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对莎剧男性形象的改写——论夏洛克、安东尼奥和罗伦佐在威斯克笔下的嬗变
2016-03-29陈元元
陈元元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外语系,天津 301830)
《商人》对莎剧男性形象的改写
——论夏洛克、安东尼奥和罗伦佐在威斯克笔下的嬗变
陈元元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外语系,天津 301830)
阿诺德·威斯克,这位有着犹太血统的英国剧作家,通过改编《威尼斯商人》,与莎士比亚就犹太问题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激烈交锋。其改编剧《商人》旨在披露“反犹主义”,为犹太人呐喊。对经典戏剧人物夏洛克、安东尼奥及罗伦佐进行再写与颠覆,成为威斯克剧作主题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商人》;《威尼斯商人》;男性形象;改写
在战后众多再写经典的剧作家中,阿诺德·威斯克(Arnold Wesker)可谓独树一帜。在代表作《商人》(The Merchant)中,威斯克以其独特的视角、韵味十足的语言打破了夏洛克(Shylock)的固有形象,揭露莎剧中的反犹偏见。其实,再写《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其访谈录,我们可以把威斯克创作《商人》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莎剧中到处充斥着“反犹主义”,“夏洛克这个集自私、冷漠与唯利是图于一体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无论犹太人表现的多么高尚,他们仍旧是那个‘坚持要一磅肉’的冷血之人,这令其(威斯克)十分愤怒”[1](译文为笔者自译,以下同类情况不再说明);其次,当时阿以冲突仍在持续,阿拉伯对一切与以色列进行贸易的国家实施禁运,“反犹主义”的这股寒流使威斯克感受到了改写原有经典文学作品中犹太人形象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威斯克来自犹太家庭,曾生活于犹太人聚居区,深感犹太种族所面临的困境。本着为犹太人发声、还原犹太人真实面貌的目的,威斯克决定对《威尼斯商人》进行再写。
在阿诺德·威斯克的《商人》中,夏洛克一改丑恶的嘴脸,锐化成了一位集知识、亲情与友情为一体的商人;安东尼奥(Antonio)在威氏的笔下则成为了夏洛克的挚友,代表基督界的良心;而罗伦佐(Lorenzo)从莎剧中的小罗罗一跃成为基督偏见的代言人。
一、夏洛克:文艺复兴精神的践行者
在众人眼中,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已被固化。舞台上的夏洛克一直是原型化的“红头发的犹太人”形象,一个充满恶意的犹太“他者”。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挖掘这一人物数世纪以来所承载的种族意义[2],威斯克就是其中之一。在威斯克的再写剧本中,夏洛克不再是一位自私、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相反,他成了文艺复兴大潮中的一员——积极投身文学事业,平等看待犹太人和基督徒。但是,他最终仍旧没有逃离在“反犹”浪潮中沉没的命运。
首先,夏洛克全身洋溢着文艺复兴精神。在威斯克的笔下,他不再是一位唯利是图的“黑心人”,而被刻画成了一位“热情的藏书人”——喜爱收藏书籍,并热衷于邀请文人志士。对夏洛克而言,知识就是力量。
夏洛克不仅学而不倦,且儒雅和蔼、慷慨助人,是位仁慈长者。尤其当安东尼奥向他借钱的时候,他的无私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夏洛克看来,为自己的朋友两肋插刀是理所当然的事,友谊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在一定程度上,威剧中的夏洛克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践行文艺复兴精神,坚持人人平等,完全忽略了种族分歧。在安东尼奥坚持签署借贷契约时,夏洛克辩论到:“理性!理性!我追寻我的内心,我的法律……它明文规定‘不要向兄弟姐妹收取高利贷……’安东尼奥,我们不要曲解法律,我们不分彼此,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犹太人。”[3]
不难看出,夏洛克陷入了一种错觉——他把种族关系看得过于理想化,全然未意识到基督教世界里“反犹主义”的泛滥。在这部剧中,夏洛克的错觉最终被他的姐姐丽芙卡(Rivka)打破——她提醒夏洛克,他只不过是一个另类,一个处于边缘的他者。她希望自己的弟弟不要一直游走于犹太民族之外的圈子,回避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之间的历史问题,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丽芙卡流畅犀利的言辞加速了夏洛克幻想的破灭。后来,夏洛克为了犹太民族的利益而选择坚持契约,并在法庭上保持沉默。实际上,威斯克笔下的夏洛克面临着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犹太种族的利益和好友安东尼奥的生命。二者不能并存,所以他被迫作出抉择。因此,当鲍西娅(Portia)宣布契约无效的时候,“夏洛克震惊了,然后迅速地跑去拥抱安东尼奥,说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不用流血,也不用割肉。我爱这位女士’”[3]。夏洛克之所以有如此反应,是因为他想在既不违背法律又不伤害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能够拯救朋友的性命。不幸的是,夏洛克作为一位犹太人,始终逃脱不了沦为威尼斯法律受害者的厄运:法律剥夺了他最珍贵的东西——书籍;正如安东尼奥所说,“你带走了他的书,就像带走了他的生命一样。”[3]此时的夏洛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和基督世界的格格不入,而后带着失望与鄙视离开威尼斯去往耶路撒冷。
