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药安全混用和使用关键技术

2016-03-29杨华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混用抗药性药害



农药安全混用和使用关键技术

农药应用是果树、蔬菜栽培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强化农药安全混用和使用关键技术,对于提高果树、蔬菜的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1 农药的正确混用与使用关键技术

1.1农药混用严禁降低农药中各有效成分的化学稳定性。混用农药后导致各个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是进行农药混用的大忌。一旦出现农药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情形,就会导致作物出现严重的药害现象。举例说明,比如生产上常用的波尔多液与生产上常用的石硫合剂就坚决不能混用,一旦混用,不仅仅使药效降低,还会发生药害,给果树、蔬菜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年的实践证明,石硫合剂不能与松脂合剂、有机汞类农药、重金属农药等都混用。此外,具有酸碱两性的两种农药严格限制混用;严禁将含有酯、酰胺等结构的农药与碱性农药实施混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脂或酰胺的水解程度,以防导致药效失效。值得一提的是,含硫类的杀菌剂如代森锌、福美双等要严格禁止与敌百虫、久效磷等杀虫剂混用。

1.2农药混用时严禁破坏原药剂的药理性能。进行农药混用,如若两种乳油进行混用,原农药的乳化性、分散性、湿润性等不能受到破坏。两种可湿性粉剂进行搭配混用,其原农药的悬浮率、湿润性、展着性不能降低。究其原因,就是不仅要保持好原药效的功能,同时也有效的防止农药因混用使农药的物理性能变化而导致失效、减效甚至造成药害。

1.3农药混用时必须确保混用后农药的安全性。农药混用时必须确保混用后不产生药害等一些严重的反作用,是必须保证的。比如有机磷杀虫剂与敌稗农药就必须严禁进行混用,混用后会使蔬菜、果树产生药害。要保证混用后具有绝对的安全性能。农药混用后要确保不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及畜类的安全性要有绝对的保证。

1.4农药混用时必须保证农药的合理性。农药混用时必须保证农药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品种间的搭配要尽可能合理。如防除蔬菜园田的禾本科杂草,拿捕净、盖草任何一种农药就可以达到防除的效果,若两者再进行混配,药剂稳定性无可挑剔,但是,却不能增加药效,同时防治范围也没有扩大,所以进行混用是画蛇添足。另外,农药的混用要讲究成本核算。混用后的农药要比单一用药成本要降低。

2 农药混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1要严格控制混用的农药品种数量。通常情况下,进行混合的农药品种类型最多不要超过3~4种。3种以上的农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危险性会大幅度增加,混用后农药减效、失效或产生药害危险性就会加大。

2.2农药混用后喷施要均匀一致,速配速用。农药进行混用后,进行喷施要均匀周到全面。大多数农药具有内吸性的杀虫剂、杀菌剂等等,都以果树或者蔬菜的下部向上部传导为主,向下传导的极为少见。所以,喷药时必须做到细致、均匀、周到,严格禁止重喷,努力做到不漏喷。不仅如此,混合后的农药混配后要尽快用完,做到随配随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喷药完毕。

2.3农药混用时坚持轮换用药和适时用药。有害生物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就是因为单一长期施用一种农药不进行轮换,轮换用药可延缓、控制、防御、降低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所以,在进行农药混用后,必要的、合理的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可以大大降低、延缓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的产生,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农药使用年限和寿命。此外,有害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农药的抗药性不尽相同。如若进行适时用药,可达到“药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在防治果树与蔬菜的病害时,尽量在有害病原菌的萌发阶段、病原菌孢子抗药性减弱阶段进行用药。在防治果蔬与蔬菜的虫害时,要大大提倡在虫害的3龄前进行防治,在防治果树与蔬菜的草害时,在杂草萌芽阶段和初生阶段,因为草害此时对药剂较敏感,因此同样的用药效果绝非一样。所以,在使用农药时要根据病害、虫害、草害发生的程度与消长动态调查和预测预报结果,适时、及时、合理的喷药进行防治。

2.4果树蔬菜花期、采摘前严禁喷药和任意加大药量浓度。果树和蔬菜的花期,不仅自身娇嫩,并且对农药的敏感度也随之加大,此时若进行喷药,极易发生果树蔬菜药害。与此同时,果树蔬菜采摘前用药,农药在果实、蔬菜上会产生残留,导致人员食后中毒,应在果树、蔬菜采收、收获前与农药喷施之间有一个安全的间隔期,而间隔期的长短要因果树蔬菜树种、品种、药剂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随意加大用药量,不仅增加投入成本,还会使果树蔬菜产生药害,增加果树、蔬菜果实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危及人身健康。

122500辽宁省凌源市果蚕技术推广站杨华

猜你喜欢

混用抗药性药害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如何辨别肥害和药害
植物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农药配制和混用
杂草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研究进展
域外药害事件及其监管的几点思考
眼药水混用致一过性全盲一例
第四讲 棉花药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