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

2016-10-10张凤云

甘肃农业 2016年18期
关键词:鱼塘匠人弘扬

张凤云

卷首语

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

张凤云

“匠人精神”首先是一种传承。推及到农业领域是对“人与土地间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对农业生产基本常识的普遍尊重。比如要敬畏自然,要保护环境。“匠人精神”也是对传统农业智慧的尊重。我们广大的乡村从来都不缺健康的农业生产理念,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表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相互关系,展现的则是农人们因地制宜、善待自然的智慧。

传承并不意味着守旧。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匠人精神”显然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农业领域,因水资源的匮乏而采用的滴灌设施,因科技的发展而引进的新品种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唯一不变的,便是那份对于农事的执着与追求。

当然,“匠人精神”也不是一句浪漫的口号,其发扬和培育显然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在当今社会,拿什么来激发农业领域的“匠人精神”呢?

制度的保障首当其冲。在整个社会被功利主义风气所侵染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匠人精神”显然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且往往不可持续。这也是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一再被提及的重要原因。当然,除了制度保障,要想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引农民生产出好的产品,满足社会消费的结构性需求,让生产者藉此过上更好的生活,进而提升整个农业的品质和竞争力。然而目前社会呼吁的“匠人精神”,更多的还是指向个人,也就是“匠人”或者“匠农”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但是放眼全球,农业的竞争力,乃至农业生产者的价值体现都不是靠哪个育种家或者哪个农民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

传统乡村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磨砺手艺、口口相传就有饭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农民们在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的时候,需要靠的更多是一种组织模式。

农业区域品牌的培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养地,到种植,到营销,甚至一张小小的农产品广告的制作,需要的都是一整个团队的系统运作。只有将“匠人精神”渗透进整个组织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分工协作,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摘编自《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鱼塘匠人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鱼塘的面积
巧建鱼塘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植树
“神级”匠人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