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的思考

2016-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性建构

江 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7)



现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的思考

江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建构是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议题。通过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本文指出在现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梗阻,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话语建构路径,以图建构接地气、尚人文、贴实际的教学“新”话语。

[关键词]现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出:“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由此可见,建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形势使然。然而,在现代性的社会境遇下,如何实现教学话语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使学生乐于接受、善于践行,是当前教学话语建构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工作对象,以教学话语为工作中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一个以话语权获取为标志的复杂体系。

首先,话语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的基础,解决“说什么”的问题,主要由教材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偏重于社会价值的显性化。为了实现其“社会本位”价值目标,将“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作为教育目标,遵循“人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并归结为一种政治服务”的话语逻辑,要求受教育者生成社会所认可和要求的社会行为。“社会本位”教学话语的价值关照,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政治功能的显现,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1]然在此过程中,一些教育主导者忽视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忽视对话语内容进行选择和包装,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演变成一种照本宣科式的话语宣传,缺少话语议题,殊不知话语议题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灵魂所在。

话语议题是对问题的价值关照。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时代之音”,“抓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并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话语议题必须体现时代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包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甚至是敏感问题。话语议题设置并非脱离教材理论体系,而是对师生关切之问题的价值关照,生成价值吸引,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权。

其次,话语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主要包括话语技巧、话语特点、话语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一种以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工作,除了要抓住时代问题做好“说什么”的工作之外,还要做好“怎么说”的工作,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透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话语霸权长期“在场”,表现为政治性的程序化语言、灌输性的独白化语言、“以权压人”的宣传性语言填充着教学场域。[2]此类话语方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性和科学性的淡化,给大学生带来话语权“被剥夺感”,并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必须反思话语困境,其中,“好的故事没有讲好”、“好的道路没有讲透”、“好的实践没有讲实”等问题需要正视。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深究,更需要我们在话语表达上实现创新。

最后,话语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质量的基本衡量,解决“有没有用”的问题,以话语权的获得为目标。话语效果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教学话语的控制力,但其显现方式不是一种作为师威的权力性介入,而是在话语议题彰显吸引力、话语表达凸显感染力、话语形式富于逻辑力、话语叙事具备学科性、话语交往弘扬平等性的基础上生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化于众”即是要求受教育者涵养中国精神、信仰中国道路,意蕴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言之有物”和“以理服人”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主导权。[3]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夯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价值守望,通过教学话语权的获取来实现意识形态引导。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力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并建构起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起点的“话语链条”,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投入方面的缺陷致使被长久期待的学科话语权尚未获得,以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遭受冲击与消解。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现代性消解

“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创建的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其对时代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疑,现代性的摄入影响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走向弹性化、复杂化。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都更加意义深远。由此可见,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话语、宣传式话语、灌输式话语以及单调的叙事方式、单一的叙事结构必然遭遇现代性的精神消解。

(一)“人性复归”对“政治灌输”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是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强化“政治灌输”,遵循“人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并最终归结为一种政治服务”的话语形式。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本位宣传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凝聚了社会力量。[4]然而,在现代性的境遇下,“人的主体本位”崛起难免对过去过分注重“社会本位”的教学言说产生梗阻。人不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式化”“脸谱化”“定型化”的话语叙事必然受到冲击,导致话语低效。

(二)“开放”对“独话”的冲击

时空场域的“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民主、透明、公平、公正、公开社会发展理念的彰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必须切合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坚持“开放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现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取得实效,其所要抓住的“根本”就是探寻现代性之开放性内涵,并将其灌注于教学话语建构的全过程。然而,在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现状时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话语长期存在,不是强调“以理服人”而是强化“以权压人”;在整个教学场域中,师生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是教师的灌输性、填鸭式、训导式的独白化语言充斥其中,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多元性、开放性、时代性。

(三)“多元”对“一元”的消释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社会形态,这是现代性的本质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下,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重要目标,意味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性”,但在现代性所架构的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强化“一元主导”必然会遭致“多元文化”的消释。[5]具体而言,表现为学生对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崇拜,对马克思主义的淡化,以至于教学话语建构显现出一种无力和难为的境况。在此情况下,如何通过建构教学新话语,建构起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起点的“话语链条”,并使这一链条支撑起学生的信仰、精神和行为,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

三、现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遭遇的现代性梗阻,根源在于教学话语无法把握现代性的时空场域,与学生现实发展需求相脱节;更有甚者,在于教学话语表现出灌输式、政治性和滞后性等弊端,从而造成话语失效、话语霸权、话语失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双向对话”和“微观关注”,建立起促进学科发展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话语。

(一)以生为本,形成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关怀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作为一种灌输式话语、宣传式话语存在着,表现为一种“以文为本”的叙事模式,这显然与现代性社会所提倡的民主、平等、人权是格格不入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以文为本”必须转向于“以生为本”,在教学话语建构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形成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关怀,因为只有在审视和透视学生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学生的真实需求,使教学重新回归到“培养什么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学理命题上来,才能真正“回归人”,“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并在教学话语中实现“话语语境”“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上的更新和突破,增强教学话语的引导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二)双向对话,实现由单向话语向平等话语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强化“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听者”不再是一个接收器,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单向灌输,已造成学科边缘化的困境,课程也难以实现教化社会公众的功能。[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建构,必须要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建立起双向对话的桥梁,构建起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话语交往范式,依据一定的价值和规范开展对话,并实现一定的价值传递和生成。

(三)微观关注,建构贴近现实的教学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宏观表述范式来实现学生对真理、道德、思想的认同,以此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地位。然而,当下社会发展是一种“去中心化”“去权威性”之不断“祛魅”的现代性形态,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切合现实,既要坚持宏大叙事,更要做实微观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恋爱、创业等现实问题。教学话语必须立足于道德体验、主体诉求、求真精神的存在,以平凡之话语来关怀个体的生活境遇,诉诸简单的做人道理,实现个体道德的自我超越。唯有如此,建构起来的教学话语才会更有信度和效度,使学生在教学话语的淳淳教导中付诸实践,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韩志明.从“独白”走向“对话”——网络时代行政话语模式的转向[J].东南学术,2012(5):76-87.

[2]狄成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8):72-74.

[3]邓伯军.大众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56-60.

[4]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5]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2(9):26-28.

[6]杨礼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交往[J].思想教育研究,2013(8):49-53.

[作者简介]江冰(1974- ),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创新研究”(JAS1439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171-03

[收稿日期]2015-10-2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性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