夏洛克在莎剧中的形象被彻底地颠覆了。他不再是一个邪恶、冷血的恶棍,而成了一位能轻易博取人们同情的可怜角色。
二、安东尼奥:基督界的良心代表
除了夏洛克,安东尼奥的形象也被再写与颠覆。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对夏洛克充满了轻蔑与敌意,甚至辱骂其为狗。然而在威斯克的笔下,安东尼奥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可以说,他代表着基督界的良心。在《商人》中,安东尼奥成为夏洛克的挚友,他尊重夏洛克并不遗余力地为之在法庭上辩护。另外一位人物洛伦佐,从莎剧中的小罗罗一跃成为威剧中基督偏见的代言人。《商人》的第四场第一幕中提到,他“是一位愤世嫉俗的哲学家,并且还时不时地写些诗歌”[3],并且试图说服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Jessica)放弃犹太信仰,皈依基督教。将安东尼奥和罗伦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罗伦佐身上体现出来的种族歧视无疑是一种荒谬、病态、歇斯底里的偏见。
在《商人》的开头,安东尼奥正在帮助夏洛克整理书目。与大多数基督徒相反,安东尼奥没有对其嗤之以鼻,而是钦佩夏洛克的热情和知识,为自己仅仅是一个世俗商人而感到自卑:“看看那些书,它们让我想到了我是谁、我所从事的职业。哎,只是一个商人而已!把东西从一处销售到另一处,买买卖卖……这种生活,反反复复,倒也没觉得什么,直到遇到你,老朋友。”[3]
安东尼奥对夏洛克不仅毫无偏见,更是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夏洛克。当巴萨尼奥(Bassanio)用轻蔑的口吻问道:“那是一个犹太人?”(And that is a Jew)安东尼奥责备道:“他是一位犹太人”(He is a Jew)[3]从二人的用词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待夏洛克的态度——夏洛克是一个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要用“He”而非含有轻蔑语气的“That”来指代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傲慢与偏见的基督徒,安东尼奥视夏洛克为真正的朋友,坚持同夏洛克立下借贷契约,以维护其和犹太种族的利益。他用近乎央求的语气让夏洛克和他签订借贷契约,是因为他明白在一个充满种族偏见的社会中,维护夏洛克的唯一途径就是按照法律和他签订协议,这样在有意外发生时才能够保障自己朋友的利益。
我们之所以把安东尼奥视为基督界的良心,不仅仅是因为他尊重夏洛克,更因为他能够洞察威尼斯法律法规的虚伪与不公。就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笔下的人物哈克贝利芬(Huckleberry)最终放弃基督教的传统偏见一样,安东尼奥选择追寻自己的良心——为了为夏洛克辩护,他在法庭上甚至强烈地抨击威尼斯法律的黑暗之处。在这方面,他确实与众不同,全身洋溢着勇敢与正义精神。
在法庭上,当总督鼓吹威尼斯法律的正义时,安东尼奥义愤填膺:“正义?为了威尼斯人民?人民?你总是以仿效罗马帝国而自豪,可是有一样东西是大帝国拥有而你却缺少的——政治上人人平等……你冠以民众的名义只是想加强自己的权力。你规定高利贷必须存在于我们的城市……那么我们还有理由去谴责一个遵照我们法律去行事的犹太人吗?”[3]
由此,威尼斯法律的虚伪与非正义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同时夏洛克索要高利贷的合法性也体现出来。通过对安东尼奥,尤其是其与夏洛克关系颠覆式的再写与重构,威斯克意在说明偏见与歧视都是不理智的表现。夏洛克不是一个恶棍,而是一位和其他基督教徒一样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舍弃种族偏见,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朋友。
三、罗伦佐:基督偏见的代言人
如果说安东尼奥代表基督界的良心,那么罗伦佐则是基督偏见的代言人。在莎剧中,他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威斯克笔下却被刻画成了一个与安东尼奥形成巨大反差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商人》这部剧中,罗伦佐对犹太人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敌对感。他羞辱夏洛克,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被遗弃的种族”;在第四场第二幕中,罗伦佐和夏洛克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语言与《威尼斯商人》同出一辙,可是讲话人变成了罗伦佐。在莎剧中,夏洛克曾用这些话控告基督教徒对犹太种族的歧视与偏见。由罗伦佐之口表达出来,则是另一番意味:
罗伦佐:……契约是无人性的,而人不是。没人质疑犹太人的人性。毕竟,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夏洛克:这个家伙到底想要干嘛?
