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茶文化的特色及其在古籍中的翻译研究

2016-03-29邹园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典籍茶道饮茶

邹园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浅谈茶文化的特色及其在古籍中的翻译研究

邹园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最早出现于中国,是华夏儿女在文化创造上的重要表现,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茶文化特色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古籍中的翻译研究代表了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文化地位,是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

茶文化;翻译;茶道

我国民族的茶文化可谓深有内涵,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但世界对我国关于茶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可谓知之甚少,可借鉴的英译文资料有限也是原因之一。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各国的青睐,开始对我国的古籍进行研究。这就促使很多茶文化古籍的翻译出现,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表达出古籍中关于茶的理念与哲学思想。茶文化的古籍翻译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再现原文本的外观之美,同时又要传达原文本的信息,因此在对于古籍的翻译也是相当困难的。

1 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1.1茶文化的概念

对于“茶文化”的概念,传统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茶文化的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被学界认为是广义的解释。在狭义上,学者认为是与饮茶有关的文化,例如对茶的赏评、泡茶的技艺、对饮茶的情感体现以及所通过文艺作品来表达的形式等。茶文化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和精神文化不断提高的产物,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精神面貌。最初的茶文化形态是以物质与精神为载体的。在物质形态上的表现为,茶具、茶艺、茶表演、茶的艺术作品以及茶馆等。在精神形态上则变现为茶道、茶德、茶禅、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后期又衍生出了属于制度文化范畴的茶政、茶法等,是介于物质与精神的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因此,当代的茶文化的结构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2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发现和饮用茶已经有了近5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茶文化的国家。据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神农时期,茶就已经被饮用。在初期,是其药用的功效被发现并使用。并流传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在后期,原始先民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物种,发现了茶叶不仅有治病的功效,也可以食用和饮用。同历史时期我国茶俗的运行轨迹。在商末周初,中国就对茶叶进行了分类,已经有了名茶、种茶和贡茶之分。这在史籍中都有记载,例如东晋常壕的《华阳国志·巴志》,其中写了:周武王灭封,巴族地方出产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园有……香茗”。而在《华阳国志·蜀志》也载有:“什邡县,山出好茶”,还写道“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种种的记载,说明了我国茶文化发展速度之快。中国茶文化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在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开化,使茶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陆羽《茶经》的问世,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1.3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非“茶道”莫属,现今有功夫茶、佛茶或者茶道表演。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最早引用茶道一词,疏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茶道流行于饮茶之风的盛行,陆羽的《茶经》设茶具二十四事,引来众多的饮茶爱好者的喜爱,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煮茶法”(即煎茶法)是唐代茶道最受欢迎的烹饮手法。陆羽在《茶经》中对煮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首先要准备好烹饮的器皿(煮茶釜、水勺、碗、瓢、筷子、火荚、水囊、茶巾等)和原材料(火炭、净水、盐、茶等),然后经过烤饼茶、碎茶、碾茶、筛茶、煮水、放盐、投茶、旋搅等一系列过程形成带泡沫的茶汤,再把茶汤分离,最后就可以饮茶了。在唐代,像这种技艺型茶道是以陆羽为代表的,主要是按照固定的程序煮好,现在的功夫茶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化。除此之外,还有些名人雅士所创造的其他茶道形式,例如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茶道,主要是把煮茶的过程赋予了艺术的格调和文化的品味,观赏性目的较强,类似如今的茶道表演。还有一种以皎然、卢仝、赵州和尚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主要是通过煮茶和饮茶的过程,使思想得到升华,也就是现代意义上佛茶。

2 茶文化在古籍中的翻译难点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了我国深层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各国的青睐,他们开始对我国的古籍进行研究。这就促使很多茶文化古籍翻译的出现,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表达出古籍中关于茶的理念与哲学思想。古籍中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记载,都是对我国当时社会的原貌和历史文化的阐述,对很多代表性的人物没有深度的介绍,尤其是其中隐含的一些茶的禅意没有详细的表达出来,这就使翻译的难度增大。

