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城乡教育差异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2016-03-29顾慧童
顾慧童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爱弥儿》中城乡教育差异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顾慧童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和目标,从城乡差异的角度体现出自然主义思想渊源。城乡差异分别影响了婴儿期的身心健康;幼儿至儿童期的道德教育、居住环境和身体训练;少年期的知识教育和儿童教育;青年期的性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对于《爱弥儿》中的城乡教育差异对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意义需要理性而深入的挖掘,以裨益于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爱弥儿》;城乡差异;自然主义;城市教育;农村教育
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著述有《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从人类教育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对今后人类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文章将具体分析城乡差异对《爱弥儿》中儿童成长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的影响。
一、婴儿期(0-2岁)的城乡教育差异对儿童的影响
在“爱弥儿和他的导师”一章中,卢梭阐述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从卢梭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十分肯定爱弥儿在农村“呼吸”,因为农村的空气更加新鲜,他说:“我宁愿叫孩子去呼吸乡村的好空气,而不愿意他呼吸城里的坏空气”[1]。从这里引出了卢梭对于城市的意见,他说:“人类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1]。“在动物中,人是最不宜于过群居生活的”[1]。他认为正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种群居的生活方式,才导致了人类的身体和心灵的不健康。 卢梭又进一步引申并得出结论:“因此,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渊薮。在城市中,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灭绝或退化……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1]。卢梭又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措施,即“最好的拯救办法是回到乡村……把你们的孩子送到乡村去,他们将在那里自然地获得新生,并可以恢复他们在人口过多的地方的污浊空气中失去的精力”[1]。卢梭给出了“回到自然”这一解决措施,也更加符合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用大自然所能彰显的一切自然法则给予儿童更好的能力的培养,这是卢梭所认同的。虽然卢梭的论断过于偏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城市的问题,即城市污浊的空气和拥挤的空间对人的幼儿时期发展产生危害。但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可避免的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生在城市,也会无法避免的受到城市污染的危害,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将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在乡村中接受教育往往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匮乏与落后,人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城接受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资源的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也成了更加优质的教育的代名词。显然,卢梭的“回到自然”这一教育措施不符合当今中国的教育主流,但我们却可以从卢梭的“回归自然”中得到如何用大自然的力量使儿童更加优质的成长的启迪。
二、儿童期(3-12岁)的城乡教育差异对儿童的影响
(一)城乡差异对儿童期道德教育的影响
卢梭认为在儿童期的爱弥儿是没有理性的,因此如果用理性教育即道德教育,那么不会起到教育效果,“如果孩子们真能懂得理性的教育,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接受教育了”[1]。卢梭认为在这个阶段,不要对儿童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育,而是要用行动告诉他什么是合理的。此时,儿童期的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形象就是指的物体的确切图像。孩子们记住了他的声音、形状、感觉,却很少记住观念。观念就是对事物的看法。基于卢梭对于这个阶段爱弥儿大脑思维能力的分析,在“消极教育:没有道德教育”一章中,卢梭要把爱弥儿带到乡间去培养,他认为“因为在那他会远远的离开道德败坏的城市,远离绚烂的但更具有诱惑,也更具有腐蚀性的城市生活”[1]。卢梭认为此时爱弥儿更适合在农村成长,因为虽然乡下人不加掩饰的恶毒更容易引起反感和反抗,因此也更容易抵制。如果让只能感知外在的肤浅的形象的儿童去灯红酒绿的城市,那么他们会误以为一些下流的骗人的伎俩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没有理性,也无法形成正确的观念,所以此时的爱弥儿更适合在相对淳朴的乡村生活,让他们感知到更纯净、更合理的形象,有助于对他们今后积极的价值观的形成。在乡村生活其实就是对他的天性的一种保护。在于凤梧的《卢梭思想概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为了使儿童免受城市不良风俗对他们的影响,卢梭主张把他们带到乡间去培养,使他们生活在农村的朴素的自然环境中,更好的安排对他们的教育,而城市因为它装饰着好看的外衣,则更容易引诱和传染孩子”[2]。此时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代替言教,要用经历而不是说教去指导学生”[3],而乡村生活淳朴的行为和多样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正是最佳的“形象”教师。
