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与权力语境

2016-03-29尹巧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陆羽茶道解构

尹巧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与权力语境

尹巧瑞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与权力语境对茶道研究意义深远。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经历了诗文散见、道史结合、技艺研讨、典籍归纳四个阶段,由自发转向自觉,由饮食文化转向人格追求。茶道文化一方面在士人与僧侣清雅淡泊的想象中解构权力语境,一方面在民间与宫廷的器用与制度中建构权力语境。

茶道;文化;历史书写;权力语境

茶道文化是饮茶上升到社会规约的产物,既映射着饮茶风俗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传统文化下的历史记忆。通过对茶道文化史的浅析,本文冀求发掘茶道文化与历史书写和社会风俗的深刻联系。

1 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

我国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陆羽的《茶经》和陆廷灿的《续茶经》为转折点,共经历四个阶段,即:诗文散见阶段、道史结合阶段、技艺研讨阶段、典籍归纳阶段。其中,只有以《茶经》为标志的艺史结合阶段和以《续茶经》为标志的归纳总结阶段可以被视为具有自觉性质的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

1.1诗文散见阶段

在诗文散见阶段,关于茶的论述散见于《尔雅》、《广雅》、《晏子春秋》、《食论》等籍之中。早期的茶文化并不具有明显的礼仪特征,也未上升到茶道的地步。关于茶的渊源,学界莫衷一是。陆羽以《神农食经》为据,于《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这一观点为周树斌、方健等学者批判,方健指出目前“只能以《尔雅》的‘槚,苦茶’和王褒《僮约》‘武阳买茶’说为最早的茶文化史料”[2]。这一阶段的开始时期难考,持续到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之前。在这一阶段,茶只是自发叙述的内容,而非论述的主体,遑论茶道史的记录。

1.2道史结合阶段

在道史结合阶段,陆羽《茶经》的《茶之饮》和《茶之事》开启了具有自觉意义的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茶之事》一章以时间为序,辑录了唐和前代著名饮茶者的相关诗文,初具目录学的特征。《茶之事》一章在《茶经》占据大量篇幅,足见陆羽对茶道文化史的重视。值得注意是,陆羽在《茶之源》中提到“精行俭德之人……聊三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开始将茶与人的品行相结合,这就将茶从日用的饮食文化上升至茶道的层面。同属这一阶段的是陆羽的挚友皎然,他将茶道的功用由“涤昏寐”上升至“便得道”,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尾句中直接指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这一阶段,茶文化与“道”和“史”相结合,奠定了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范式。

1.3技艺研讨阶段

在技艺研讨阶段,大量关于茶道文化的著述问世,宋明二世尤盛。宋代蔡襄在《茶录》中探讨茶汤品质和烹饪方法;黄儒在《品茶要录》中谈及对茶叶十病的鉴别;徽宗亲著《大观茶论》,并对点茶独具研究。茶道文化至元代稍衰,耶律楚材诗言:“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半”。元代关于茶道文化的专著寥寥无几,承载茶道的儒学也未得兴盛,王祯在《农书》中对茶有较为简短的记载。明代茶道文化回春,涌现出《茶谱》、《煮泉小品》、《茶疏》、《论茶品》等众多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倒退到《茶经》之前的自发阶段,没有自觉的历史书写意识,但进一步发展了茶道文化。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道:“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3],认为茶道文化的兴盛是基于君子的品格和安定富庶的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田艺蘅更是提出从品煮茶之泉到“兼品其人”。

1.4典籍归纳阶段

在典籍归纳阶段,陆廷灿于《续茶经》一书中,恢复了历史书写的自觉意识。《续茶经》辑录由唐至清的各代典籍中关于茶的内容。与陆羽不同,陆廷灿设置了《茶之略》这样的目录学篇章,单独做书目辑录,而在其余篇章中以时间为顺序抄录相关内容。这一阶段著作以总结归纳茶道文化为主,但缺乏创新论述。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茶道文化及其历史书写臻于成熟的体现。

2 茶道文化的权力语境

茶道文化不止存在于历代典籍的历史书写,更在社会风俗中有着具体的表现。茶道文化在器具、民俗、诗文意象、封建制度、书写者人格等方面与权力语境的建构与解构都有着密切联系。

2.1权力语境的文化解构

茶道文化以茶的清心宁神的功用为依托,衍生出清雅高洁的文化意象,持存于士人与僧人的生活和想象之中。茶道既是士人心中逃避世俗的旷野,也是僧人领悟禅意的终南捷径。

在茶道文化下,茶不止是一种解渴的饮品,更在待客访友时成为一种清雅的文化符号,具有君子之交的平等意味,而解构了封建礼教背后的权力语境。古人在描绘待客之礼时,常将茶酒相比。酒和茶同为饮品,前者狂狷雄浑,而后者湛幽灵远。若言茶胜于酒,则表现出一种淡泊致远的价值取向。譬如“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一句,就是茶胜于酒的情况。钱起既以竹茶二意象并置,复言茶胜酒,将与客人的友谊蒙上了一层淡泊致远的君子气息。竹茶意象的并置同样出现于皇甫冉的“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之句。诗人求访戴处士不得,而以茶与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并置,将茶道与名缰利锁相对立,以一种避世气息解构了浸淫于权力语境的世俗的“在场”,茶道礼仪与诗中的处士同归于永恒的“缺席”。

