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温室樱桃栽培新技术应用
2016-03-29司淑媛,贾晓光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温室樱桃栽培新技术应用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温室樱桃栽培已经推广多年,调查中发现,由于许多设施樱桃栽培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管理,设施樱桃栽培产量、质量、效益尚未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详尽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设施樱桃栽培新技术应用建议,以期对各地设施樱桃栽培提供借鉴。
1 设施温室樱桃栽培地面管理新技术应用
1.1膜下滴灌新技术应用。调查中发现,目前漫灌仍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设施温室樱桃栽培中主要的灌溉方式。漫灌的主要弊端是极易造成设施温室湿度过大,不仅严重影响到设施樱桃的花期授粉受精,而且还会导致花后枝叶贪青徒长,影响花芽的正常分化、降低坐果率,造成隔年结果的大小年现象。为此,提出设施温室樱桃栽培膜下滴灌新技术应用,根据樱桃不同生育期的需水情况,定时定量科学供给。膜下滴灌新技术应用,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还能有效的防止设施温室内园地的土壤板结,保持和优化了设施温室内的土壤结构。
1.2樱桃树冠下白膜覆盖新技术应用。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设施温室樱桃的园地地面大部分覆盖黑色地膜。黑色地膜虽然有保温控草的效果,但黑色地膜的透光性较差,提高地温的时间较为缓慢。而设施温室樱桃树冠下白膜覆盖新技术应用,可使设施内的地温升高时间大大缩短。经试验调查,要使设施内园地20 cm深的土壤温度提高至10℃,利用黑色地膜覆盖需要9 d的时间,而覆盖白膜则需要6 d的时间。因此,樱桃树冠下白膜覆盖新技术应用对保温、保墒效果非常明显。
1.3行间覆白膜小拱棚新技术应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设施温室樱桃栽培行间多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目的是抑制杂草生长。生产者进行喷药、修剪、采收等农事活动时,会使黑色地膜紧覆园田地面,如此会导致膜下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收。为此,进行行间覆白膜小拱棚新技术应用势在必行。白膜的拱棚宽度在两行树冠外缘的根系集中分布区之内,白膜小拱棚的高度约为70 cm。拱棚两端的白膜要埋土封严,使下面形成一个密封体。为了日常树体管理方便,可采用间断式支撑方式进行支撑,可隔一段小拱棚留下一段覆白膜的空白地段。调查发现,晴天中午前后,拱棚内外气温相差8℃~10℃。同时小拱棚的最大好处是有效地防止了园田地块的土壤板结,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促进地上部生长,实现多开花、多结果、丰产稳产的目的。
2 设施温室樱桃树体管理新技术应用
2.1设施温室樱桃人工补光新技术应用。进行设施温室樱桃栽培,满足设施内樱桃树体光照的需求,是一项主要的技术环节。为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保证樱桃正常生长结果,可采用设施温室人工补光新技术,在光照严重不足的阴雨(雪)天气条件下合理进行人工补光。具体操作方法是:测定在距树顶端60 cm、距棚顶膜40 cm以下的位置,按40 ~50 m2的面积设置1盏发光效率高的日光灯,光照强度最低限要达到1 000~3 000 Lx。实现补充光照和同步提高设施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双重效果,有利于促进树体正常萌芽、开花、坐果,实现丰产丰收。
2.2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综合供养新技术应用。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设施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往往低于室外,晴天的中午前后设施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时,而设施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处于最低水平,光合产物的形成将会受到阻碍。由此可知,设施温室内的樱桃产量、品质均低于露天种植的樱桃。因此,在设施温室内补充二氧化碳气肥十分必要。常用的技术有:利用碳酸氢铵与稀硫酸进行混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肥,具体时间是在樱桃花后开始进行补充,每天时间段可在太阳出来后0.5~1 h进行及时释放。注意冬春季节阴雨(雪)天严禁施放,防止叶片迅速老化。另则,当设施温室内的温度超过25℃时要及时放风,防止树体因高温受到伤害。
2.3铺(挂)反光膜人工增色新技术应用。是进行设施温室樱桃栽培的主要新技术应用项目之一。调查结果表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设施樱桃大部分上色晚、着色不良。分析其原因,除了氮肥施用较多、钾肥及中微量元素施用不足外,设施温室的主体薄膜阻隔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自然光的透入。为此,推广铺(挂)反光膜人工增色新技术应用十分必要,在设施樱桃的冠下,主干、主枝中下部、北墙壁铺挂反光膜,对于改善设施樱桃树冠内膛、下部的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树体的光合作用和促进果实着色非常有利。
122400国有建平县黑水机械化林场司淑媛
122400国有建平县马场机械林场贾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