罗伦佐:犹太人难道没有手吗?
夏洛克:他是在试图为我辩护吗?
罗伦佐:难道犹太人没有器官、意识、情感和热情吗?
夏洛克[愤怒]:哦,不是的!
罗伦佐:难道犹太人不是和我们基督徒一样吃着同样的食物,一样会被利器所伤,一样会被病痛折磨并需要救治,一样能在夏冬感受温暖和寒冷吗?
夏洛克:不,不。
罗伦佐:如果你刺向他,他难道不会流血吗?[3]
在对话中,罗伦佐似乎在为夏洛克辩护,实则不然。如果考虑整个语境背景,不难发现罗伦佐说这些话的真正目的——他企图诱使夏洛克接受威尼斯法律的制裁,且字里行间渗透着侮辱口吻。评论家伊弗莱姆·西哈尔(Efraim Sicher)曾这样写道:“‘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这句话由罗伦佐的口中说出则成为了一种控告,是对犹太人对基督徒的宽容而不知感恩图报的一种控诉”[4]。
作为一名狂热的“反犹主义”分子,罗伦佐试图把杰西卡度化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坚持认为犹太人错选了自己的信仰。他告诉杰西卡,既然一些父母可以错误地选择配偶,同样地,人类也可以错误地选择他们的信仰。很明显,罗伦佐的言外之意是基督信仰高于一切,杰西卡如果想要成为一位合格的妻子,必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威剧中,杰西卡虽然有些叛逆,但在自己的信仰上决不让步:当意识到罗伦佐让她改变信仰的意图后,她“很是反感,愤怒地站起来,转身离去”[3]。毫无疑问,罗伦佐的行为促使了他与杰西卡的分手。正是由于他的傲慢与歧视,其在威剧中成了基督偏见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通过对安东尼奥与罗伦佐这两位反差很大的人物的刻画,威斯克旨在表明社会中以罗伦佐为代表的“反犹主义”者严重地阻碍了种族平等的步伐,社会需要更多的安东尼奥去推动民族的平等、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阿诺德·威斯克,这位有着犹太血统的英国人,在其作品《商人》中,与莎士比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在中心情节一致的情况下,威斯克对一些人物,特别是夏洛克、安东尼奥和罗伦佐进行改写。在威氏笔下,夏洛克不再恶贯满盈,他热爱藏书、重情重义,是文艺复兴精神的践行者。安东尼奥代表基督界的良心,他摒弃了种族观念,与夏洛克成为挚友。为了维护夏洛克的利益,安东尼奥坚持与其签订契约,并在法庭上公然批判威尼斯法律的不公与偏袒。与之相反,罗伦佐则被塑造成了基督偏见的代言人——他具有强烈的反犹情结,对夏洛克嗤之以鼻,并试图说服杰西卡放弃自己的信仰,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被遗弃的种族”[3]。通过改写《威尼斯商人》,威斯克冲破了夏洛克、安东尼奥和罗伦佐在莎剧中的原型塑造,为犹太人发声,还原了犹太人与基督徒本该存续的一种状态。
[1]Wesker, Arnold, Robert Skloot. Interview: On Playwriting[J].Performing Arts Journal,1978,2(3):38-47.
[2]陈红薇.《夏洛克》:文化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莎剧再写[J].外语教学,2015(1).
[3]Wesker, Arnold. The Merchant[M].London: Methuen Drama,2008.
[4]Sicher, Efraim. The Jewing of Shylock: Wesker’s The Merchant[J].Modern Language Studies,1991,21(2):57-69.
2016-02-23
陈元元(1989- ),女,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561.073
A
2095-7602(2016)09-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