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
2016-03-29王亚军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农村经济管理站甘肃甘谷741200
王亚军(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农村经济管理站,甘肃 甘谷 741200)
甘谷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
王亚军
(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农村经济管理站,甘肃甘谷741200)
一直以来甘谷县农民的收入低而不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为此,笔者详细分析了甘谷县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农民;收入;现状;对策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西北63公里处,为古丝绸之路南路分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所,东连麦积、西接武山、南邻秦州、礼县、北靠通渭、秦安,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人口63万。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699元。全县仍有7万人未摆脱贫困,是典型的国扶贫困县。
一、甘谷农民收入低之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差
甘谷县境内地表形态大体分为山地、丘陵及河谷三大类型。沟壑纵横、梁峁起伏,降水少而分布不均,水资源贫乏,土地脊薄,南部山区植被稀少,侵蚀严重,境内耕地大都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整体呈现出山多川少,人多地少状况,“两多两少”是甘谷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因素。
(二)种植结构单一
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甘谷农民农作物种植结构一直比较单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且品种单一,新种子更换周期长,加之雨水稀少、粮食产量长时期低而不稳,农村经济成为靠天吃饭型经济。若遇干旱年份,粮食尤其是小麦亩产量山区不到200公斤,种粮农民严重亏损。
(三)观念意识置后
时至今日,甘谷不少农民还满足于“一日三餐九碗饭,老婆儿子热炕头”,明知种粮“倒挂”现象严重,但不思进取,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不去大山之外创世界,困受于一亩三分地,与全省、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距离越拉越大。
二、增加甘谷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甘谷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万人。辩证看,这既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劣势,又是发展劳务经济的优势,“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劳务经济在现有基础上,要坚持由“单打独斗式”向“集团军作战式”转变。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富一方百姓的主要矛盾去抓,坚持有计划、有组织输出,建立省内乃至省外劳动工作站,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在此基础上,要转变观念,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培训,让农民工学得一技之长,少流汗、多挣钱,靠技能创天下,靠技术获得丰厚收入。
(二)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甘谷早在秦统一中国前,为秦韩非子牧马之地,说明甘谷畜牧养殖业历史悠久。大力发展畜牧经济要坚持在“实”字上下功夫。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畜牧部门实行畜牧科技人员包乡责任制、乡镇从养殖基地、项目、资金、水、电、路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服务,形成“政府抓全局,部门抓指导,乡镇抓落实”的畜牧业发展工作体系;要坚持“规模”上求实效,采用多种形式,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养殖小区。畜牧部门要从建设规范、环境卫生、标准化养殖等方面进行督促指导,并将养殖小区、养殖基地的标准化程度和进度包干到技术人员身上,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要引领发挥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全县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畜牧业在全县农民总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渭河从甘谷缓缓东流,形成了极为便利的灌溉条件。有“渭河金腰带”之称的10多万亩川水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蔬菜产业种植条件。目前,蔬菜大镇磐安镇已种植各类蔬菜3万多亩,新兴镇在渭河谷地有6万多亩川水地,近年来蔬菜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规模小。要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经济,不仅在川区,山区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山区实际,种植辣椒、大白菜、水萝卜等附加值高的蔬菜,乡镇政府要在政策、技术、品种各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让蔬菜产业在甘谷大地“百花盛开春满园”。
(四)大力发展果椒产业
“一亩园、十亩田”。说明果椒产业收获之丰厚。甘谷县目前已形成店子、金川、康家坪三大果椒产业基地,基地区果农收入颇丰,但面积小,在全县果椒产业总体格局中只是“冰山一角”。为此,要发挥三大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县尤其是山区大力发展果椒产业,县上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从树苗提供、栽植技术、农药使用,果业市场分析,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让果椒产业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为从根本上提高甘谷农民的收入,让甘谷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张琼琼)
F323.8
A
1673-9019(2016)04-0030-01
2016-01-15
王亚军(1976-),男,甘肃甘谷人,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