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16-03-29硕,孙慧,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田 硕,孙 慧,田 静

(1.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2.徐州工程学院 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网络环境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田硕1,孙慧2,田静1

(1.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2.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江苏徐州221008)

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注重人文关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立足于网络普及的时代背景,针对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困境及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剖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媒介载体优势,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期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网络环境;模式探究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残酷竞争的特性极大冲击了大学生心理,使得心理问题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自我定位高,情绪波动大,心理不成熟,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不但会导致个体的严重病态,集体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而且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重大的心灵创伤,同时增加社会风险与困境.加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用于大学生的效果并不明显,高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1].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瓶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长久持续发展,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网络教育的内涵与优势

1.1网络教育的内涵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现代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为指导,以网络媒体为介质,结合网络技术与教学行为,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理想、新型教育环境的教育组织形式.网络教育资源不因重复使用而消耗和磨损,讲求以“学”为重.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匿名性、时空不限等特征适当的缓解了个体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与受限心理,促进了个体的心理自由、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

1.2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学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创造性.网络教育在丰富传统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多种媒介的方式展现强大的交互功能.师生、学习材料、信息资源等传输反馈时,学生便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状态.教学借助网络媒体,融“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四者为一炉,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讨论、自我评估、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所需知识和方法技能,从而合理构建知识架构,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网络教育以上网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

2 网络教育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以10-39岁的群体为主,占整体比重的75.1%;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中国网民以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为主体,其中大学生网民高达总体的52%[2].网络媒体发展使大学生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对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1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产生的影响

网络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同时具有、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丰富性等优点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网络空间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造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感受性的降低,无法专注思考.当网络信息的输入超出自身正常负荷后,易造成心理依赖,甚至思维混乱.对现成信息的过分依赖从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过程的深化.

2.2网络与情感

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利于负面情绪的释放,缓解了情感压力,促进了情感互助.但在网络空间中,人的感知经验受到限制,无法看到对方音容笑貌,无法像现实中一样真诚的握手、拥抱,更缺乏心灵上的感觉与触碰,致使他们不愿在现实中做出真实的自我表达,对他人的印象也会存有较大的空想性和片面性,容易引起情感淡漠,集体情感与社会民族情感的弱化,不利于情感的稳定甚至引起情感的异化与迷失.

2.3网络与个体意志品质

网络的包罗万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易对在网络中获得的快感和体验产生强烈的依赖,深陷网络中不能自拔,导致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学生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力不足,相对于同龄人的生活目的感偏低;他们“不甘寂寞”,社会支持力较低.迷恋网络的大学生在现实中常表现出精神涣散,意志力缺乏,丧失斗志,荒废学业.久而久之,造成道德意志的弱化,道德情感的沮丧,责任观念的淡薄.

2.4网络与个体人格发展

网络媒体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与道德意识的健全,网络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激发了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但网络的泛滥性、成瘾性致使虚拟世界里随心所欲的自我释放进而导致个体精神上的失控,道德人格标准的偏移,选择信息行为的失调,心理上的错位,出现人格分裂和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空间上不留空白,充分结合大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性与灵活性,生动性与开放性等特点,使之系统融合.通过各种路径扫除工作盲区,将工作渗透到网络、校园、班级、寝室等主要生活、学习的主阵地上.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接纳心灵关爱,得到咨询与援助.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施路径

3.1开设心理健康网上课程

心理健康网上课程,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树立人生发展的航标,从根源上激发了学习动机.譬如:课程中可以设置《九宫格技术在班级工作中应用》、《OH卡技术》、《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训练》、《心理剧——一种班级活动的技术》等.课程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其提供了一个心灵栖息的港湾.网上课程将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转移至网络,使学生了解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了同等数量和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实施网上测验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积累汇编心理资料.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库.通过开展网络与纸介相结合、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解惑,进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通过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运用,设置“心理课堂”,“心理小常识”,“心理美文”,“心情故事接龙”等栏目.心理栏目具备信息反馈、预防预警、咨询服务、心理测评、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通过心理测验,大学生们可以尽情的倾诉困惑不解,宣泄苦闷情绪,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成长体验.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达到正确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3.3网上心理互助与心理论坛

心理困惑的学生会选择在网上留言求助,适时会得到回帖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烦恼和困惑,有些困惑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或羞于启齿,可以通过网络回帖得以缓解或解除.对于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则可以依托后台的心理援助体系予以解决.这种形式由于学生参与面广、彼此心理距离近,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认同感倍受广大同学的欢迎,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网上心理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各抒己见,各种智慧集中交汇在论坛里.并能围绕某一心理专题展开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学习,共享信息,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与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有接受主体、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三个部分组成.在校的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校园网络媒介平台作为接受中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接受客体.三者之间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及方案调整等三个环节的有序循环,达到有效的促进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果,进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由物理过程到心理过程的转化.在校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通过注意信息、保持信息、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认知、影响行为等六个环节的渐进循环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接受过程,形成有效的整体运行机制[3].通过心理健康网上课程,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互助与网上论坛等路径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输送给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通过相同路径予以反馈.接收中介将按照反馈内容对接收客体的教育内容予以调整以便更适宜接受者的学习.为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有效运转,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心理信息员制度,主动咨询解决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排除心理危机.

4.1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库

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在全面客观的记录生活历程、心理特点等情况的同时,要定期进行分析与测评.建立网上心理档案内容应包含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反映心理状况和特点的资料.还应注意尽可能保存好原始资料,心理档案内容做到保密和及时更新,建档后还要建立完善动态分析制度,通过分析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对所发现问题及早发出预警信号,便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建立快速、高效的心理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4.2心理信息员制度,延伸工作手臂

各班级设一名信息员,主要负责宣传各类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有益知识,并深入大学生群体,关注周围同学,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工作.这部分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已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并在班级中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对各种积极思想、健康心态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宣传;对各种不良思想、心态、行为能予以及时引导,极大地完善了学生的反馈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调有序发展.

4.3加强对咨询个案的梳理和总结

依托学校心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开展全方位、日常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定期走进宿舍楼的心理聊天室,走进网络,走进学院,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性与主动性.瞄准咨询学生的特殊问题,热点问题,共性问题,为学生展开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每学年对来访学生信息及咨询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避免心理危机引发的伤害行为,确保生命安全,恢复心理平衡[4].

5 结语

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模式的本质在于队伍建设、工作空间、工作内容和条件间的有机联系[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走向纵深发展,在整合和沿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如何深入践行新型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廖桂芳,郑廷友.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2〕田硕.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危机成因分析及干预机制的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3〕黄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12).

〔4〕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5〕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G444

A

1673-260X(2016)10-0140-03

2016-06-2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013SJDFDY09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