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2016-03-29孙海波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艺术特点

孙海波(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



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孙海波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安溪茶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歌生动形象地反应了安溪人民的采茶活动和日常生活。和其它艺术形式比较起来,安溪茶歌以闽南语系为基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安溪茶歌的起源,然后对安溪茶歌的类别进行了划分,最后总结了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安溪茶歌;艺术特点;非物质文化

安溪在我国有茶都之称,四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以及四面环山的地势条件使其成为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据考证,在唐朝末期安溪就已经开始产茶,随着中原和北方地区战乱形势的加剧,很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迁往福建,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种植和生产技术。并且,在唐朝中后期,道教和佛教开始在福建盛行,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种植管理的茶园,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在以安溪为代表的福建各地发展起来。安溪茶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诞生并流传下来的,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安溪茶歌的起源

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歌的起源之一就是诗词。文人们在品茶、赏茶之余,有感而发,以诗为歌,比如唐代诗人留下的“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还有清朝僧人阮吝锡的《安溪茶歌》也收录在《泉州府志》中,成为见证茶歌悠久历史的宝贵遗产。茶歌的第二种来源是由谣成歌,也就是之前在民间广为流转的民谣经过文人的再加工,配上曲子返回到民间,经过传颂成为流行一时的茶歌。比如“油甘好吃嘴尾甜,观音茶丛四季青,哥有情来妹有意,月到十五自然圆”。到了清朝时期,安溪的乌龙茶名气日盛,文人也为其创作了很多的茶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这些茶联也为茶歌奠定了重要的创作基础。茶歌还有第三个起源,也是最关键的起源,就是茶农在劳动时自己创作的茶歌,以口头相传的形式,在采茶活动中被广泛传唱,很多都流传至今,形成了安溪的茶歌文化。古代的茶农劳作时间长,由于缺乏较为先进的种茶技术和生产工具,工作效率较低,很多人都要夜以继日的在茶园劳作,为了消除疲劳、排解烦闷,便创作了大量的茶歌来抒发情绪。古老的茶歌是以闽南的方言配上安溪当地的歌调来演唱的,歌词通俗易懂,鲜明形象,并且内容非常丰富,曲调也很优美。最初安溪茶歌反应的内容一般是采茶、请茶、饮茶以及其它与茶相关的活动,但是后来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更加丰富,延伸到了情感、婚丧仪式上面。因此,很多历史文化学者认为安溪茶歌不仅仅是与采茶活动相关的歌曲,而是泛指一切使用茶歌歌调演唱的安溪民歌。

2 安溪茶歌的分类

按照狭义的划分方法可以将安溪茶歌分为以下四类:分别是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以及情歌,下面对每个类型进行具体的分析。

2.1采茶歌

顾名思义,采茶歌就是指茶农在茶园进行采茶活动时唱的歌曲,主要表现的是艰难的劳动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之情。采茶歌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是茶农的即兴发挥,采用的演唱方式大部分是徒歌,为的就是自娱自乐,缓解采茶的疲劳,营造更加欢快的劳动氛围。有时候茶农还会即兴配上一些以采茶动作为基础的舞蹈,使茶歌的表现力更强。在演唱方式上,有两人对唱的,也有一人唱一人和的,或者是一人唱众人和的。

2.2饮茶歌

这类茶歌一般诞生于人们的日常饮茶活动,反应的是茶农日常生活的生动有趣以及勤俭持家的美好品德。茶农在闲暇时节,在茶几旁两人相对而坐,或者是几人围坐一桌,共同品茶、赏茶,然后用茶歌的形式来谈论茶知识。

2.3请茶歌

有句俗话说“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而请茶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茶叶作为安溪人赠送亲友的首选礼品,不仅体现了安溪人对茶的喜爱,更包含着他们对自身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之情。很多人将这种情谊融入到茶歌中,创作出了大量的请茶歌。歌曲内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茶之间的浓浓情谊。

2.4情歌

情歌是指在从事与茶有关的活动时男女之间互相表达爱慕的一种茶歌。在我国,爱情一直都是诗词歌赋中广为歌颂的主题,也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安溪的青年男女们,在生产劳动时,为了抒发内心的倾慕之情,就会以歌作为传达情意的媒介。还有一些常年分别的情侣,也是以歌为媒,表达相思之情。在旧时的安溪一直有一个风俗,即婚前对歌成婚,男女青年通过茶歌表达心中的爱意,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会考虑结为夫妻。

3 安溪茶歌的艺术特点

3.1安溪茶歌中方言的特点

语言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闽南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足以说明其历史悠久性和文化价值上的宝贵性。因此,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安溪茶歌也成为了目前流传下来的民歌中最具特色、最为宝贵的歌种之一。同时,安溪茶歌的结构、韵律受晋唐文化的影响很大,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与传统的闽南语系为代表的泉州话和厦门话不同的是,安溪方言的声调比较中和,因此安溪茶歌的旋律总体上显得很平稳舒缓,不会出现太多的大起大落,但是仍然保留了节奏分明的特点,这使得在后期的传播过程中更加容易被接受。

