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

2016-03-29吴亚萍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词曲翻译者格律

吴亚萍(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

吴亚萍
(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其精炼的词句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使得国内外掀起古诗词曲英译的热潮,然而将古诗词曲进行英译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结合我国的茶文化展开讨论,通过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古诗词曲英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述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的个人见解。

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探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歌颂茶文化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墨宝,其中古诗词曲的文学形式更是凸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因此,不少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致力于英译中国的古诗词曲,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形式的不同,思维方式各异给翻译者制造了一定阻碍。再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各个朝代的文人雅士对于茶文化的见解不同,其诗的形式,意喻,传达的思想等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英译中国的古诗词曲绝非易事。下面笔者就英译古诗词曲的茶文化英译方面论述自身的见解。

1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故乡在中国。早在公元758年左右,我国茶圣——唐代陆羽完成了《茶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在书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中国的茶文化始于汉朝,自唐朝兴起,宋代时期开始将茶文化与佛、儒、道等各学派相互糅合。中国将茶区分成三个级别,分别是:西南、江南地区的一级茶区,西北、江北地区的二级茶区,华南地区的三级茶区。中国人将诗词、戏曲、歌舞、琴棋、书画、工艺融入到茶艺当中,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从古至今,各朝代的文人雅士描写茶文化的诗很多,比如范仲淹的《武夷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诗中描写了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向世人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茶俗风情。同时,中国的茶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不断被发扬光大,开始流向外国被世界所熟知。在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将茶籽带回日本种植并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明代时期茶叶随着郑和下西洋流传到了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时至今日,中国的茶文化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关于古诗词中的茶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研究古诗词曲茶文化的英译,从而让世界人民从古诗词曲的角度领略茶文化独特的中国之美。

2 古诗词曲英译的发展历程

2.1发展初期

中国古诗词曲的英译最早出现于16世纪后期,英国学者Richard Puttenham在他的著作《英文诗艺》中研究了中英文的诗词格律。而后,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的主观意识加强,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译介存在不平衡,国外学者开始注意到古诗词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此,国内外学者逐渐重视中国古诗词曲的英译。当时国内外学者在进行古诗词曲的英译时就一两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第一个是由谁来翻译,国外学者认为相较于国内学者,他们比较了解西方文化,翻译的作品更能得到读者的理解,然而国内学者却指出国外学者对中国古诗词曲了解不够透彻,英译的作品容易出现误差。而第二个问题则是采取哪种形式英译作品。当时争论较多的是以下三种文体,分别是格律体,自由诗体和散文体。主张格律体的学派讲究形神具备,主张散文体的学派注重诗韵,不讲究译诗的形式。因此当时的学者就这两方面的取舍的争论一直僵持不下。

2.2发展的繁荣阶段

首先,20世纪90年代时期之后,中国古诗词曲的翻译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国内外学者在不断地争论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不严格遵从格律体对语言的约束限制,也不盲目追求神韵,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如若能运用格律体译诗时,既能讲究格律又能完整表达诗词原有的意思,则是最好,如果不能,则可以适当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其次,中国古诗词曲的英译逐渐开始应用西方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一举措极大鼓舞了格律体学派的信心,也导致了散文体学派受到冷落。随着国内外学者不断高涨的热情,中国古诗词曲英译的领域逐渐走向繁荣阶段。到了90年代之后,由于中西方显著的文化差异,国内外的学者逐渐开始关注跨文化视角的英译方式。

3 中国古诗词曲英译的现状

2002年在石家庄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是中国古诗词曲英译届努开始力构建古诗词曲英译理论的标志。随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出版了有关中国古诗词曲英译方面的著作,从此中国古诗词曲英译领域开始进入了理论构建的阶段。

2003年国内学者开始对古诗词理论构建进行第一次尝试,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对之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国文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利用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建立了有关古诗词英译的语言学框架,这一理论虽然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但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践性;除此之外,顾正阳和穆诗雄着眼于跨文化视角理论建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古诗词英译提供了新的方向。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古诗词曲英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譬如,在进行中国古诗词曲英译时是追求神似还是形似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仍然各执一词,没有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又比如,目前在中国古诗词曲英译方面,国内外学者虽然构建了不少理论体系,但是均不完善,各个理论体系中内在固有的缺点未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等。因此,国内外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理论体系。

4 中国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的个人见解

4.1知茶事

翻译的基础是准确,通顺,在这一基础上,将两种不同语言信息相互转换的行为。因此翻译遵循的主要规则是忠实和通顺,通顺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语言的规范,上下文的意思连贯,做到能让读者明白易懂,没有明显的语言逻辑混乱的现象。而忠实指的是忠于原文所要传达的讯息,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所传达的意思不能有悖于原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得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原作品的思想。因此,翻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原作品的背景知识。

