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苏南运河带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常州为例
2017-01-13任俊英
任俊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江苏常州213032)
新常态下苏南运河带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常州为例
任俊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江苏常州213032)
常州作为大运河苏南段沿岸一个重要的城市,近现代工业相对发达,如今留下了很多工业遗产,对其保护与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急需“变旧为新”。文章结合工业遗产资源属性,对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创建时间、地点、相关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特点,指出了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变“旧常态”为“新常态”,把工业遗产与文化教育、环境整治、居民就业、创意产业和遗产旅游等有机结合,提出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遗产、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讨。
苏南运河带;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常州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新常态随即成为了“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运河是全世界遗产中的稀缺类型——遗产运河,同时又可被划为文化线路,是多种遗产类型叠加的有机体,是活的文化景观。近代以来,运河带依托特有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随着时代的变迁,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工业遗产遗迹。江苏境内尤其以苏南运河带(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为盛。
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外的兴起大大早于国内,学者普遍将其列入遗产旅游的范畴。国内学者中最早是李蕾蕾提出的:“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1]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较为认同她的这一定义。
在观光旅游仍是我国旅游业主打产品的今天,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较晚,开发大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为产品开发单一,缺乏市场活力,工业遗产旅游意识淡薄,很多旅游地的工业遗产旅游仅建立在单纯的博物馆旅游或废弃厂房、机器设备等的参观上。
一、常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一)常州工业遗产资源
常州作为大运河苏南段沿岸重要的城市之一,近现代工业相对发达,如今留下了很多工业遗产,从东向西依次有大成一厂、大成三厂、纺织品龙游仓库、梳篦厂、第五毛纺厂、航海仪器厂、机床厂等,这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常州的潜在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见表1),它们与东坡公园、红梅阁、天宁寺等人文景观、公园绿地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丰富的常州运河文化。这些工业遗产都必须大力保护,通过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赋予旧的工业遗产新的功能,即通过工业旅游、创意园区建设等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表1 常州市代表性工业遗产
(二)常州工业遗产资源的特点
常州市工业遗产最显著的特点是汇聚于古运河边,枕河而设。此外,基于以上常州工业遗产的原创立时间、所在地、企业相关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常州市运河带工业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大。地处近代工商业较为发达地区的江苏苏南地带,常州遗留下来数量巨大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它们大部分都分布在大运河两岸,分布较为集中,是一条特有的工业遗产风景线。
(2)容量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常州市的工业遗产的创立时间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时间跨度特别大。涵盖了不同发展阶段值得现代社会记忆和保护的有价值的工业遗存。从种类上来看,常州市的工业遗产涵盖了纺织、化工、机械加工等多种行业。从现存遗址功能来看,厂房、仓库、码头等形式齐全,保存完好。
(3)差异大。从资源价值来看,常州市现有的工业遗产审美价值、文史价值、科教价值有高有低,其历史地位、遗产规模、遗产影响力和知名度等也参差不齐。从工业遗产保护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遗产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当时的原貌。时间较近、规模较大的一些工业企业,保留情况较好,反之,遗产保留情况较差。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战争、运动、兼并等情况高发区,工业遗产保留情况差。从现阶段开发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已停产停用,破败不堪。仅有少数工业企业保有生产能力,如常州的梳篦厂等,但大多生产能力有限,核心生产功能部分已迁出。真正作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并形成一定规模体系的很少,如常州运河五号等。
二、常州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要模式
工业遗产资源是城市特有的资源优势,带有较强的垄断性和地域性。虽然各个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规模差异也很大,但基本上都是以遗产旅游的方式对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进行着保护与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博物馆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或社会公共机构。比如无锡市“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在茂新面粉厂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现在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民族文化教育基地。
(二)纪念室模式
一些仍在运行的工业遗产,可将部分遗产利用开发,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如常州梳篦厂,作为常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迄今已有1 6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进入新世纪,常州梳篦在各方支持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造后的梳篦厂主要有3栋主建筑,即生产车间、博物馆和行政楼。目前可供游客参观的,主要是梳篦博物馆和生产车间。其中,保存完好的生产车间对常州的宫梳名篦制作生产作了较为全面的展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梳篦生产制作的精巧绝伦,又使梳篦生产车间功能得到再生化利用。
(三)街区(园区)模式
改造利用原有厂房,让不再投入生产的老厂房、老车间用作他途,重新焕发生机。如常州老牌电子生产厂国光电子厂经改造后已经摇身一变,现为国光创意产业园区。建于1971年的热处理车间,挂上了木棉花创意餐厅的招牌;建于1978年的大型折弯、冲压车间变成了小香阁菜馆;原来的总部办公楼,现在已经是汉庭快捷酒店的地盘……还有许许多多的时尚餐饮休闲娱乐商家陆续进驻。垂暮之年的破落厂房与新兴潮流的产业碰撞带来了“1+1>2”的火花,这种另类时尚的感觉也让广大求新求异的消费者趋之若鹜,老厂房重新焕发了新生命。
(四)艺术中心模式
很多工业遗产的历史沧桑感很容易把大众带入一种文化沉淀的情境中,这种类型的遗产大多被改造成了艺术中心等。前身是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的“运河五号”工业遗产位于常州市三堡街(京杭大运河南岸)141号,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做得比较成功的。通过复建和维修,“老房新用”,重新打造了具有浓郁文艺气息的酒吧、咖啡馆等,举办两岸文创产业合作论坛、公益文化节、清代常州文化学术大会、常州立体空间影展等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带动了特色创意旅游。带有浓浓“文艺风格”的恒源畅书坊,被列为常州图书馆特色分馆,成为“运河五号”又一艺术文化典型之所。秋之白华馆建成开放后,随着电影《秋之白华》的上映和热播,这部反映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爱情电影的外景拍摄地也随之进入大众的视野,更进一步提升了“运河五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配合“运河五号”的艺术氛围,园区对工厂食堂、码头等一些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设施“修旧如旧”,与整个园区的艺术气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了很多艺术盛事推广宣传的首选之地,也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五)名人故居模式
