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6-03-29邓平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邓平安

(宿迁学院 学生处,江苏 宿迁 223800)

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邓平安

(宿迁学院学生处,江苏宿迁223800)

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本文通过总结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分析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此来推动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志愿服务指凭借知识、专长等技能,利用空余时间,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动.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和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充分显现,已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又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通过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能够让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影响,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宿迁学院从2002年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建设和扶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浓厚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共识.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1.1通过组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

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志愿者的满腔热情和澎湃激情,热情和激情的焕发离不开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的正确引导、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也源自于志愿者对组织的充分认同和高度信任.近年来,学校团组织注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顶层设计、分层管理、分类引导,建立了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校、院志愿服务中心(服务站),带有一定的“官办”性质,负责制定指导性政策、收集志愿服务信息、开展专题培训、举行评选表彰,组织动员各团支部开展志愿服务.另一类是校、院志愿服务社团,属于“民办”性质,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能自主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社团又分为种,一种是结合专业特点成立的志愿服务社团,如文理学院开展支教的阳光支教协会、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电脑义诊维修的“E修哥”等等;一种是依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会的资助扶持成立的志愿服务社团,如法政学院在市妇联支持下成立的以关爱妇女为宗旨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商学院在市消协的扶持下创建的致力于消费者维权的3.15春风社.学校现建有志愿服务中心(服务站)9个,志愿服务类社团18个,服务内容涵盖助学助残、应急救护、环保宣传等方面,全校现有注册志愿者8000余人,志愿服务已成为了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1.2通过基地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游击队”现象,没有“根据地”,开展活动通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居无定所.媒体曾报道3 月5日当天某敬老院老人“被服务”好几次,反映的就是志愿服务扎堆开展问题,呈现出无序性和杂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实现常态化发展,必须形成“方面军”,要建有自己的基地,能够长期、有序、可持续开展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方面,我校结合市情和校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校团组织主动加强与辖区街道联系,开展合作共建.全校8个二级学院团组织根据各自志愿服务项目、内容,结合街道办下辖社区的特点、资源,选择与其结对,建立各自的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外国语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每周末坚持到项里社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阳光支教活动.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音乐专业学生,经常到果园社区的敬老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的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推动基地化建设,有效的解决了人、岗供需矛盾问题,增强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1.3注重项目化运作,提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

通过项目化来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指导和扶持,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短缺问题.学校每年3月份面向全校志愿服务类社团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创投大赛:与项里街道办合作面向各学院志愿服务中心(站)开展校地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大赛.立项的项目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结束后根据活动效果在进行评选表彰,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此同时,选拔推荐优秀的项目参加团市委、团省委的志愿服务创投大赛,通过参赛,既可以发现差距、寻找不足,也有机会扩大宣传、争取创投,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

1.4强化制度化激励,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由此可以得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存在着不同的动机,有扩大人际交往的需求、有锻炼提高能力的目的、有获取荣誉表彰的想法等等.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通过制订相关政策制度来激励、引导他们,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学校通过制订《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把参与志愿服务纳入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对志愿者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制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组织进行表彰、奖励.伴随着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1.5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认同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都采用组织化动员模式,具有较明显的行政色彩.组织化动员模式这是在志愿服务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方法,这种模式违背了志愿服务自愿性本质特征.应然状态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应采取自下而上的社会化动员模式,这样才是志愿服务的旨归所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大都处于自发状态,要上升到自觉行为,需要有一个过程,即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认知、认同的过程.只有具有内在的善,才会形成外在的善.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要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就要求学校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浓厚志愿服务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培育大学生崇德向善的友善观.一直以来,我校以3月份志愿者文化节、12月份志愿服务月为主题,积极动员团支部和志愿服务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分别以团员身份、会员角色参与不同组织的志愿服务,实现活动多重覆盖;以志愿服务项目创投大赛、校地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大赛为统揽,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调研、策划、立项、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化,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的可续性开展;以星级志愿者评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为抓手,深入挖掘各类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我的志愿故事”主题报告会、“我骄傲我是志愿者”演讲比赛为载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通过不断地努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共获得省级表彰30余次;获得创投资金8万余元.建筑工程学院的雨儿志愿者服务站曾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学校曾荣获首届江苏省青年志愿事业贡献奖.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我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改进.如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需要加强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距离常态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探索中去思考如何加强和完善.

2.1加强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培育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志愿精神内涵,才能增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养成志愿服务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推动志愿服务的日常化、经常化、长期化.水平是服务的保障.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来开展志愿服务,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也能够消除志愿服务的低层次,高重复.理念的培育、水平的提升需要学校通过开设志愿服务类课程,来加强教育和培训.志愿服务课程应根据学习对象年级、专业等特点来安排相应内容,实行分层分类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开设介绍志愿服务发展历程、阐释志愿精神内涵、分析志愿服务价值、讲解志愿者礼仪等课程,采取理论讲授和开展情景模拟、交流互动等教学方式,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激发志愿服务内驱动力,规范志愿服务行为.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开设项目管理、团队管理、领导艺术、公益创业等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和举办沙龙、论坛等教学方式,提高志愿者骨干团队意识和综合能力,提升志愿者领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针对专业性志愿服务类社团,通过开设社会工作事务、社会调研方法课程,采取专题讲座和开展项目策划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破解志愿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完善志愿服务行为记录

当前,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志愿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岗信息不对称.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固定的基地,全校志愿服务基地数量只有十几个,能够提供的志愿服务岗位数量有限,相比人数众多的志愿者而言,可谓“僧多粥少”.而基地外的志愿服务岗位信息缺乏有效的渠道去收集,有需求,却缺少供给,志愿服务处于供求不平衡状态.二是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不经过充分调研和精心策划,热衷于选择简单易行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重复性高,不能很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对象常常成为“被服务”的对象.而服务对象所急需的服务我们恰恰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出现了偏差.供需不对称问题如何解决?互联网思维启发我们,要学会把握新媒体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通过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第一时间搜集发布供求信息,实现志愿组织间信息共享,破解信息不对称.依托移动客户端及时向全校大学生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能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通过开发志愿服务电子地图,有利于大学生就近就便就能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载体还可以实现志愿服务行为记录更加准确、及时,让星级志愿者的时间认定更加科学、规范,能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2.3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体制与机制保障

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机制保障,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1)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建立志愿服务“礼遇”、“回馈”制度.所谓“礼遇”就是给予各类荣誉表彰,根据服务时间评选星级志愿者,根据服务效果评价来优先推荐申报各类表彰:所谓“回馈”制度就是给予各星级志愿者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在需要时可以优先享受到志愿服务.通过为每位大学生志愿者设立“时间储蓄账户”,将志愿服务时长存入进去,作为获得相应“礼遇”和“回馈”的重要依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2)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难免会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和权益保障问题,通过采取为大学生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提供权益维护等措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

〔2〕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5).

〔4〕何树全.科学发展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G647.38

A

1673-260X(2016)04-0243-03

2016-02-22

全国高校共青团研究课题(2015LX125);江苏省高校共青团研究课题(YB2016035);宿迁学院2015年研究课题(2015KY20)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