以茶文化为例,翻译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茶事。中国的茶事历史悠久,分为茶道和茶礼两个方面。茶道的宗旨是修道,中国的茶道讲究将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相互结合,体现自身的个人修养。茶礼即茶事当中的礼仪,陆羽的著作《茶经》中曾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北宋时期蔡襄的《茶录》,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到明朝中期张源的《茶录》,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从古至今不断完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渐发展至今日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因此只有具备足够充足的茶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将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完整地英译过来。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之《冬夜即事》为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即时烹。

三更已过,夜色微凉,梅香稍冷,由于思念佳人而辗转反侧不得入眠,窗外已是冰雪覆地,只能瞧见松影下的睡鹤,不见梨花满地时的黄莺,胸怀诗情的女子诗意渐冷,公子的酒力也不如从前,可喜的是侍女懂得及时扫雪煮好茶,供其品茗,聊慰心中惆怅三两分。接下来请看杨宪益和戴乃迭所翻译的译文:

Plum-blossom and bamboo dream,the third watch has come.

But sleep eludes them under silk eiderdowns.

Only a stork can be seen in the pine-shadowed court.

No oriole sings in the snow which has drifted like Plum-blossom.

Cold is the green-sleeved girl as writes a poem,

Tipsy the young lord in gold and sable gown;

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a good tea.

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

从最后两句可以发现杨宪益和戴乃迭二人对中国茶文化十分了解。雪水煮茶将雪的清寒与茶的清香相互融合,令人心旷神怡,可谓十分讲究,杨宪益和戴乃迭二人将“知试茗”翻译做“make a good tea”,向读者传达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让读者明白何为好茶,又该如何泡一壶好茶,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茶道之美。

4.2传神韵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统一,统一即是提高,在保证语言通顺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优化语言,传达出原著作者的思想,才能让读者更明白中国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译讲究忠实于原著,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着眼于作者思想的传达。当翻译者站在作者的角度,仔细揣摩一篇诗词古文所包含的寓意,了解当时作者的背景,才能综合自己的语言,将一篇古诗词文完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浣溪沙》,由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作: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背景,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温婉贤淑,和纳兰性德趣味相投,因此他们的感情一直十分深厚,然而卢氏却在成婚后的第三年香消玉殒,为悼念亡妻,纳兰性德作了此词来。由此可见,诗中的“泼茶香”有独特的寓意,那么我们来看看陈君朴先生是怎么翻译这首词的:

Who’ll now pity me standing alone in coldness?

Seared leaves are knocking at closed lattices;

In the slanting sun I linger,lost in reminiscence.

In spring,from drunkenness rose late oft me,

O’er poems we argued,spilling the sweet tea,

But then I thought litter of them;woe is me!

陈君朴先生将“泼茶香”译作“spilling the sweet tea”可谓是十分恰当,纳兰性德采用“赌书泼茶”的典故表达自己和亡妻卢氏曾经美好的点点滴滴,而“sweet tea”这一组单词正是传达词人对过去温馨日子的怀念,对亡妻的思念。由此可知,陈君朴先生在熟知词人的创作背景下,将词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得读者领悟到茶香背后动人的爱情故事。

4.3求形式

诗词讲究韵,讲究格律,诗词因为有了格律才显得更为完整。诗词的韵律是指其声韵和节律,主要分为平仄,对偶和押韵三个方面。

首先,诗词讲究平仄,古代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又分为阳平和阴平,其中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随着时代的变迁,入声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消退,如今一般将声调的一二声叫做平,三四声叫做仄。在平仄方面,古代文人雅士大多采用马蹄韵,其主要目的是让诗词念起来更流畅有韵味。其次是对偶,诗词中很注重对称,讲究对仗工整,使得诗词更有严谨性。最后是押韵,即为压韵母,在马蹄韵文的基础上,将有相同韵母的位置上,重复且有秩序地出现,这样使得诗词整体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韵味十足。并且诗词中运用押韵使得作品带有音乐性,便于记忆,增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制造渲染氛围的效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就是否追求诗词译文的形式上一直存在争议,自由学派认为中西语言相差甚大,一味追求形式将会导致译文不伦不类,然而格律学派却主张“求信”原则,他们认为译诗讲究最大程度的还原,那么除了神韵的翻译,其诗的形式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更能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诗词的优美所在。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应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采取变通的手法,着重诗词的内在韵律,辅以外在韵律,将古诗词曲更好地传承下去。

5 结语

茶文化从古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改变也在不断变化,古诗词曲对茶文化的见解更是有着作者独特的寓意。因此,我们想要将其英译绝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茶事繁多,诗词更是博大精深,因此翻译者需要多加钻研,译出更好的作品,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

[3]王勇,乐林.中国茶 [EB/OL].(2009-06-05)[2009-06-07].http:// news idoican.com.cn/x hamb/html/2009-06/05/content 36456077.htm.

[4]郭著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吴亚萍(1964-),女,贵州安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翻译。

猜你喜欢

词曲翻译者格律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我们这儿
走向辉煌
一定好好的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