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2016-03-29唐建玲
○唐建玲
罗非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唐建玲
一、突眼病
1.发病症状。病鱼常显现眼部症状为眼球突出,眼眶出血,单侧或双侧眼巩膜白浊,其它体表无显著症状。因其眼球突出症状明显,故渔民称之为“突眼病”。解剖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
2.流行特点。流行季节在5月~9月,引起罗非鱼突眼病的病因有养殖环境恶化,水中氨氮含量过高、氮气过饱和,饲料营养不全,采用大量的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含有棉酚、噁唑烷硫酮等对鱼类不利的成分,使鱼体丧失自我调节和免疫能力,容易造成细菌感染。
3.防治方法。突眼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使用优质饲料,定期消毒,提高鱼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免疫能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如暴发该病,一般采取调节水质的方法。适当使用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内服解毒消炎药品(654~2、VC、肝泰乐、抗生素或中草药制剂)能取得一定效果。
二、烂鳃病
1.发病症状。病鱼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于水面,鳃丝肿大且色泽变淡。急性感染时,病鱼鳃丝呈紫红色,黏液多,发生腐烂直至死亡。
2.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为5月~11月,主要发生在罗非鱼苗种培育期,规格为2~5cm,发病水温在25~30℃。发病原因主要是养殖密度过高,鱼池水质老化。生长季节水质调节不及时,水体透明度过低,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以及寄生虫的交叉感染,导致罗非鱼烂鳃病的暴发。
3.防治方法。避免过密养殖,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排污换水。发病池可用三氯异氰脲酸兑水全池泼洒,浓度0.4~0.5g/m3。用0.3g/m3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三、水霉病
1.发病症状。霉菌丝侵鱼体后,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体表黏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2.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罗非鱼的越冬期,由于温度下降至20℃以下造成鱼体冻伤,或刚要移入越冬池时操作、运输过程中不慎造成鱼体受伤,使越冬罗非鱼暴发水霉病。
3.防治方法。越冬池要进行严格消毒。鱼种捕捞、搬运过程中要昼避免操作。进入越冬池前可用3%的盐水浸洗3~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并可促进伤口的愈合。罗非鱼进入越冬池后用二氧化氯0.3~0.5g/m3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感染。发病时可以用亚甲基兰0.3~0.5g/m3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效果较好。
四、肠炎病
1.发病症状。病鱼表现为肠道出现炎症,肠道内有较多的黄色黏液,消化腺肿大。病鱼体色发黑,浮游于水面,急性感染鱼呈痉挛状,吻端或全身有轻微出血。
2.流行特点。主要危害鱼种、成鱼,水温在25~30℃时为高峰期。病因是吞食不洁饵料而受感染,饥饿后又饱食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3.防治方法。不投喂变质饲料。治疗采取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土霉素2.5g,或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0.2g。
五、肥胖症
1.发病症状。患肥胖症的罗非鱼呈全身性脂肪细胞增生、脂肪浸润,特别是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以及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显著增加,患病鱼腹腔内脂肪组织可达体重的3%-5%,肝脏呈淡黄色,肝组织高度脂肪变性,肝细胞萎缩。将整块肝组织剪下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而正常肝脏会立即沉入水底。
2.流行特点。工厂化养殖罗非鱼,密度高。若饵料营养不当,容易发生此病。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患病鱼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和气单胞菌等病菌。肥胖症为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肥胖症继发细菌感染对罗非鱼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3.防治方法。改进饵料配方,尽量满足罗非鱼正常生长的需要。饵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B、C、E。也可增加一些天然饲料。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应及时起捕成熟个体上市,可减少损失,缓解病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新鲜,定期服用抗菌素。
六、爱德华氏菌病
1.发病症状。病鱼鱼体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有的病鱼可见有膨隆发炎的患部,鳍条末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脾、肾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病灶,有腐臭味。
2.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主要为7、8月份高温季节,范围较广,是罗非鱼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多数是慢性死亡,持续时间较长。
3.防治方法。注意合理密养、池塘清理和消毒,经常换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洁。发病时用三氯异氰脲酸兑水全池泼洒,浓度0.4~0.5g/m3。同时内服捣碎大蒜,按5%与饲料混匀,每天一次,连用3天。
七、链球菌病
1.发病症状。患溶血性链球菌病的病鱼从外观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出血,病鱼腹部点状出血、鳃盖内侧出血等。患非溶血型链球菌病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腹腔有腹水储积,肛门周围发红,肠管弛缓。
2.流行特点。常在水温长期过高、缺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情况下暴发,于春、夏和秋季发生,流行高峰为5~9月,流行水温25~37℃,尤其水温高于30℃时易导致疾病暴发;主要危害亲鱼及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达80%以上,病程持续时间长,死亡高峰持续2~3周。
3.防治方法。避免过密的养殖,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时用二氧化氯0.3~0.5g/m3,全池泼洒消毒;同时投喂大蒜素,连喂3~5天。第五天后用酶合益生素0.5~0.8g/m3全池泼洒。
八、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1.发病症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疾病可分为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溃烂。
2.流行特点。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病主要危害体重100g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g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和新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快,很容易发生体表皮肤溃烂病。严重发病池感染率可在50%以上。
3.防治方法。用溴氯海因0.2g/m3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30%)1g/m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三次。同时投喂大蒜素等内服药,效果更佳。
九、车轮虫病
1.发病症状。病鱼食欲下降至停止摄食,体色变黑,游动缓慢。皮肤和鳃部出现苍白色,鳃丝呈块状腐烂,黏液大量分泌,并伴有淤泥,特别是鳃丝的上皮细胞增生,影响鳃的呼吸功能,最后导致窒息死亡。
2.流行特点。流行的主要季节为3~8月,特别是水温在18~22℃时较易发生,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常导致罗非鱼苗种大量死亡,育苗率降低。诊断方法主要通过镜检,在体表、鳍条和鳃丝部位可检查到车轮虫虫体。
3.防治方法。定期进行检查掌握病情及时治疗。发病池可用水体终浓度为0.7mg/L的硫酸酮或0.5mg/L的硫酸铜与0.2mg/L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病情严重的池塘可连用2~3次。
十、指环虫病
1.发病症状。指环虫用锚钩和边缘小钩钩住鳃丝,并不停的运动,造成鳃组织的机械损伤,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肿胀,贫血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摄食。大量寄生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
2.流行特点。该病流行比较普遍,往往与车轮虫病并发。它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和越冬期。寄生强度大时可使大批罗非鱼死亡。
3.防治方法。用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水体终浓度为0.3mg/L,每天1次,连续2次,有良好的疗效。
(通联:537500,广西容县容州镇水产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