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双一流”建设的策略之一

2016-03-29黄启兵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术

黄启兵



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双一流”建设的策略之一

黄启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方案,更需要各个学校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例如完善学术休假制度,便是“双一流”建设的策略之一。

一、完善学术休假制度是促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从比较视角来看,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是许多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

自1880年哈佛大学首创学术休假制度以来,学术休假在美国高等院校中已成为一种制度惯例。据美国《教育统计摘要》统计,截至1992年,在全美约有3 400所私立院校与2 500所公立院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休假制度[1]。英国的一流大学普遍推行学术休假制度,一般每6~8学期,教师就可以申请到1学期的研究休假[2]。法国也建立有学术休假制度。法国教育部根据各校学术委员会建议,准予部分教师(具有6年以上教龄者)为开展学术研究或改变研究专题而享受6个月至1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工资照发[3]。日本许多大学也实施学术休假制度,如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茨城大学等[4]。可见,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学术休假制度。许多关于学术休假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学术休假对于教师个体及大学组织都产生了积极作用[5]。

(二)从历史视角来看,学术休假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大学教师的科研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就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早在1917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便规定:“凡校长、学长、正教授每连续任职五年以上,得赴国外考查一次,以一年为限,除仍支原薪外,并酌支往返川资。”[6]后来一些大学相继施行。据教育部1931年的调查,国立院校有此规定的共有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北洋工学院[7]。1941年5月,教育部颁布《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授休假进修办法》,规定:“国立专科以上学校,对于连续在校专任教授满七年以上成绩卓著者,应依照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聘任待遇暂行规程第十五条之规定,予以离校考察或研究半年或一年之机会。”[8]民国时期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师的科研发表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以清华大学为例,1928—1937年这10年间,清华大学教师之从事研究者每人平均出版专著2.4种,论文4.7篇。而清华大学休假教师每人平均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包括报告)29篇[9]。可见,在成果产出方面,无论是专著数量还是论文数量,休假教师的人均都高得多。

(三)从当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来看,学术休假制度有助于解决若干学术困扰

一是学术浮躁问题。当下,学术界普遍存在学术功利化趋向,为了晋升职称、课题结项,教学科研人员急于出成果,急于发表论文,急于出版专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已成过去,教师不能潜下心来做学问,研究心态浮躁,学术氛围不良,很难做出一流的成果。许多学者虽然有相当的学术积累,但难以找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来整合。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学术休假制度便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可以让学者们拥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潜心做精深的研究。

二是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问题。教学与科研存在矛盾,其原因之一,便是时间不够分配。一些教师疲于教学而缺少时间科研,另一些教师则醉心于科研而忽视教学。许多教师感觉教学与科研两者难以兼顾。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朱燕民教授表示:“对于‘教’与‘研’,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教’与‘研’的和谐共处,而是矛盾。因为,时间总是有限的,花在教学上面的时间多了,剩下来做科研的时间就少了。而且,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时间都是稀缺的:花的时间越多,教学可以更出色,而科研也可以出多的研究成果。”[10]学术休假制度可以使教师暂时从教学及其他杂务中解脱出来,为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提供了一个学术休整期和学术沉思期。

二、当前我国学术休假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术休假的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说,对于学术休假,相关制度早有涉及。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对教学任务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教育部 1996 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也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休假进行了规定:“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安排至少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学术休假制度。2012年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到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从各个高校来看,一些高校也进行了学术休假的有益尝试,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在 2004 年前后相继提出学术休假制度。近年来吉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二)学术休假的困境

当前学术休假存在若干问题,尤其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社会批评的问题,二是教师的待遇问题,三是学术休假与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冲突的问题。

