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3-29王彦平

甘肃农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

王 景,王彦平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王景,王彦平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笔者总结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支柱、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代表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2010年国务院已决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省也根据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结合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确定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八个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一、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工业率先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能源产业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尤其是在河西走廊,广阔的沙漠戈壁地区日照强烈、风力强劲且土地资源充足,为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2014年,甘肃省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速度较快,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总容量分别达到1 007.6万千瓦和516.8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2014年,甘肃电网向全电网外送电量达到155.49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外送达到44.17亿千瓦时,占比为28.41%。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

甘肃装备制造业已形成规模与特色,石化通用装备、电工电器产品、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矿冶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封装及电子专用设备等领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基本形成,已能够满足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需求,并可向周边省区辐射。二是大型装备制造产品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相继进入市场,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有力地支撑着全行业的发展。三是先进通用装备技术优势比较明显,在真空设备、阀门、泵、机床、工业锅炉等通用设备制造业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该产业是围绕风电和太阳能光伏的整机和设备维护等而发展出现的,形成了包括装备生产基地、科学研发机构、技术支撑部门和售后服务中心等一整套产业体系,推动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材料产业

甘肃省储藏着较多的稀有金属,拥有白银和金昌两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形成了包含地质勘测、原矿开采、矿石分选、冶炼加工、综合利用和稀有金属产品科研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有色金属产业体系。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和技术改造,甘肃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以金川集团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白银集团公司、酒泉钢铁集团、中铝西北铝加工厂、甘肃稀土公司、白银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新材料工业。随着新材料科技的发展,甘肃省在原有稀有金属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设备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为核心,重点发展镍铜钴材料、镍基合金和铜基多元合金等新材料产业,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高强度精品钢材、锂离子电池、高性能铝合金、航空航天钛合金以及各类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形成附加值较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新生物医药产业

甘肃是著名的中药材产地和种植地区,具有较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中药材的种类齐全、质量上乘。在此基础上,甘肃省的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以当归、甘草、柴胡、黄芪、党参、板蓝根、大黄等药材的种植加工为主,以兰州佛慈、甘肃独一味、甘肃扶正药业、甘肃奇正藏药、甘肃陇神戎发制药为重点,形成包括原材料生物农业、中药材集约生产、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生物产品制造等产业门类在内的新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发展了人用预防和治疗用新型疫苗、治疗用制品、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制品。围绕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遗传育种、胚胎移植、动植物基因工程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植物细胞工程体系,培育出紫花苜蓿、小麦、玉米等多种新品种,成功研制了植物脱毒技术。新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农村土地集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五)信息技术产业

甘肃省是中国航空航天设备以及军工电子装备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甘肃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天水、兰州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形成,聚集效应开始显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的信息技术产业能够有效地整合甘肃本地的科技优势与现代市场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发展出以微电子产业、光电子产业和特种电子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特种微电子产品、航空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的产业链。这极大地提升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和发展。

(六)节能环保产业

近年来,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大型高效换热装备在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明显,达到国际传热技术的先进水平;高效煤粉组装式热水锅炉燃烧效率、热效率等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铜、镍等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和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烟气干法脱硫、滤袋除尘、水处理及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制造等产业已初步形成。全省煤电、矿山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低品位伴生有价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节水灌溉器材生产研发规模效益明显,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14年,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已获授权专利3 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0余项,在大型板式换热器、节水调控关键技术、水处理设备、废热锅炉及余热回收设备、低压大容量变频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七)新型煤化工产业

当前,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发展新型煤化工的力度,特别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工业,这给甘肃发展煤化工业产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甘肃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省境内预测储量1 656亿吨,在全国煤炭资源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省区中,位居第六位,主要集中在平凉、庆阳、白银、兰州市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其中华亭、靖远、窑街三大矿区的煤炭气化用煤和天祝、大滩等煤炭液化用煤为全国乃至亚洲最佳。另外,甘肃拥有兰州石化、庆阳石化、玉门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可以为煤化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八)现代服务业产业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现代服务业内涵,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甘肃发展年鉴》中对服务业的划分,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8个大类,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14年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54.45亿元,人均增加值为370.29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甘肃省当年GDP的比重为16.9%,占甘肃省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2.1%,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共43.43万人,占甘肃省当年从业人员总数的3%。现代服务业将是甘肃省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甘肃省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

二、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加强

技术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和驱动力,科技的重大突破往往孕育着新的产业。然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不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来看,2013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2.08%,而甘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7%。二是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使用效率低。现有的科技创新资金重复分散,综合利用效率低,特别是企业、行业和地方的创新基地建设多头管理,共享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技术成果转化步伐缓慢。甘肃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但有些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及时转化,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科技支撑。

(二)金融机构主动性不高

目前各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少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盈利模式、培育优质客户的重大机遇。同时,由于各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诸如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无形资产质押不足、缺乏长期供给类贷款品种和熟悉新兴产业运作的专业人才、贷款审批额度较少且贷款期限与企业资金需求期限不相匹配、信贷考核标准一刀切等问题,导致信贷资金难以有效投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中去。对此,可以根据甘肃省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活动经费筹资总额的比重来间接推断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力度。1998-2005年间,甘肃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资总额中的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在1%以下徘徊。2008年,甘肃科技经费筹资总额为76.3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为1%,大大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

(三)人才匮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保障。甘肃省通过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成效明显,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甘肃省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对甘肃所缺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并面临人才大量流失严重的尴尬局面。目前甘肃人才绝对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而且很多领域人才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不协调,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因此,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是甘肃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根据甘肃省资源禀赋选择重点领域

政府要承担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甘肃省政府应根据甘肃省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加以引导和扶持。在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资源禀赋外,还要在省里统一规划下开展地区布局,避免省内各地区间的重复建设、盲目上马项目等情况的出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来培育这些重点领域,并设立发展这些领域的专项财政资金。

(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首先,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国家财政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3 700亿元的创新资金,甘肃省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该争取在这些资金当中分得一杯羹。其次,甘肃省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设立专项的财政资金,还要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再次,要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和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期货的联合与协作,通过整合金融链条,激活金融资源总量,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资基金等,鼓励外资、省外资本、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到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以上所说的重要的发展策略外,还有必要建立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成果转化等;此外,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的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要战略性地对待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人才,采取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与高校联合培训、定向培养、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等办法,以加快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的新兴产业专业人才。二是引进人才,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知识入股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进来;鼓励和吸引研发人员进驻新兴产业基地,以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等形式发展创业;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有效、合理配置和使用好各类人才资源。三是留住人才,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还要为人才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而留住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引进和留住国内外人才。

(编辑:张琼琼)

F830

A

1673-9019(2016)03-0023-03

2016-01-21

王景(1972-),女,甘肃秦安人,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金融支持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编号144ZCRA136)。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