工业遗产中一些与著名人物有关的文物资源,如无锡、常州等地一些与工业遗产有关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的故居作为工业遗产附属资源也进行了旅游开发。这样对建筑遗址既作了保护,又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如常州大成二厂竞园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当年常州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及家人之住所,内有砖雕门楼,亭台楼阁,竹影扶疏,小桥流水。现开辟为刘国钧故居,供游人参观。
三、常州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变“旧”为“新”
虽然常州市运河带各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规模差异也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大部分起步较晚,开发大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为产品开发单一,缺乏市场活力。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大多仅建立在单纯的博物馆旅游或对废弃厂房、机器设备等的参观上。当前状况下,应变“旧常态”为“新常态”,把工业遗产与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和遗产旅游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的综合优势,形成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新模式。
(一)专项体系,区域联动,整体开发
工业遗产资源的主体是工业建筑。工业建筑遗产也是历史建筑,是延续城市文化的载体[2]。作为时间长河中遗落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目前大部分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体系下来进行操作。以常州为例,在《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中明确提出“一带串一城,众河育群星”的保护结构。“一带”是指中国大运河(常州段)遗产;“一城”是指历史城区;“众河”包括市区范围内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水系;“群星”是指市区历史村镇及各级各类历史文化资源[3]。虽然工业遗产分属“一带”“一城”下的历史遗迹资源,但其保护与开发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以偏概全,套用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模式。再者,只有建立专项的、量身打造的旅游开发体系,工业遗产才可能生存下去,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目前常州市基本实现了自身的工业遗产资源的初步整合和保护开发,但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要打破苏南运河带四市间的行政壁垒,实施四市间的政府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区域间可以整合遗产资源,高效利用客源,精心打造工业遗产开发的联合品牌,形成区域联动效应。
(二)放低身段,服务大众
博物馆与纪念室模式是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最早模式,常州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也是如此。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除了注重其收藏、展示等功能外,更应注重实用性、参与性。在体验旅游时代,在功能的实现上要做到“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绝对不能“一刀切”。目前常州市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纪念室等由于其专业性强、受众面小,大都还处在“阳春白雪”般展示工业遗物、文物等层面上,未能真正体现工业遗产中的隐性元素。隐性的非物质工业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最大的特点是活态流变[4]。针对这一特点,工业遗产旅游地可以变“静态”为“动态”,把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者请进来,现场制作,现场互动,这样既有“体验旅游”的参与性,又是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此外,还可以广泛调动民间力量,积极征集、引进和展示老工人、老市民等工业生产见证人的一些历史记忆、逸闻趣事等,让冰冷的工业遗产更富“人情味”。这种源于生活、还原生活的开放式展示手法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让大众能更“贴得近”生活中的城市记忆[5]。
(三)打破常规,创意升级,拒绝雷同
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6]。街区(园区)、艺术中心模式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中的“后起之秀”。起初进入大众的视野也颇有创意,给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开辟了新思路。但随着运河带四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数量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创意街区、艺术中心好像都长了一张“整容脸”,苏州的桃花坞,无锡的北仓门、南下塘,常州的运河五号都好像有点似曾相识。这些园区都进入了开发的“瓶颈期”,形成了一种“旧常态”,绝大部分的创意产业聚集区都是利用老厂房进行改造,在斑驳的高墙、空旷的车间、纵横的钢架中加入一些创意元素、现代元素、文化元素,看似风格各不同的创意园区,其实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模型。甚至相当多的创意街区出现雷同现象,街区大都是文艺范儿的怀旧咖啡馆、某个主题的酒吧、古玩店、纪念品店等等拼凑而成。针对这种现象,应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展示其发展的“硬实力”。
四、结论
本文调查和整理了部分常州市运河带工业遗产,探讨了常州市工业遗产旅游保护和开发模式,得出如下结论:
(1)常州市工业遗产数量巨多、类型齐全,但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参差不齐。工业遗产的开发上多以显性遗产为主,隐性遗产仍需深度开发,尤其是一些隐性的特色元素。
(2)要保护开发好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这一京杭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理解苏南工业文明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内涵。常州市现有的开发模式存在“瓶颈”“整容脸”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本土的工业文化融入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中。文化之路也可以说是工业遗产开发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变革之路。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很多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一味地求新求异,在厂房改造、建筑翻新时“用力过猛”,导致昔日的工业遗迹“面目全非”。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注重原真性,这样才能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1]李蕾蕾,刘会远.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13-14.
[2]严钧,申玲,李志军.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英国经验:以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J].世界建筑,2008(2):116-119.
[3]孙晶晶.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存中廉政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4):8-10.
[4]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初探[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08-02(05).
[5]张环宙.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记忆延续研究: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J].地理科学,2015(2):15-16.
[6]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6.001
2016-06-01
任俊英(1987— ),女,讲师。
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联“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般课题(2015SYB-016)
G127
A
1673-0887(2016)06-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