(二)城乡差异对儿童居住环境的影响
卢梭主张性善论,即“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1]。卢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准则”[2]。基于卢梭的“性善论”,他提倡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那么也应该尊重此时儿童的“破坏欲”。因此,卢梭提倡这个阶段的儿童应当在农村生活,因为“他的房间家具要既简单又解释,不要摆设什么镜子、陶器和贵重物品……把一切之前的东西拿开,凡是易碎和珍贵的东西都不要放在他们够得着的地方”[1]。这个阶段的儿童更适合在农村发展,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体能,感知能力,从而完善“儿童的理性”。如果此时儿童生活在城市,那么装修精致的房间和各处都被各种杂物占据的空间就无法让儿童施展他们“好动”“破坏欲”的天性了。
(三)城乡差异对儿童身体训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一定年龄的儿童都应成为‘生产工作者’”[4]。“他们都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4]。 卢梭认为:“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加富有判断力。在锻炼中,我们学会了怎样使用我们的体力,知道了我们的身体痛周围物体的关系,学会了怎样使用那些适合我们器官的自然工具。而一直由母亲在房间养大的孩子,连什么叫重量和阻力都不知道,竟至于愚蠢到想去拨动大树,掀掉岩石”[1]!可以看出来大树和岩石自然在乡村生活更加常见一些,也更能自由的任由儿童玩耍,因此这个阶段适合让儿童在农村生活,充分运用农村的自然条件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三、少年期(12-15岁)的城乡教育差异对儿童的影响
(一)城乡差异对少年期儿童知识教育的影响
知识教育是传承历史文化积淀的主要渠道,因此卢梭批判了传统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知识教育的新思想。在《爱弥儿》第三卷(少年期)中,卢梭根据儿童的自然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此时可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因为根据儿童的天性,他们此时的求知欲是最旺盛的——“他现时的力量除满足他所有的需要以外,还有所剩余。这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期”[1]。卢梭同时也说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指导所有一切的事物”[1]。 因此成人应当对知识的种类、质量、数量等进行分类和筛选,对学习方法也进行完善。卢梭认为不应当给儿童以书本文字的学习,而应当让儿童由经验而学习。比如在教授地理时候不应围着地球仪指指点点,而是应当自己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自己画图等,在这些具体实践操作中学习经验与知识。想要儿童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而带着爱弥儿去观察日出和日落,如果在城市中是不方便看到地平线的。如果是在城市中,是不方便观察“他家所在的城镇与他爸的乡间别墅以及这两点之间附近的河流”[1]的。因此,在这一时期重要的知识教学中,卢梭依然倾向于让爱弥儿在乡村中发现和实践,从而获得知识。
(二)城乡差异对少年期劳动教育的影响
卢梭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他认为劳动是作为自由人的基本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来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学会使用各种农业劳动工具,发展体质,锻炼身体。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野蛮人那样懒惰”[1]。“只有一个用自己的劳动而懂得手工业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5]。因此一切教育首先应该为劳动教育,只有劳动教育才能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本领。因此在这一阶段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爱弥儿更适合在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而且更有天然条件——土地来供儿童学习如何使用工具。也有数量相对较多的“木匠”,因为“木匠”这个职业在农村更好就业,更方便为儿童找一个称职的“手工老师”。相反的,在城市中没有很大面积的土地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可以让儿童实现卢梭所认为的劳动教育。
四、青年期(15-20岁)的城乡教育差异对儿童的影响
(一)城乡差异对青年期性教育的影响
由于在青年期,爱弥儿的理性还未完全成熟,他的感官依旧会刺激想象力的生成,而在这个阶段,爱弥儿的感官又变得异常敏感,于是卢梭对于这个年龄段爱弥儿性教育的方法就是“克制、遏制、压制、转移注意力”,因为卢梭认为在刚产生欲念时就加以纠正可以减少以后的痛苦,就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抵抗一些已经形成的欲念是比较痛苦的,如果能上溯到这些欲念的根源而就其始生时加以预防,改变和纠正,就不会那么痛苦了”[6]。 因此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爱弥儿应该远离大城市,去乡村过朴素的生活。因为“在大城市里,妇女们的穿扮和不正经的行为将加速和缩短自然的教育”[1]。 此时,爱弥儿还并不具备选择能力。卢梭不希望爱弥儿在理性还未成熟的时候,由于情欲的生发而影响身体的发育和心灵的成长,因此要爱弥儿远离充满性诱惑的城市,在质朴的乡村以转移注意力和合理发泄精力的方式度过这一时期。
(二)城乡差异对青年期审美教育的影响
