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渭县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6-03-29张蓉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通渭743300

甘肃农业 2016年18期
关键词:纯收益通渭县全县

张蓉(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通渭 743300)

通渭县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张蓉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通渭743300)

从通渭县农作物种植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项目为支撑、以农业机械化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导向、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农业发展建议。

通渭县;种植业;建议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海拔1410~2521m,年均气温7.7℃,年降水量约380mm,年蒸发量1700mm以上,无霜期120~160d,日照时数2100~2430h,农业人口40.58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水资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总面积2912.97km2,详查耕地面积为232.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5.7亩,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一、全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通渭县农业生产以种植冬小麦、豆类等传统的夏粮作物为主,产量不足100 kg/亩,广种薄收。一般年景因干旱减产15%~20%,干旱年份减产50%~80%,甚至绝收,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十一五”以来,通渭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十年九旱、十年九灾”这一基本县情,坚持结构抗旱、技术抗旱,成功引进推广了以秋覆膜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调整农业结构,有效规避自然灾害,发展旱作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境内种植作物的有玉米、马铃薯、冬小麦、胡麻、莜麦、扁豆、豌豆、苦荞、蚕豆、糜子、谷子、中药材(党参、柴胡、黄芪、黄芩)等十余种之多,其种植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耕地面积大,种植种类多

全县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小麦)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79.83%,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3.53%;油料作物(胡麻)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13.48%,占粮食总产量的2.81%,;小杂粮(莜麦、扁豆、豌豆、蚕豆、苦荞、糜子、谷子)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3.88%,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86%。

(二)粮食作物多,经济效益小

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85.4万亩,农作物生产总纯收益为84 60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48万亩,纯收益为64 670万元,占种植业总纯收益的76.44%;油料作物(胡麻)种植面积为25万亩,纯收益为7 000万元,占种植业总纯收益的8.27%;小杂粮种植面积为7.2万亩,纯收益为3 214万元,占种植业总纯收益的3.8%。

(三)主导产业少,农民收入低

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为主要经济来源,且几乎都以初级产品出售,经济效益低下。胡麻仅以自给自足为主,形不成商品。近年来发展较好的中药材(党参、柴胡、黄芪和黄芩种)种植面积也不足6万亩,虽然其经济效益好,但受制于市场因素,其投资风险更大。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尽管在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沟播技术的带动下,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周边县区相比,我县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缺乏,科技成果应用低

旱作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摆在首要位置,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集成抗旱技术,依靠科技主动抗旱,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应用力度。但是受到资金短缺限制,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导致农产产量低、品质差、商品化率低。如:先进的农业机械、脱毒种薯、优质小麦、小杂粮、中药材良种等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受限制

全县梯田面积少,仍有40%的耕地是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腐质土层瘠薄,作物立地条件极差,且大部分农田道路不通,生产极为不便。全县以山地黄绵土为主、黑垆土有零星分布。土壤肥力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大部分耕地为中低产田,农作物产量低下。

(三)种植结构单一,收益不明显

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景可稳定保持在60万吨左右,单产为380公斤/亩、产值仅为456元/亩,人均纯收入为2 08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02%(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1.7元)。蔬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苦荞、豌豆等优势产品产量低。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没有优势产业、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

(四)土地资源闲置,优势未发挥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大,高于周边县区耕地,有个别农户的实有土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但是,大部分农户由于劳力不足、生产方式落后,大部分农户采用两年轮种的方式进行耕种,致使部分土地空闲,没有被有效利用,加之种植结构还没有彻底转变,种植作物产量低,土地的收益率和回报率低。虽然川地和梯田地占比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低下,机械耕作面积仅占20%左右。

(五)养殖发展滞后,饲草浪费多

尽管全县玉米种植户均种草面积在10亩以上,但由于大牲畜饲养量少,大量的饲草没有转化和利用,绝大多数农户所种的玉米秸秆等饲草因牲畜吃不完而常年堆积,发霉变烂。大多数区域推广了全覆膜玉米种植,大量的玉米秸秆当柴烧掉或低价出售给了外地草贩,造成饲草严重浪费。

(六)思想观念落后,发展不主动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引导下,全县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但仍然有一些群众观念保守,怕担风险、怕冒尖的思想严重存在。同时,由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是妇女和老人,这些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淡薄,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缺乏种植技术,使得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三、发展建议

(一)以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农民在农资上的投入成本逐年加大,影响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建议以项目为支撑,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中低产田改造(如:提高地膜、玉米、马铃薯等良种补贴标准),同时扩大高产创建范围和作物种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

(二)以农业机械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机械耕作面积

全县有60%的耕地可用机械作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机械投入严重不足,劳动产出率极为低下。因此,只有依托项目支持,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加快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才能保证旱作高效农业的有效实施。

(三)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结构调整在全县已初见成效,但要彻底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引导并教育广大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养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之路。要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良种繁育和小杂粮(苦荞)面积,推进马铃薯、小杂粮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四)以土地流转为手段,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用活农村土地,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社会资金和资源配置,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大力发展以牛羊育肥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加快草畜转化,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繁育力度,改造圈舍,推广饲料青贮、氨化技术,不断抓大养殖规模,走千家万户种草养畜、“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发展“玉米+养畜+沼气”的循环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根据农业销售的实际困难和群众的愿望,扶持组建协会,培育群众营销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导向,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土层深厚,种植中药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目前,有数家制药企业已建成投产。企业集种苗繁育、药材种植、饮片加工、外贸销售为一体,为定单中药材种植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议加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要继续深入推进解放思想,通过宣传教育、现身说法、采取就地培训、分类培训、或组织外出参观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彻底破除落后思想观念的制约,进一步调动调整农业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编辑:魏翔)

F326.3

A

1673-9019(2016)18-0027-02

2016-6-6

张蓉(1976-),男,甘肃定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纯收益通渭县全县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钟祥市油菜籽生产形势分析
临洮县设施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控释肥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和效益分析
通渭县苹果优质高效建园技术
除去各项成本 地方年均获利近6000亿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