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6-03-29鲍远纯
鲍远纯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鲍远纯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81)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的新变化带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分析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的提升.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入手,提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以及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三个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1 新常态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文化新常态下,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高校大学生自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 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剖析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诸多.教育部曾在全国8个省市70余所高校近20000名大学生中开展专题调查,发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突出[2].张磊等人(2006)分别对大学生压力源的7因素、6因素、5因素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压力源可以分为五个因素,包括:前途、学业、个人日常、经济、人际关系[3].李育辉等人(2012)对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来自学业、未来发展、家庭—经济、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4].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将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大类.
2.1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个体情绪两极化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仍较突出,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候,容易采取极端片面的解决方式,造成个体的心理困扰.
相比高中,大学对个体的评价体系发生变化,更注重学业、实践等的综合评价.大学生们在面临高校生活适应、学业、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多方面压力时,往往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平衡.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越来越大时,个体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非常深远,和谐的家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持久稳定的支持感.当家庭出现变故或家庭不和睦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引发极端思想和行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很重要.心理学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欲很强.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冷漠的消极情绪和反叛冲动的行为.放任型父母对子女常采用不管不顾的态度,或事事宠溺、万分骄纵,这种教养方式下,子女或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感,或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这两种教养方式都将对子女形成消极的影响,在其性格和心理上留下烙印.邓丽芳(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消极的教养方式使得大学生孤独感上升[5].
2.3学校因素
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主,而部分学生填报专业时没有自主权,学校和专业填报都由父母决定,使其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学习更没有主动性.缺乏动力下产生的学业压力更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现代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全方位培养自己的能力.教育理念的转变,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也成为困扰部分学生的难题.大学是个半社会化的环境,大学生们需要同室友、同学、社团伙伴、老师等进行人际交往,而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交技巧不足等,都导致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解,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4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基础和电子信息时代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给大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他们压力.同时,高昂的学费也给一些学生造成压力,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尽管国家有奖助学金和贷款政策,但仍无法解决贫困大学生们的所有经济压力.面对复杂社会压力,加之沉重的经济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3 新常态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3.1运用新媒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应用人群,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广受高校大学生的追捧.网络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虚拟性平台.利用其开放性特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大学生们则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吸纳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其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咨访双方互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咨询,虚拟的咨询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充分释放压力、放下包袱,从而提升咨询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运用新媒体,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补充.
3.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高校帮助学生消解心理问题的首选.研究证明,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6].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实施.第一,新生入学之初,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利用心理问卷,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再与筛查出的学生逐个约谈,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第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以便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早寻求帮助.第三,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形成由下到上完整的干预链,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学生.
3.3普适性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生活环境的变革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等发生变化,学生个体差异性增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需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提供适应其发展阶段的普适性教育,如为大一新生提供入学之初的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知识等.在普适性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个体提供个性化教育,如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与有咨询需要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咨询;建立健全问题学生档案,进行追踪访谈等.
3.4摒弃陋习,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高校校园内,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可以从寝室、学风建设、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多个方面进行塑造,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这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5家校联合教育,建立新常态下的新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家庭也应适时提供帮助,形成家—校的联合教育机制.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应尽快联系学生家长,告之其孩子的现状,并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帮助,营造家—校的联动心理防御机制.父母也应关心和帮助孩子的心理问题,了解其子女在校情况,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家—校联合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疏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因素.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遇见的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疏解,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阻碍其健康成长与成才.高校应当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防范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围绕工作中心,要结合新形势,采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在树立新常态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马伟娜,林飞.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41-643.
〔2〕邬骏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118-120.
〔3〕张磊,殷恒婵,吴晓路.大学生压力源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8-51.
〔4〕李育辉,傅婷,魏薇.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的压力和应对变化: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2):396-400.
〔5〕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53-59.
〔6〕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02-108.
B844
A
1673-260X(2016)04-0090-02
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