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2016-03-29贾儒
贾儒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贾儒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阳光体育”的顺利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价值以及体育本身的魅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让学生在“阳光”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阳光体育”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师要紧密结合“阳光体育”的内涵与要求,认真分析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积极改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快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起到传统体育教学所不能及的作用,进而有效丰富与改善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从而将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创新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起着很大的误导作用,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往往忽视了体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以及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等相关思想.“‘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2007年4月29日,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启动仪式,并大力提倡要学生力争要每天锻炼一小时.”[2]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在全国如茶如火地进行,在“阳光体育”强劲发展视域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工作也在各个学校陆续地展开,“阳光体育”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创新,而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
1.1体育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通常是为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而体育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3].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往往与高等体育教学的目标存在着一定出入,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育目标通常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教育目标,在此目标引导下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标准符合性为评价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以单纯的身体锻炼为目标,然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只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陷入一定的教学误区,更有甚者体育教学课程的学习甚至就是为了拿学分,这就极容易造成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教学目标的缺失.
1.2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对落后
首先,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很多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过分强调体育锻炼本身和体育教学技术动作的训练,而且多是集中在一项体育教学项目的教学上,没有真正打开学生的体育学习视野.而对体育理论(特别是体育馆概论、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训练等方面的体育知识)的教育不足,体育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体育教学形式方面,现行的体育教学形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本位教学形式,学生被置于教学体系的被动接受位置,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取教师教授,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的传授形式[4].这一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1.3教学评价体质不完善
评价体系的设置过于单一,例如:在学生评价方面,现行评价体系通常以学生体育运动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准为评判依据,缺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性的有效评估.在教师评价方面,现行评价体系过于强化对体育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承担项目级别等指标的权重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师的导向性作用.
2 基于“阳光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2.1充分发掘体育教学教育功能,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求,高校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学课程的教育功能,要积极发掘体育教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高校要进一步开发体育教学的各种功能.首先,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带有动作幅度大、节奏快、运动强度相对舒缓等特点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瑜伽等等,这些项目的运动特点是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学生协调性,从而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其次体育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有效放松,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也会大有帮助;再次,体育教学运动还具有显著的健美功能,体育教师可以突出其在修身塑形、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来吸引学生.
2.2优化体育教学目标,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在“阳光体育”视域下,无疑在无形中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阳光体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更好的体育教学目标,还需要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要兼顾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创造力、创新力以及耐力等品质的培养[5];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减少机械性的示范与模拟训练,可以多增加一些自由活动项目和集体活动项目,并加强体育教学中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可以收获更多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如将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组织开展结合起来,那么就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训练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培养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贴近“阳光体育”的教学目标.
2.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体育教师要打破过去单一化、统一化的体育教学内容,积极融入时代感、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舞蹈,啦啦操,健身操等项目,以此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地丰富与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与训练中的学习体验和快乐体验,让学生逐渐对体育运动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同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优化,亦可以采用分层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上的差异化需求,还可以采用课内和课外共同培养的内容,但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深入地贯彻和落实“阳光体育”的理念,培养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
2.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当前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工具.在学生方面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秉持着一定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但是却忽略了大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发展因素所存在的差异[6].不仅如此,即使考评成绩不同却不代表学生付出的努力不同,这也使得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心血,这都是不健康、不公平的教学评价.而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真正内涵,是希望学生们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健体魄,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尤其要增加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相对应的,在制定体育教学课程的考核标准时,学生的体育成绩应由体育达标成绩、专项技术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考核结果将会更加的科学和全面[7].
在对教师方面,加强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形成评价工作的经常性机制,以有效监督和敦促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其次将“体育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意识、理论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和教学绩效等方面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易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8].
3 结语
总之,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要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管理,课外体育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等相结合,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质提升、校园文化提升的统一教育目标.“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淡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技能性教学,还要把体育教学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可以收获更多的阳光与快乐,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1〕刘海元.学校体育课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5.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中发[2007],2006-12-20.
〔3〕王满.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9):185-188.
〔4〕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100-103.
〔5〕赵丽萍,韦颂,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85-87.
〔6〕张子沙,龚正伟,周波.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1):17-21.
〔7〕纪力,崔瑞雪,周宏炜.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0(1):84-85.
〔8〕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5.
G807.4
A
1673-260X(2016)10-0160-02
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