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品种腾龙1号的选育与应用
2016-03-29,,,
, , ,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第一大种植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米产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选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西南山地玉米生态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包括四川盆地玉米区、云贵高原玉米区、湘西和鄂西山地玉米区、陕南和陇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全区玉米种植面积500万hm2左右,约占全国玉米生产面积的1/5[1]。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生产条件较差,地块零碎,玉米生长季节高温多湿,病虫害(大小斑病、纹枯病、灰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种类多,并常常流行成灾,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2]。加快西南山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玉米育种者和生产者共同关注的问题[2]。腾龙1号已经成为目前鄂西山地玉米区主要推广的一个优良玉米杂交种。
1 腾龙1号的选育过程
1.1 母本自交系DZ 01来源
母本自交系DZ 01,是由地方品种大籽黄改良而成的黄粒自交系。2003—2006年在湖北、海南连续6代自交,单株选育,2006年春季稳定。
1.2 父本自交系SL 06来源
父本自交系SL 06,是由地方品种胜利红变异株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的白粒自交系。2001—2004年在湖北、海南连续6代自交,单株选育,2004年春季稳定,育成新自交系SL 06。
1.3 杂交种腾龙1号选育过程
2006年冬季在海南以自交系DZ 01为母本,自交系SL 0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黄白粒玉米单交种,2007年在湖北省利川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比对照湘玉10号增产12.6%。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在利川团堡镇安乐坪村组织生产试验,并经过抗病性鉴定和品质测定,该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抗病性好,各项指标均达到湖北省品种审定标准,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腾龙1号)。
2 腾龙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2.1 产量表现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7年在湖北省利川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682 kg/667 m2,比对照湘玉10号增产12.6%。
2.1.2 湖北省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玉米品种区试,平均产量599.44 kg/667 m2,比对照兴单13增产5.27%,增产显著,居第6位(3增3减)。2009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玉米品种区试,平均产量664.44 kg/667 m2,比对照兴单13增产17.60%,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7点全增);2年平均产量631.94 kg/667 m2,比对照兴单13增产11.41%,10增3减,增产点率76.9%。
2.1.3 湖北省生产试验
2009年在利川团堡镇安乐坪村组织生产试验,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恩施州小组组织部分委员现场验收:腾龙1号种植密度2 024株/667 m2,株型半紧凑,株高302.1 cm,穗位111.6 cm,穗长25.4 cm,穗粗5.7 cm,秃尖2.3 cm,每穗16.1行,每行48.7粒,穗粒784.1粒,千粒重340.5 g(区试平均结果),折合产量为540.4 kg/667 m2。
2.2 品种特征特性
2.2.1 性状表现
腾龙1号全生育期139.8 d,比对照兴单13迟熟0.6 d。幼苗长势强,植株生长整齐,幼苗叶鞘紫色,叶片宽厚清秀。成株高268.6 cm,株型半紧凑,花丝青色,花药黄色,果穗锥型,白轴,黄白粒,半马齿,穗位高104.7 cm,果穗长20.1 cm,秃顶1.0 cm,穗粗5.4 cm,穗行数17.0,行粒数为39.5,百粒重为34.3 g,单穗粒重230.3 g,干穗出籽率85.5%,前期较耐低温,后期熟相较好。
2.2.2 抗 性
经湖北省恩施州植保站2008—2009年在鹤峰燕子病区自然诱发鉴定,腾龙1号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中感灰斑病和锈病,感纹枯病,未发现青枯病和穗腐病。综合抗性较好,活杆成熟。
2.2.3 品 质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腾龙1号容重为769.5 g/L,粗蛋白(干基)8.69%,粗脂肪(干基)5.0%,粗淀粉(干基)71.5%,赖氨酸(干基)0.22%。
2.3 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
2.3.1 适宜区域
适宜湖北省恩施州海拔1 200 m以下地区种植。
2.3.2 栽培技术要点
低山区于3月中下旬播种,二高山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2 800~3 200株/667 m2;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一般在4~5叶时),施尿素10~20 kg/667 m2、硫酸钾20 kg/667 m2;大喇叭口时施尿素20 kg/667 m2;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地老虎玉米螟及其它病害。
2.4 制种技术要点
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亲本繁殖和种子生产,父母本行比1∶(4~6)为宜;父母本同期播种,要求母本去雄宜早,含苞带叶去雄,加以人工辅助授粉;密度在4 500~5 000株/667 m2为宜,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3 讨 论
在西南地区,由于多年来推广高秆、大穗型品种,很多育种单位以高秆、大穗为主要育种目标,造成品种抗逆性较差,适应性不强[2],因此,增强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将是玉米育种的长期目标。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3-6],这就急迫地要求育种家把研究重点放在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上。此外,育种的新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已经在国外公司广泛应用[7],而在我国却停留在初步利用阶段,在研究和利用这些新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8-9]。综上所述,创新种质资源、开拓育种新技术、加强抗性育种等将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
[1]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2]潘光堂,杨克诚.我国西南地区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探讨[J].作物学报,2012,38(7):1 141-1 147.
[3]陈文俊.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和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对策[J].玉米科学,2005,13(z 1):5-6.
[4]杨克诚,向葵,潘光堂,等.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J].玉米科学,2010,18(1):146-148.
[5]陈发波,杨克诚,荣廷昭,等.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7,33(6):991-998.
[6]张世煌.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J].玉米科学,2006,14(4):1-3,6.
[7]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等.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玉米科学,2008,16(6):1-5.
[8]尹祥佳,翁建峰,谢传晓,等.玉米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作物杂志,2010(6):1-9.
[9]杜何为,戴景瑞,李建生,等.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0,1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