3.2安溪茶歌的结构特点

从基本结构上来看,安溪茶歌属于“四句头”式的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一节,且多节成篇,但是在词和格律上并没有统一的严格要求。除此之外,又在原有的茶歌句式上添加俚俗的语气衬词,这样会使茶歌的艺术魅力更加丰富独特。具体到每一节的茶歌来进行分析,在茶歌开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经常是以写景和比拟的方法建立构架,然后再层层递进。大部分的茶歌虽然整体的篇幅较为短小,但是内部结构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性。

3.2.1安溪茶歌曲式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一般是由两个或者四个乐曲构成的,属于单一部曲式。以《山歌》中“高山顶上飘彩云啊,杜鹃花开笑迎春哎”为例,整首歌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对比性,上乐句在韵尾部分使用了一个上滑音,这样使茶歌唱出来感觉更加悠扬婉转,提升听觉美感。同时,结束在调式的属音上,还造成了强烈的期盼感,再加上稍微的不稳定性,简单的一句茶歌就变得丰富异常。下乐句使用变化和重复的方法,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而韵尾处采取了向下的滑音,这样上下句既能够对应,从不稳定性过渡到稳定性,使整个乐段显得更加平衡。

3.2.2曲调多用衬词和衬腔

衬词和衬腔在安溪茶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发挥的作用是深化情感表达、渲染气氛以及强化风格等。在茶歌中加入衬腔和衬词,可以使曲式发生结构上的变化。衬腔的长度要和曲子的基本结构相符,否则会使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平衡性。合适的衬腔长度能够使歌曲变得更加有感染力,起到强化风格的作用。比如《茶山山歌》中“日头(啊)出来哟……(呦呵呦呵呦呵),红绸绸(啰……),一片(啊)茶园哟……(呦呵呦呵呦呵),水溜溜(噢……)”。加入“哟,啰”这一系列的衬词衬腔之后,使句和句之间的连接过度更加自然、有趣。在一些安溪茶歌中,加强结构既不是语气助词也不是衬词,是通过在歌曲中截取一个完整的部分,然后加以重复,充分抒发了歌曲中包含的未尽之情,还可以加强乐曲的稳定性,使得演唱形式更加丰富。加腔之后,歌曲的基本结构也得到了扩充和变化。“伊都”是闽南地区山歌和民歌中特有的词汇,也是闽南文化独特性的体现。体现了茶歌地方化、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并更加细腻和生动的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使得歌曲的地方风格更加突出。

3.3安溪茶歌的节奏、节拍的特点

闽南语具有非常特殊的平仄韵律以及语言音调,因此造就了安溪茶歌独特的节奏形式和节拍类型。现在流传下来的安溪茶歌节拍丰富多变,但是总体上还可以划分为单拍、复拍、混合拍。以2/4、4/4最为常见,还有3/4、3/8、6/8等。这些拍子既可以单独进行使用,也可以混合起来使用。其中2/4和4/4的混合拍子在安溪茶歌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这样既能够使节拍在形态上有长短的分别,又符合闽南语的特点。安溪茶歌的节奏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不像传统的号子、小调、舞曲那样采用固定的结构形式。有时一句数逗,有时一气呵成或者是整体一句,有的句子长有的句子短,并且句逗的数量也是多少不一,节奏在组合形式上更是长短结合。

3.4安溪茶歌的调式旋律特点

安溪茶歌的调式构成和旋律发展有着特殊的规律。以商、羽、徽五声调式为主构成了茶歌的基本调式,根据演唱需求,还会掺杂其它的调式。

羽调三音框架式是旋律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三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分为大三度和小三度,然后构成了一个小三和弦,也可以称为三度框架。以《采茶歌》为例,整首歌都是由“羽—宫—角”所组成的,调式结构具有完整性和明晰性,旋律色彩单纯和朴素。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语言具有自身的原始性,但是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羽调三音的框架基础上,加入一个商音作为羽调式的下属音,这样就能够组成一个四音韵律,从而丰富了结构层次性和多样性。羽调式五声音阶就是在四音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徽音,强化羽音的倾向,并肯定了调式的主因。目前,这种调式在安溪茶歌中的运用最为广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安溪茶歌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安溪当地人民古往今来的采茶、请茶、品茶活动,还涉及到他们的日常情感和习俗,因此可以将安溪茶歌作为研究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但是就目前的茶歌传承来看,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优秀的茶歌作品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在后期加大推广力度,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叶彦.安溪茶歌艺术特点研究与发展现状调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20-126.

[2]杨丽霞.福建安溪茶歌的形态特征[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2)76-80.

[3]王铭芬.安溪茶歌欣赏[J].艺苑,2015(4):99-100.

[4]杨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戏剧之家,2014(3): 84.

[5]吴少静.从茶乡文化谈闽南安溪褒歌的文化审美价值[J].艺术探索,2007(6):32-33,35.

作者简介:孙海波(1982-),男,新疆石河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