茶道文化与禅的结合是解构权力语境的另一分解。早在晋代,茶就成为深受僧人欢迎的饮品,许多身居名山的僧人都由饮茶而种茶、制茶,著名的天台云雾、普洱佛茶都出自僧侣之手。茶道由饮食文化迈向宗教文化的转折点在于以茶供佛。《云仙杂记》载:“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最下以自奉也”[4],可见在寺院茶道中象征彼岸的佛有着高于尘世的地位,而僧侣则以谦恭的态度将自己放在低于尘世的位置。“禅茶一味”是寺院茶道文化的最高阶段,茶成为参禅的途经,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成为禅宗接引启发徒众的重要法音,其背后的哲学观照影响深远。

权力语境的解构同样也表现于部分茶道书写者的个人品质。开一代风气的茶圣陆羽不慕名利,作《六羡歌》以言志:“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明代《煮泉小品》的作者田艺蘅亦在《留青日札》中自赞:“直而好言,和尔弗媚”。茶道的书写者践行着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出世理想,在茶道中解构权力语境对生命的束缚。

2.2权力语境的文化建构

封建历史下的茶道文化同样表现出一种“礼有隆杀,爵有等差”的等级色彩,作为封建文化的一部分,茶道文化参与建构封建社会的权力语境。这一建构上至宫廷,下达民间,渗透于各阶级的生活之中。

宫廷茶道与民间茶道在器用有着天壤之别。钟鸣鼎食之家的茶具极尽奢华。苏廙在其茶道著作《十六汤品》中提及:“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这一描述在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出土的鎏金飞鸿银匙、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鎏金仙人纹银茶罗、琉璃茶托盏等俱属晚唐僖宗时期,材质侈丽,工艺精美。唐代宫廷对金银材质的追求为后世统治者所沿袭。依照陈文华先生的研究,唐代民间茶具共27种,宋代加以减省,闾左之家往往“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省略”[5],其材质也多为木、竹、铁、瓷等。

贡茶作为宫廷茶的主要来源,联结着民间与宫廷,是中央宫廷权力在茶道的具体表现。陆羽本人曾任越州督茶,在他的推荐下阳羡茶成为贡茶。北宋时,伴随着贡茶规模的扩展,赐茶制度逐渐完善。罗璇的研究成果中指出:笼络要臣、天子视学、史官进书、大臣赴宴等情况赐茶已经成为宋代常规礼仪[6]。此外,清代在祭祀祖陵时也需要用到贡茶中的上品松萝茶。贡茶使宫廷得以垄断民间产出的上品茶叶,并以赐茶的形式笼络政权的中坚力量——士大夫,既是一种权力的昭示,也是一种巩固权力的手段。

权力语境的建构同样见于民俗中的茶道文化,特别是涉及家庭伦理的茶道文化。在封建礼教“明伦”思想的影响下,长幼男女的尊卑之序在茶道中多有表现。曹雨在研究中指出江西大家庭的茶具“有包壶、藤壶、小杯盖碗茶”之别,下人长工只能用最差的包壶,一般家人可以用稍好的藤壶,而族长贵客则用最好的小杯盖碗茶[7]。《红楼梦》中妙玉在招待贾母、宝钗、黛玉、刘姥姥等人的茶具也是差异颇大。面对家族中地位崇隆的贾母,妙玉将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亲自捧与贾母;而面对地位低下的刘姥姥,则直接将其用过的成窑茶杯扔掉。

3 结语

茶道文化的历史书写经历了漫长的迭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茶道文化在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完成了由自发言茶到自觉书史的重大转变,形成了成熟的茶道目录学篇章。茶道文化的权力语境与其成长的封建历史息息相关。士人和僧侣在茶道的道德取向中迈向彼世,在清雅淡泊中寻求解构的自由;而民间和宫廷的种种习俗制度则昭示着尘世封建等级下的差异与束缚。

[1]陆羽等.《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0.

[2]方健.神农的传说和茶的起源——《茶经·七之事》考辨之一[J].农业考古,1996(4):252-253.

[3]陆羽等.《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

[4]冯贽.《云仙杂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672.

[5]陈文华.中国古代民间和宫廷的茶具[J].中国农史,2006(4):7.

[6]罗璇.宋代咏茶文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3.

[7]曹雨.话说我国民间的茶礼仪和茶俗[J].贵州茶叶,39(3):46

尹巧瑞(1995-),男,安徽合肥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晚明史。

猜你喜欢

陆羽茶道解构
体验茶道魅力
还原
解构“剧本杀”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茶道人生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不捧场的好朋友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