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原传真

2016-09-14

甘肃农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设施精准

陇原传真

张掖市农产品向西拓展国际市场

2015年,张掖市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全市21家开展自营外贸业务的农产品企业出口总额达2000多万美元。

张掖市大力开拓中亚、西亚、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努力搭建农产品“走西口”平台,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黄金口岸设立档口及农产品展厅、加工储运中心,推介宣传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帮助企业打造特色自主品牌,促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业务订单,加快企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通过努力,一大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生产的新鲜果蔬、豆制品等农产品在中亚市场供不应求。至2015年年底,张掖和中亚地区累计签约1亿多美元,完成自营出口额2000多万美元、出口供货额6000多万美元。

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牧业助农致富

近年来,凉州区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着力实施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设施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凉州区已建成设施农牧业40.4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0.23万亩,养殖暖棚30.25万亩,户均2.38亩。2015年,全区设施瓜菜总产量61.4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7.5万吨,设施农牧业总产值达54亿元,来自设施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

凉州区按照“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区域化布局要求,以整乡整村整组推进和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和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和沿山沿滩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已建成高坝镇、黄羊镇、发放镇、永昌镇等15个万亩乡镇,建成日光温室千亩园区15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332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161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现代设施畜牧业生产基地快速推进。

白银市创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白银市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相结合,由工业领域向农业、社会等领域延伸拓展,初步形成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重点行业循环先行、产业发展协同共生、政府引导多元推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近日,白银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近年来,白银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建设项目总量指标管理,细化污染减排计划,中央和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补偿“四大机制”,白银公司冶炼厂、靖远电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完成,东大沟河道整治、重金属综合污染治理项目进展顺利。继续实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城乡清洁能源、城乡安全饮水、城市环境治理等工程,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0天。着眼于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体系,着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甘谷县农民春耕备耕体现新思维

春节期间,甘肃县磐安镇十甲坪村的农家书屋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村民前来农家书屋读书或上网查找资料。“现在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村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看书上网,学点蔬菜栽培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村上负责人说。如今,甘谷县的405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黄金屋”里的“锦囊”,在这里,不仅有种植、养殖等各类图书,还配有电脑,可以随时上网查资料。借助农家书屋这一阵地,甘谷县还举办了各类科技大棚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及苹果树修剪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安全种子”。

今年春耕备耕中,“低碳”成为甘谷农村最流行的一个词汇。甘谷县好多农民没有像往常一样大把大把往地里撤化肥,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养殖场、农家院里的畜禽粪便,念响了“低碳经”。

徽县“互联网+”带来乡村新变化

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徽成,温暖湿润的气候孕育了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但是,由于种植分布零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这里的农特产品长期以来都难以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严重制约着当地脱贫的步伐。为了破解农特产品有量无市、有质无价的困境,徽县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领域,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出台一系列规划和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设立100万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力争全县15个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物流配送实现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开设网店863家,线上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

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子商务不仅带动了徽县原有产业的振兴,也让新兴产业找到了商机,实现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并改变和影响着乡村原有的产业结构,最终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各种产业”的电商发展模式。

漳县创造双联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漳县模式”

2015年,面对新常态下新问题,漳县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深化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强力抓手,全力落实“六大”任务,打造“三大工程”,深度融合联动,同向同力推进,加快了全县脱贫步伐。

漳县找准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积极组织省、市、县158个双联单位、5470名双联干部、6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摸底,同时制定“任务书”,明确“时间表”,挂图作战。健全完善贫困户因户施策表和到户明白卡等资料,做到基本情况、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进度进程、责任保障等“五个明确”,实现了两大行动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紧盯县区19项、村级17项和贫困户12项脱贫验收指标,统筹帮扶内容,以融合发展思路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目前全县新建农家乐48户、提升改造57户,乡村旅游成为群众收入新的增长点;全县实现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100%;建成“千村美丽”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2个、县级示范村65个。

敦煌市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甘肃省敦煌市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2015年11月底,814户2808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平均收入达到5414元,增幅达130.7%,全面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

该市按照“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贫”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户均一亩高效田、户均输转一个劳动力、户均增养十只羊”的发展目标,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林果、设施瓜菜、种草养畜业,共为贫困户落实葡萄、大枣、设施蔬菜等高效田2821亩,贫困户户均达到3.5亩,帮助贫困户养羊4178只。完成贫困人口劳务输转859人,实现劳务收入609万元。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敦煌市“2+18”精准扶贫扶持办法,共投入补助资金1100万元,用于危旧房改造、产业补助等。

环县着力破解农村困难群众贷款难

为破解农村困难群众贷款难问题,环县按照贴息贷款保贫困户、低息贷款保脱贫户、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保贷款困难户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为群众提供资金保障,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

环县突出“零距离布点、低门槛参与、短平快服务、全员化受益”四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合作社资金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初步建成了组织机构无缝覆盖、筹资渠道多元汇集、管理运行规范有序、贷款投放精准到位、业务承接开放包容的全链式保障体系。目前,环县251个行政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全部筹建完成并正式运营,共吸纳社员2.26万户,合作社总筹资1.53亿元,其中社员入股2280万元,累计投放社有资金借款6120户918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329户2.25亿元。

(编辑:刘国华)

猜你喜欢

贫困户设施精准
民生设施非“摆设”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