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

2016-03-29薛金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

薛金艳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

薛金艳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1931-1945年的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东北战场上,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心系祖国、勇挑重任,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关键词]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精神;理论内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其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日益得到彰显和肯定。从1931到1945年的14年间,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国东北战场上,广大东北抗联将士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英勇斗争、直面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回,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抗日壮歌,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无数抗联先烈用鲜血与生命熔铸而成的,是孤悬后方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前赴后继、英勇作战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心系祖国、胸怀全局、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

一、心系祖国、胸怀全局、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决、鲜明的抗日主张,举起抗日的义旗,并在东北组织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由东北各族各界人民组成的抗日武装部队——东北抗日联军。“九一八”事变发生两天以后,为表明抗日爱国的严正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等文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压迫中国、屠杀中国民众的万恶强盗,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以严重的回答。“全中国工农兵劳苦民众必须在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中国民族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坚决的斗争,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实行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1]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陆海空军滚出中国”等战斗口号。以上文件还特别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领导力量,才能最彻底地领导全中国的工农兵学生以及一切劳苦群众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进攻。在发布宣言、表明坚定抗日立场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县委先后组织建立起20支反日游击队,这就是东北抗联的前身。1933年9月以后,各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以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1到1945年的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苦难的重任,团结带领东北各族人民,共牵制在华日军70余万人,毙伤日军18万余人,最终取得东北以至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东北抗联心系祖国、胸怀全局、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精神。

二、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由于日军在东北势力强大,实施的讨伐政策极端残酷,加之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广大东北抗联将士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经常被迫挑战人类生存极限。1931到1945年的14年间,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不过3万人,而日军人数最多时达70万人;东北抗联装备低劣,临时拼凑,而日军装备精良,军队正规。为了巩固日伪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日军通过实行所谓的“归村并屯”“集团部落”“保甲连坐”等政策,试图割断东北抗联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东北抗联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同时,日伪军还加强了对抗联的军事讨伐,通过分区包围、铁壁合围、篦梳山林、来回拉网等办法,组成“挺进队”“搜索班“反复讨伐扫荡,一旦发现抗联的踪迹,立即“像壁虱一样叮住不放”。在日伪军严酷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讨伐政策围困之下,东北抗日联军处境极其艰难,经常处于无食、无盐、无衣、无鞋、无医、无药、无情报的险恶境地,甚至为了取得生存必需的粮食也要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1940年七八月间,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东北抗联第3路军总指挥、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兆麟和20多名战友被围困在森林里,前后断粮50天,先是吃没有包浆的青嫩玉米、马肉马皮,接着挖山野菜、采榛子、拣蘑菇充饥,最后饿得扒松树皮吃。在他们面临饥饿威胁50天以后、生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一位来自中苏边境的交通员为他们带来了粮食,挽救了他们的性命。东北抗联著名的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的周保中,指挥部队进行了无数次战役,并多次身负重伤,可谓身经百战,被称为“铁狮将军”。1932年10月在攻打宁安县城的战斗中,周保中的左小腿被一颗子弹击中,子弹深入腿骨,急需动手术将子弹取出。但是,当时部队身处大森林,既没有手术器械和相关设备,也缺医少药。有同志建议周保中去医院做手术,但他坚持要现场手术,没有手术钳,就从老乡家里借来一把大老虎钳,用匕首将伤口扩大后用老虎钳将子弹取出,最后又建议军医用匕首把伤口周围的烂肉割掉。

东北的原始森林,夏天闷热潮湿,要防止蚊子、瞎眼虻、草爬子、白蛉等的袭击,冬天要忍受低温奇寒。这种情形正如《露营之歌》所描写的那样:“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天起,蚊吮火透衫;草枯金风急,霜沾火不燃;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杨靖宇的警卫员黄生发曾经这样描述东北抗联将士生存环境的艰苦:“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树稍,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在雪地上不停地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条件和战斗环境中,东北抗联多支部队缺衣少食,断粮断水,只能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许多战士被冻得裂肤断指,甚至冻死饿死。东北抗联所面临的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也非常罕见。彭真同志认为东北抗联在中国东北与日伪敌人的14年苦斗,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历史中三件最艰苦的事。

三、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

由于长期孤悬后方、自然环境和斗争环境极端恶劣,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数量很大,许多高级指挥将领先后为国捐躯。据统计,东北抗联军级以上领导牺牲约40人,师级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2]东北抗联的高级将领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王德泰、许亨植、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陈翰章、赵一曼等先后壮烈牺牲。东北抗联的广大指战员面对民族危难义无反顾,表现出了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血洒白山黑水,用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共产党员的抗日壮歌。东北抗联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是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英雄,他率领所属部队长期转战于长白山脉与松花江、鸭绿江畔的30余座县城,并对以上地区日伪军的反动统治予以沉重打击,使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誉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杨靖宇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让对手既怕又恨且无奈,并一直试图用诱降政策使其“归顺”。面对敌人的诱惑,杨靖宇将军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无耻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3]为了能早日抓住杨靖宇这个难缠的对手,日本侵略军调集重兵对杨靖宇所属部队进行不分昼夜的残酷追剿“讨伐”。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战士英勇牺牲。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将军在吉林省濛江县(今天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敌人包围,双方展开激烈的枪战。讨伐队先是想劝杨靖宇投降,接着又想生擒他,发现没有任何希望后,气急败坏地下令向他开火。最后,杨靖宇被叛徒的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年仅35岁。日本侵略者无法理解长时间被困在冰天雪地、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杨靖宇顽强战斗。带着重重疑问,他们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发现他的胃由于饥饿早就缩小变形,胃里面除去一些没有消化的树皮、草根、青苔和棉絮以外,竟没有一粒粮食!这样的民族气节彻底征服了对手和敌人,连声称赞他为英雄。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被杨靖宇深深地折服,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并题写了墓碑。岸谷隆一郎后来在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场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心系祖国、胸怀全局、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起,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继承先辈遗志的基础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98.

[2]于沛.抗联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民族精神——读《民族魂·东北抗联》[N].中国青年报,2014-09-09.

[3]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吉林文史资料第24辑[G].政协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9-10.

[作者简介]薛金艳(1972-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的农业政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43号)。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081-03

[收稿日期]2015-09-27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
情境教学法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王国维“古雅说”的理论内涵
论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路径
运用体验经济理论 促进大众创业大众体验消费
浅析体验经济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应用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论英国熔权型议会财政权的理论内涵与运作机制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