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优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6-03-29王文王文琴费贤举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语师资国际化

王文,王文琴,费贤举

(1.常州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常州工学院国际交流学院;3.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优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王文1,王文琴2,费贤举3

(1.常州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常州工学院国际交流学院;3.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双优融合”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多维空间”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内外并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全过程一体化”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新路。

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办学理念;课程体系

当前,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主动和发展先机,就必须强化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把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事务处理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1]。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大量能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质量保障等要素,同时还受到办学师资、生源、国内外环境和学校资源等因素影响。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而言,其外在的表现不仅仅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化,而是人才培养各个要素及其配套资源整体的国际化[3]。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更好地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纷纷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但更多还是局限在国际合作专业和课程的探索,没有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文章结合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项目,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双优融合”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要形成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首先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矛盾。本土化反映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体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特色;国际化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体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事物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任何先进的发展模式,只有当它与这个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办学理念也是如此。说到底,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是为发展和完善本土化的办学理念服务的。

“双优融合”的理念,就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实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搭建平台,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双优融合”,首先是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师资团队的融合。通过加强对所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吸收外方有益经验,实现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同时,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次是优质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的融合。注重对合作外方高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内部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的引进与吸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改革创新。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学校应本着开放与互补的原则,通过“引进—吸收—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以“双优融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二、“多维空间”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趋同,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因此,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就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改革教学内容,重建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借用“多维空间”的概念来构造立体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所谓“多维空间”,就是根据学生、社会需求等不同的维度,以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来构建或重塑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体系中的不同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的不同,通过引入维度的概念来细化知识能力结构。各专业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明确界定知识能力结构,如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体现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不同培养类型四个维度的比例和课程标准各不相同。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同步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如引进“课程纲要”,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实现学分互认和互换。以学生为活动和任务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实施互动式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倡导团组学习方式,辅之以作业和口头展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5]。

实施过程中,按照“提升人文素养、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思路,构建了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层面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二级学院层面重点加强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专业系层面重点加强专业导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课程体系体现“横向分类、纵向分层,学段衔接贯通、学科融合渗透、理念国际接轨”的特色,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三、“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基础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如果单纯采取灌输的教学模式,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引起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反感。因此,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方法尤为重要。

我们借鉴Dunkin和Biddle提出的“输入—输出—情景—过程”双语教学模型框架,同时对姜宏德提出的“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6]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形成了“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渐进渗透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为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的应用型本科双语人才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双语教学达不到渗透的效果和目标,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素养;如果这种渗透方式不是渐进而行的,则很难被学生接受,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渐进式”双语教学的输入变量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影响这两个变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双语水平和学生的双语基础。过程控制变量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包括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情景变量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色创设学习情景,运用体态创设、模拟交际活动和文化熏陶等方式,强化学生感官体验,从而达到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目的。输出变量是双语教学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采取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反馈,并及时修正情景变量和过程控制变量。

四、“内外并重”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质量保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监测和反馈环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明确监控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易操作、可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程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全面保障和监控调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从内、外两个层面来考虑。内部层面主要是指国际化办学的主体单位,外部层面主要是政府、社会和专业认证机构。在内部层面要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三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外部层面要构建“政府、外方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四维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专业认证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在认证程序、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上体现中国国情,把握好国内专业认证与国际认证实质等效这一前提,采取一些符合国情的专业认证程序和标准。要根据面向学生、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项原则,建立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估”+“专业认证(评估)”的专业评价模式,推动各专业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面向国际化的专业发展思路。

五、“全过程一体化”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以国际化师资队伍为保障。目前,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表现为国际化的师资引进和本土师资国际化的交流与培训。一方面,引进国际化师资的目的更多的表现为外教的课程教学,教师间的交流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交流,而且对外教教学的考核与普通教师的考核体系不同,对外教的约束力和评价标准缺乏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国际化的管理理念。由于目前高校实行聘任体制,国际员工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也不利于高校国际化管理氛围的形成。

“全过程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就是要从国际化师资引进、国际化师资聘任和考核等方面一体化考虑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在国际化师资引进方面要依据学校国际化专业的布局,不能单纯局限于语言类的教师,要结合学科群和专业群统筹考虑。其次,国际化师资聘任要打破常规,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上升到管理层面,在制度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国际化管理的政策制定中引入国际化管理思路,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最后,针对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并注重和本土教师的考评体系进行对接,形成良性的互动。

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环境等都是影响国际化师资建设的因素。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应抓住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地域优势,加快国际化师资的发展。

六、结语

应用型高等教育相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而言,是对高等教育形式上的一种描述,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事物,主要是以职业为背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着重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融入国际化要素,以本土化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1]王冀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8.

[2]单令彬.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借鉴非指导性教学理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4(2):243-246.

[3]马永霞,郝晓玲.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以战略路线图为工具的历史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5):25-31.

[4]郭胜伟.多元化教学: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0-64.

[5]王文琴,秦福高.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1):46-49.

[6]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4.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6.024

2016-09-21

王文(1974— ),男,副教授。

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公布的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培育点“常州工学院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教育部批准书编号:MOE32GB2A20111121N)

G648.9

A

1673-0887(2016)06-0114-03

猜你喜欢

双语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