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2016-03-29祝志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祝志君,曲 展

(1.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呼和浩特 010051;

2.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 017010)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祝志君1,曲展2

(1.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呼和浩特 010051;

2.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 017010)

[摘要]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特征和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及其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颠覆了生活方式,引发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媒介即意识形态,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

1新媒体环境界定

关于新媒体,专家、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经过梳理分析,本文对“新媒体”有如下认识。

首先,新媒体的新只是相对意义的新。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并不是对旧媒介的补充,它也不会让旧媒介得到安宁。它永远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到它为旧媒介找到了新的形态和地位。

其次,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新媒体是数字媒介,它们介入的信息很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级链接,最鲜明的特征是容易搜索和获取。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其“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交互性”传播特征使其根本区别于传统媒体。

再者,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新媒体应用环境描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达6.4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2014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网民对网络信任、互联网应用使用广度和深度都有提升,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元素”。

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的双向影响

新媒体具有民主价值取向,营造了彰显自由、平等、公正的整体社会环境。同时,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丰富和传播的隐匿又带来了价值观的多重性。

2.1新媒体带来自由

信息检索即时、便捷,易复制、易储存,检索服务与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从关键词搜索、单一文字链结到自然语言搜索、文字、表格、图片、音频、应用、实体搜索等多种形式,是多媒体的复合,带给用户无限空间体验。

社会化、即时化如facebook、twitter、腾讯、新浪微博数据来源用户化,移动互联网云如苹果iCloud提供云计算服务储存用户数据、同步到其他设备,借助网络空间,使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了沟通和交易成本,也营造了互惠分享的网络开放自由空间。

另外,通过优化算法,以及结合用户搜索记录、社交活动及地理位置等信息形成的个性化搜索,成为搜索引擎的主推服务,线上搜索连接线下消费,网络和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趋势凸显,扩展了生活自由空间。

2.2新媒体彰显平等、公正

新媒体使得普通百姓获得话语权的平等机会,使大众按自己的意愿发表观点,按照自己的主张进行评价,形成了结构多元、功能丰富、规模庞大的传播群,大众的信息权利得到极大的实现,具有民主价值取向。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点多、信息传播速度快,有效促进社会监督,使得行政、执法更加透明。而通过互联网通道评论时事、反映民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新媒体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2.3新媒体促进社会和谐

以博客、网络评论为代表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给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意见的“新公共领域”。新媒体让人们实现公共表达、公共监督、公共参与和公共协商等权利,有助于成为社会冲突的“安全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观察指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分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判定:患者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视网膜病变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判定:患者视力有较大提高但不足2行,视网膜病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判定:患者视力无提升或继续恶化,视网膜病变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治疗有效的判定包括显效和有效。

2.4新媒体带来价值观的多重性

新媒体时代,手机用户创造的海量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众话语空间,信息传播内容进一步趋向多元化。新媒体海量的信息内容,为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学习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说新媒体是价值的载体,在信息传播中塑造着价值观。

新媒体的隐匿性让现实道德的约束失去效力。虚拟的新媒体空间中,匿名性让一些不负责任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在新媒体中。非理性的网络暴力伤害了当事人,影响公共部门公信力,最大限度地透支社会信任和公众良知。实用主义、消费享乐等颓废价值观,冠以“自由、平等、民主”的西方普世价值观,颠覆民族精神的不良价值观,冲击着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大学生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也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正是这种价值的多重性、复杂性,才能够使人们在现实的纷杂中认清自己,甄别各种思想观念,在比较中清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3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一,没有体现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没有在传播符号时注意学生个体感受和实际所需,而是跟风应用新媒体,简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语言居高临下、文风威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具有说服力,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第三,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节时机把握差,对什么时候该正面直接宣传,什么时候该渗透影响,什么情形该及时反馈以及需要与学生互动,缺少分析与设计。当然,还有资金、技术、师资、社会条件等其它保障因素的不到位。

4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4.1做好情感关怀

新媒体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可能进一步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立足现实生活,首先,保证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情感有归属,对教育者有信赖。其次,保障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融入到现实问题中,才能和学生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反馈到新媒体的社会交往中。

4.2鼓励学生参与新媒体的开发与使用

组建虚拟学习社群,建立新媒体学习共同体。比如利用QQ群、微信群平台,进行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学习,既拓展学生人文素质,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在平台里,针对不同的学习项目和问题,可以邀请学者、专家、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学生分享学习所得和体会。鼓励学生参与平台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尤其注意入学初期,培养新生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依赖,使校园媒体成为学生的“掌中宝”。

4.3将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引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评价、判读、选择能力,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以自我题目的设计、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自主学习成果的分享为基本路径,自主思考新媒体所涉及的一些重大人生与社会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4创新学校新媒体平台内容设计和形式

内容设计立足于服务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的原则。必须牢固坚守道德根本和价值基础,明确价值导向。围绕学生真正之需来设计,引领民族未来的前进方向。学校新媒体平台建设要兼顾形式创新,在制作内容时考虑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声音、文字、数字、图文并茂,体现一定的生动性、艺术性、时尚性、休闲性、欣赏性和娱乐性。

在设计内容时把握几个问题。第一,利用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特性,将受众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注意推送信息内容的层次性和个性化。第二,内容安排既有长远考虑也有近期安排,常抓不懈,做细做实,杜绝形同虚设。第三,注意针对和结合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影响广的事件、与学生利益密切问题进行教育,从细处着手,容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及时反馈交流互动。

4.5整肃新媒体的风气

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净化网络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法律明晰,追责不法分子,监察、严厉处罚新媒体中的违法、不文明的行为。第二,技术手段保障,监控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各类网站传播的信息。第三,新媒体整体文化氛围塑造,明晰社会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将高度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生活化、通俗的形式,营造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11-23].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2]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8-11.

[3]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1.

[5]潘瑞芳,谢文睿,钟祥铭.新媒体新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50.

[6]胡颖,周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存度分析[J].新闻传播,2007(5):4.

[7]唐雪莲,岳柏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J].理论与实践,2014(6):77-79.

[8]高建华.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化机制之构建[J].理论导刊,2015.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4-0088-03

[通讯作者]曲展(1979- ),男,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祝志君(1982- ),女,助理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专项课题“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研究”(2015JDD010)。

[收稿日期]2016-02-0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