爱弥儿从15岁开始就不再仅仅“自私和自爱”,而是开始关注他人,渴望他人的陪伴,渴望拥有伴侣,因此他需要社交。卢梭认为他出席这样的场合,并不是为了张扬或显示自己的个性,而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而已。所以需要对爱弥儿进行审美趣味的培养。卢梭决定带爱弥儿去巴黎,原因就是“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巴黎的审美趣味更糟糕的地方了,但这里却是良好风尚的发源地,在欧洲,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曾在巴黎接受过教育”[1]。 在这里,相对于前面内容对于城市的消极作用的关注,此处却是对城市的积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巴黎这座浪漫之都可以培养爱弥儿良好的风尚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是爱弥儿对于欣赏和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的能力,进而用这种美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巴黎是时尚之都,处处充满着艺术之美,对于爱弥儿发现美,提高欣赏水品有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重新回到城市来,因为这是爱弥儿已经长大了,身体和精神受到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恶劣影响。“卢梭要爱弥儿回到城市社会,是为了是他体察人的痛苦,认得不公平和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2]。但卢梭仍然说出了自己对于城市的担忧,因为他仍然担心城市带给爱弥儿感官和性欲的刺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巴黎,你这驰名的城市,你这嘈杂、肮脏和充满烟尘的城市,你这妇女不爱贞德,男子不爱美德的城市,再见吧”[1]。卢梭认为,要让爱弥儿寻找到真正的爱情和理想的伴侣,越远离城市越能早的达到目标。
五、结束语
从对《爱弥儿》中城乡差异对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各个目标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可以看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谈及农村环境更加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农村的教育具有弊端。比如校舍、教学器材等硬件条件相对于城市不够先进,师资力量不足,家庭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和课余活动较为贫乏等等。城市环境复杂,对爱弥儿的天性有所损伤,城市的物质条件充足,师资力量强大,环境视野广阔等,则是农村环境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卢梭更偏向于在农村中培养爱弥儿的“自然天性”,对城市环境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阐述。“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儿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然的条件,而忽略了社会的影响”[7]。因此不能片面的说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哪一种更具有绝对优势,而是要辩证的看待城市和农村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1]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 于凤梧.卢梭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贾秋实.论《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J].学理论,2011,(34):192-19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 娥·芙·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6] 卢梭.忏悔录(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 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18-20.
[编校:杨琴]
Enlightenment of the Rural-urban Education Disparity Ideology in Émile for Children Education
GU Huitong
(School of Litera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
Aiming at the Naturalism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educational goals in Émile written by Rousseau,from the rural-urban disparity perspectives,there are some Naturalistic thoughts. Rural-urban disparity has influenced on a child's well-being in infancy,his moral education,hi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training in childhood,his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juvenile period,and his sex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dolescence. Moreover,it's beneficial to education's development that we study the rural-urban disparity of education for the different stage of a child's development in Émile.
Émile; rural-urban disparity; Naturalism; urban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2016-4-18
顾慧童(1993- ),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与研究。
G40
A
1671-9654(2016)03-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