2.1茶典籍中的固定用语表达

在对茶典籍进行翻译时,经常忽视互文关系,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在茶文化的语域中存在很多专有名词、文化术语和古代的谚语,虽然它们的写法是汉语表达中常用的形式,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截然不同。例如“七碗茶”,它的英文翻译是seven cups of tea/the seventh cup of tea,但是它在茶文化中的意思却不是简单的七碗茶水,而是茶文化中的一个专用词组。它源于唐代的一个典故。诗人卢仝对茶非常喜爱,因此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诗歌——《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宇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对饮茶后的感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并被世人所传颂。因此,“七碗茶”的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如何准确用英语把茶典籍中所含本义表达出来,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2.2茶典籍中的时态人称搭配

茶典籍主要是文言文体裁,在时态和人称上的引喻比较多。例如,在陆羽的《六羡歌》中曾写道:“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从句子的具体结构上分析,“羡”是明确的谓语,但是主语却没有明确,到底是谁“羡”?谁不“羡”?是陆羽还是他的老师?抑或者是他们师徒俩?还是对大家的一种期望?翻译成“You”、“He”、“I”、“We”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从时态上来分析,是用“过去时”来表达对过去的不舍,还是应该用“完成时”来强调对现在影响,或是用“进行时”来阐述身临其境时正在思考的内容,抑或者是用将来表达对未来期望,文言文中的隐晦表达,使在人称或者时态的翻译时,举棋不定。

2.3典籍名称的无差别化

茶典籍中,直接把书名译后作为翻译后书名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使很多的茶典籍都被命为同样的名字,不能使读者第一眼就能辨别出它们的差别。书名是读者在选择书籍时最先被吸引的部分,因此书名应该是书籍的精华与概括,必须简单明了的对书籍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茶典籍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使历代的文人雅士与茶叶的爱好者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虽然书名相同但是内容不同,或者是书名不同而内容又无异。中文中的文字,在表面上对应的英文词语就有很多种,单纯的从文字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是无法表达完整的。例如,“录”这一字在英文中就可译为:Postscript,Conspectus,Discourse or Records etc.因此,这成为翻译中的另一大难点。

3 茶文化在古籍中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主要是归化与异化两种形式,在高强度的西方文化冲击中,我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得不采用归化策略,使文化得以输出。但是,对茶典籍的翻译策略,必须符合茶文化的特点,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使茶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

3.1归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策略,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出,使英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第一语言,处于强势地位的背景下,为了避免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在目标语上的冲击,是中国文化译入强势文化的最有效方法。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指出,翻译的规范和方法是受到文化背景限制的。优势文化氛围下,翻译的结果不但不会延续本意,在一定形式上会与原作相背离。

3.2异化的翻译策略

随着英语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我国的翻译策略已经不仅仅是书籍的翻译准确度,而成为了文化平等的重要标识。茶典籍翻译的目的是希望中华文化的传播,是希望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友好的交流,使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接收到中国最纯粹的文化。通过他们对我国最正宗文化的理解,使世界文化能够呈现多元化,让中华文明大放异彩。但是,归化式的翻译会使中华文化的历史感被掩盖,差异性更大,民族性特点减少,迫使它们的历史内涵被曲解。因此,茶典籍英译可适时采用异化式翻译,以不完全地道的英语来刻意保留原语的本土文化意象。

4 结语

对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和典籍的翻译研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输出现象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在对茶文化的了解下,也应该对茶典籍进行准确的翻译,使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有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是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回应。

[1]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小波.强势语下的无奈—辜鸿铭古籍英译的归化[J].湛江海洋人学学报2001(5):70-74.

[3]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4):1125.

邹园艳(1982-),女,重庆人,本科学历,翻译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典籍茶道饮茶
岩骨花香通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道人生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四季饮茶与健康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