丹丘得如此。”大意是只有通过茶道,人的天性才会宛若在神仙之地那样被完整保存下来。此外,“三苏”中的苏东坡有被誉为“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关于茶品的道白。古意中“佳人”并非专指女性。尝试着与形象化倾向相互协调,茶道之“道”凸显出其超越性的一面。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之说,而茶道在这里也只有通过道德倾向才对感官具有自然约束力。苏东坡的“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试院煎茶》)不是一般意义上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白描,而是在一种高尚情操感召下,对“活水还须活火煎”(《汲江煎茶》)进一步作出的透彻领悟。在《浣溪沙》中,苏轼说“酒困路长人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茶道根本与思想相关,超越于器具的有用性,茶道是对茶草灵性的一种秉承(夫茶灵草也。——《农书》)。

茶艺在技艺的范畴下隶属于茶道在实用层面的一个分支。粗略地说,茶艺就是与品茶相关的物质条件的实现,是在种茶、制茶、用茶等实践过程中的方法论总结。中国目前已知的古代茶书有124种,随着《茶经》的问世,茶道大行。如丁谓的《北苑茶录》、毛文锡的《茶谱》、蔡宗颜的《茶对》等,皆对茶艺作出了各具针对性的解说。

茶从最初的野生经人工种植到培育良种,在这个过程中,茶的功用也从食作开始,不断充实,渐渐演化为入药,饮用等并存的一个实用范畴。茶的食用与种植相关,“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茶经·一之源》);茶的入药与药理方法相关,“李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沈也,降也,最能降火”(《茶》);茶的饮用与茗饮的程式相关,最先将饮茶程序化的还是陆羽。在陆羽看来,精行俭德之人,饮茶为最相宜。

回到文化领域探讨茶艺,首先与美相关。无论是茶诗、茶赋、茶曲,还是茶书画、茶戏剧,都隶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茶艺作为一种表达美的学问,得到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与之相关的茶艺教育与茶艺演示则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辅助下,在实践摸索的道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3 音乐与茶艺

孔子说,“诗不离志,乐不离情”(《孔子诗论》)。中国历史上的六经为《诗》、《书》、《礼》、《春秋》、《易》和《乐》。暂不论《乐经》的佚失,这个学界的一大学术公案。《乐经》与《诗经》相匹配,是对上古三代乐教经验的理论总结。《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由舜至西周,贵族子弟在音乐教育方面是代代传承的。根据《礼记》,在小学和大学这两个阶段,通过对音乐在技术和乐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当时的青年已经接触到了相对完整的乐教体系。后来,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选择“郁郁乎从周”。经过对周礼做出“损益”,在孔子及其后世的不懈努力下,儒家传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样行“忠恕”之道的人格理想被深深地埋藏在中华文明的广袤土壤中。孔子将《乐经》,这部反映西周时期针对贵族子弟在音乐方面系统教育的相关内容,吸收转化后,整理为一门适用于儒家弟子音乐教育的专门之学,“以备王道,成六艺”。而在孔子之前,《乐经》则是以演奏的实践形式被保存起来的。

《乐记》标记着西周雅乐从实践向乐理的转变,而这种转向的本质则是服务于孔子所开创的仁学的。仁者爱人的儒家传统相对于茶文化和音乐的关系,就是通过茶艺在表现人化自然的茶道目的的同时,在对茶艺的回味与领悟中进一步提升人的自我精神面貌。而音乐则是在茶道与茶艺之间,构筑起超越性与现实性相沟通的一座桥梁。《乐记》有言,“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抒发情感的另一面,也促进良好秩序的形成与巩固。音乐作为沟通人心内在与外在的一种古老方式,强调在差异层面上的个体间关系的和谐,就是在潜移默化间的彼此趋同。《乐记》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徽、羽不仅与自然界中的元素相关联,而且也与社会秩序相呼应。造成和谐关系的另一面,乐也在感受的层面凸显与普遍相协调的个体私人性。《礼记》中记载,“乐者,通伦理也。”伦理标准在价值的尺度上与人格理想相互重合。个体的出发点是否为颜元所秉持的,“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虽不是音乐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调节理和欲关系的问题上,《乐记》主张,“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于是,再次回到茶艺的层面上来,茶艺与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人格理想具有如下几个面向的交汇点:与美的交汇,与俭的交汇,与孝的交汇等。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感性表达方式,通过美实现精神层面的通达性,通过俭实现音乐修养的完善性,通过孝实现个人领悟的深刻性。音乐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通过打破我们对时空的日常理解,激发起不同的个体感受,作为流动的建筑,音乐在传递主题信息的同时,与茶艺在理念层面的相互融合,最终服务于心斋的荡涤与陶冶。如唐代鲍君徽《东亭茶宴》、白居易《宿杜曲花下》、郑巢《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宋代曾丰《侯月烹茶吹笛》,以及苏轼《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曹冠《朝中措·汤》、吴文英《望江南·茶》等,其余音绕梁之功,行云流水之貌与品茶之当下情趣交相辉映,一如苏轼所言,“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如此才子佳人,俞伯牙之忧安在。

[1]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2(2):258-270,282,

[2]陈香白,陈再.茶道论释[J].农业考古,2001(2):33-36.

[3]付林鹏.曹胜高.从乐教传统论《乐经》之形成与残佚[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1):141-146.

[4]陈文贞.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174-176.

刘凤桐(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钢琴。

猜你喜欢

神农氏茶道茶艺
神农氏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神农氏尝百草
茶艺
茶道人生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道六百年》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神农氏的清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