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探索

2016-03-29赵世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政课教学模式

赵世环

(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徐州 221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探索

赵世环

(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多元化的媒介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思政课堂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多角度探索两者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收和理解,也有利于拓展思政课教育渠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媒介素养;教学模式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主要是为了迎接媒体时代的文化低俗化、娱乐化的挑战。由于媒体无可置疑的巨大影响力,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我们必须让年青人在一个充斥图象、文字、声音的世界里学会生存”[1]。

学术界对“媒介素养”定义莫衷一是。1992年,美国著名的媒体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CML)对媒介素养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则是培养人们这种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媒体的组织结构、熟悉媒体运转流程和传播规律,培育大学生理解、运用纷杂媒介信息和制作媒介产品的技能,并促使他们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媒介道德认知和自律能力。可以说,媒介素养已成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已势在必行。

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分析

(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大众传媒无时无处不在,所加工的信息如空气一般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并影响着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传播学奠基人李普曼(Lippmann)提出的“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后形成的“媒介现实”。“媒介通过构建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的认知。媒体不仅呈现现实,也带有自身的价值倾向性”[3]。对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而言,“拟态环境”影响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事件、人物的理解。虽然思政课对社会发展中的事件和人物已有基本结论,但以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介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接受这些内容产生极大的阻碍。近年来网络上掀起了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热潮,这引起了大学生的不解和困惑。

另外,西方国家凭借其大众传播的优势,通过网络和境外电视节目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淡化民众的文化和政治认同,对很多事件如2008西藏动乱等进行有倾向性的选择报道,宣传其所谓“民主”“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难以树立且容易动摇。

最后,从当下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90后”的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不满足书本和前人的已有结论,喜欢独立思考,对新生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乐于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比较新奇甚至较为偏激的观念。有些大学生甚至不加选择和思考地接受媒介尤其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信息,不能全面、理性地思考问题,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对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对这种现象不加以规范和引导,会导致大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失范,不利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政治信仰的塑造。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着力帮助大学生提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4]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选择和接收信息,以体验、了解和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情景、人物,比较牢固地确立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感。

(二)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教师拥有至上的权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学和教材体系固定,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归拢在一个固定的观念系统中,课程的理论讲授是重点,不注重实践教学。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形成大学生内心的政治认同。

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经历了免疫—甄别—批判—赋权四个范式的转变,目前的赋权范式媒介素养教育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消除负面信息、人为创造净土的保护主义倾向,强调“帮助公众成为成熟公民,主要内涵是参与式行动,即不仅对媒介进行批判性思考,还要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5]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蕴含互动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改进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它强调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控制和使用能力,这种受众即主体的理念突出大学生主体意识,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其次,它重视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要求青少年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媒介尤其是新媒体所传达观点的鉴别能力。最后,它注重培养青少年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各种媒介信息来完善自我的能力。青少年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和发布利用者。

二、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组近年将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课程更加活泼生动,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现从将三种较经典的教学模式列举如下。

(一)“核心概念”模式

核心概念是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经典模式,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电影学院的媒介教育,主要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来安排和组织课程,向学生展示一组核心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整合入具体的教学中,以提高原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欧美不同国家媒介素养框架所采用的概念存在差异,如英国和新西兰采用“再现”“生产”“受众”等概念。目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是美国媒介素养中心(CML)在2003年发布了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概念,分别包括:“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建构的;媒介根据独立的规则通过创造性语言来建构信息;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理解存在差异;媒介信息中隐藏着大量的价值和观点;媒介作为一种组织,目的是为了盈利或获得权力。”与五个概念相关的关键问题是:“谁创造了媒介信息、媒介产品有哪些形式和技术、对受众产生何种影响、媒介信息背后存在何种价值观、制造媒介信息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在教学中,本课题组曾尝试采用CML这五个概念和关键问题来分析课程内容。政治领域是国际媒体对中国关注的焦点,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很多同学深受干扰和影响。课题组以“中国政治形象”为议题,首先选取美国权威媒体《纽约日报》的“2008年西藏3.14动乱”的报道,运用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的分析框架向学生发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报道引语源、文字、图片等媒介信息建构方式的解析,向学生说明《纽约时报》对“中国政治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大偏见性,并引导学生做出总结,这些不够公正和客观的媒介信息表明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存在明确的价值偏见,在相关的中国报道中不注重核对事实,追求视觉和文字的强烈冲击,有时甚至忽视基本的职业操守。

“核心概念”教育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概念和原则,使学生了解大众媒体和网络中的一些偏见,抵抗不良信息对他们政治认知和信念的侵蚀。目前,欧美国家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核心概念来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

(二)“媒介文本近距离分析”模式

“媒介文本近距离分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热点媒介事件,并要求学生作观点展示,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长足发展,媒介生态愈加复杂,媒介文化呈现出低俗化、暴力化和责任、诚信意识缺失的倾向。培养学生对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反思、分析密切反映现实生活挑战和问题的媒介文本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意识和能力。

CML认为,可以近距离分析任何一种媒介信息,尤其是包含语言、声音、音乐和图片的信息。在对这些媒介文本如报纸文章、电影和电视剧镜头、广告或其他进行近距离分析时,通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是在教师带领下文本的多次阅读和视听文本的多次观赏,并伴有学生的讨论和观点的展示。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对复杂媒介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并使他们获得阐释媒介信息的自信和能力。

大众媒介中日益增多的媒介事件为媒介文本近距离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课题组在思政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网络中流行的一些论点和热门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网络对富二代和警察形象的塑造”“神六发射”“中外稀土案纷争”“中美环境谈判”等。对这些需要深入调查、观察和研究的媒介话题,教师一般采取媒介文本分析和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分组,由教师根据教材分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性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有必要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最后由各组推选发言人在课堂上发表本组的观点,回答其他学生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形成最终观点。

在教师的引领下讨论媒体热点事件,并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能够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双刃剑”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解读能力,在信息丛林中寻找到正确方向。

(三)“体验教育”模式

正视学生在接受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已经积累的媒介认知与体验,超越以往“教师开处方”教学模式。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者逐步认识到,青少年并非是媒介效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更成熟并具有评价能力的能动受众。近年来在此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体验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开展对信息的多样性解构和创作,从而成为自知自觉、主动积极的信息使用和传播者。

当下“媒介创作和表达”是媒介体验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制作媒介产品的技能,关注大学生在媒介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例来详细阐述:首先,由教师启动体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合适的动机。课题组在课堂中以“感知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视频制作,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专长选择亲历的媒介形式;然后,学生在自身媒介体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感恩视频”“微电影”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的认知和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顺应、同化等方式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思考、情感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

媒介体验教育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实践过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高校思政教育和社会现实脱节的困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创新思维和媒介传播能力。这种道德和情感体验的内化过程有助于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三、结语

通过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进行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提高思政课堂的实效性。目前,思政课程和媒介素养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尝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环节有待于完善。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热情,思政课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和有效。

[参考文献]

[1]秦莹.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Elizabeth Thoman, Skills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EB/0L].(2005-03-10)[2016-01-07].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_.room/pdf/CMLskillsandstrat.pdf.

[3]焦德武.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中的媒介角色[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

[4]吴树青.《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编写说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8).

[5]师静.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4(7).

[收稿日期]2016-01-1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和对策研究”(2015SJD481)。

[作者简介]赵世环(1979- ),女,讲师,从事政治传播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166-0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思政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