1.困境之一:社会对学术休假制度的批评。由于我国大学尚未普遍建立起学术休假制度,当有的大学率先尝试时,却被社会质疑是在搞学术福利。例如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颁布实施学术休假制度,就有许多人提出:“高校老师已有寒暑假,为何还要学术休假,这是不是教师的特殊福利?”[11]事实上,我国大学实行的学术休假制度,确有一些福利型的学术休假。例如1994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市属高等学校试行领导干部学术休假的通知,规定享受学术休假的对象为:“一、高等学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校院长中,坚持党政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二、实行校长任期制任满一届不再连任正副校长的教授、副教授可以享受半年学术休假,任满两届以上不再连任的可以享受一年的学术休假。担任党委正副书记职务的教授、副教授任届期满,不再连任的,也按照此规定办理。”[12]这种学术休假与其说是学术休假,不如说是一种福利休假。

2.困境之二:教师待遇问题。有学者指出,国外实行学术休假的前提是年薪制,而我国高校较少用年薪制[13]。因此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的待遇存在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加教学科研业绩点的分配制度。由于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缺少教学科研业绩,会影响到学术休假教师的经济收入。尤其对于课时量大的文科教师而言,课时费拿不到,会导致收入锐减。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每年专门投入200万元的经费,在保留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的基础上,为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再提供每月1 500元的生活补贴。即便如此,进行学术休假的教师还是比在学校上课时收入减少。北京语言大学申请了学术休假的赵冬梅老师表示:“我们有住房的老师还好一些,收入少一点不会影响太大,但对那些还要还房贷的年轻教师而言,这是决定他们是否申请学术休假的一个重要因素。”[14]

3.困境之三:定编定岗导致的工作繁重问题。由于许多高校定编定岗,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些老师需要给学生上课,如果休假一年,课程怎么办?一些做科研的,如果中途停一年,后面的科研工作怎么办?”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试行教师带薪学术休假制,得到多位教授的赞赏。但是许多教授表示,自己短时间内并不打算申请学术休假,给出的原因出奇地一致——不想因此影响教学[13]。《北京语言大学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各单位每年享受学术休假的人员数量应控制在本单位实际在岗总人数的8%以内”。北京语言大学一共有300余名教师,按照这样的比例,申请教师可以达到24人,但事实上只有16名教师提出了申请[14]。

三、应该建立怎样的学术休假制度

完善学术休假制度,不仅是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也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印证,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我国学术休假制度存在的若干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术导向

当前完善我国学术休假制度,应该坚持学术导向。学术休假的对象应是学术人员,是为了学术而实行的休假,应减少甚至杜绝福利型的学术休假。只有这样,学术休假对“双一流”目标的建设才会有所贡献,也才能回应社会对于该制度的质疑与批评。

(二)待遇均衡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实施的分配制度,确实会影响到学术休假教师的待遇,从而使得本可享有学术休假的教师不敢休假,不愿休假。改革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学术休假教师的经济收入,使教师休得起假,是学术休假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一。

(三)课程灵活

许多高校难以推行学术休假制度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课程安排较死。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以便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例如,通过提前上课、补课、集中时间上课等方式,灵活安排课程。一些院校还实行灵活的上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除了自己所任课程外,还需选上一门别的教师的课程,以便该教师出差、学术休假期间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学习。

建立与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只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微观策略之一。在迈向“双一流”建设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学术制度的诸多方面都有待检讨和完善,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子建,李志平.我国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80.

[2]常文磊.英国科研评估制度与大学学科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06.

[3]张宝泉.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0.

[4]杨晓辉.中日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比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6(26):95-96.

[5]林杰.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8(7):56-60.

[6]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02.

[7]朱师逖.教授休假进修报告:三年来国立各校院教授休假进修概况[J].高等教育季刊,1942,2(2):50-55.

[8]曹子建,李志平.我国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81.

[9]李红惠,王运来.民国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5(6):28-34.

[10]徐飞.学者笔谈(第14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2.

[11]北语“学术休假”长达一年被质疑搞“学术福利”[EB/OL].[2016-02-28].http://www.qh.xinhuanet.com/2014-03/26/c_119945518.htm.

[12]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93—1999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5-226.

[13]程功臻.别让学术休假只是看上去很美[J].教育与职业2014(16):65-66.

[14]易鑫.学术休假能否“休”出正果[EB/OL].[2016-02-28].http://www.sinoss.net/2014/0516/50119.html.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术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术
My Favourite Magazine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