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添加剂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物理特性及其制冷应用性能

2016-03-29武卫东王闯孟晓伟张华

化工进展 2016年3期
关键词:铝粉铁粉分子筛

武卫东,王闯,孟晓伟,张华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093)



含添加剂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物理特性及其制冷应用性能

武卫东,王闯,孟晓伟,张华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093)

摘要:为改善吸附剂用于吸附制冷的传热传质性能,以微米级铁粉、铝粉和非金属膨胀石墨为添加剂,制备了8种不同烧结型13X沸石分子筛(包括粉末型和颗粒型)混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SEM观察以及热导率、吸附等温线、孔径分布等物性的测量与表征分析。结果显示,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粉末型分子筛微粒之间的紧密型最好,接触面积最大;添加剂为铝粉的粉末型分子筛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最高,相比纯组分颗粒型分子筛的分别提高了100.9%和315.6%,添加剂为铁粉的粉末型分子筛比热容最低,相比纯组分颗粒型分子筛的降低了33.9%;加入添加剂的粉末型和颗粒型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顺序由高到低均为膨胀石墨、铝粉、铁粉。将制备的各种混合吸附剂应用于吸附制冷单元管进行实验测试,讨论分析了其循环周期、制冷量、COP和SCP等性能指标的改进与吸附剂物性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微米级;金属添加剂;13X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物性;吸附单元冷管;性能

固体吸附式制冷因可利用低品位能源和以环保制冷剂为主要工质,且具有制作简单、无振动部件、无结晶和腐蚀等优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制冷技术[1-2]。近几年,吸附式制冷的研究已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系统性能系数低、循环时间较长、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小等,其瓶颈之一就是因为吸附剂的传热传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针对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提高,目前主要方法有:结构法(在热交换器壁面增加翅片、肋片)[3]、固化处理法(固结床、壁面涂层)[4]、添加剂法(在吸附剂中添加导热材料或者采用活性炭纤维、石墨等多孔介质)[5]。其中采用添加剂法制作的混合吸附剂成本最低,技术最简单,因此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方利国等[6]在吸附剂中加入一定比例且略小于吸附剂颗粒的铝粒,结果表明,加入铝粒的复合吸附剂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比纯组分吸附剂缩短了30%左右。DEMIR等[7]研究了不同尺寸的金属添加剂(宽度为1.0~2.8mm和2.8~4.75mm的铝、铜、黄铜和不锈钢片)对硅胶吸附床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1.0~2.8mm的铝片效果最好,吸附床的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相比纯硅胶分别提高了157% 和242%。魏新利等[8]以膨胀石墨为添加剂,利用金相显微镜和Nova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对复合吸附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在吸附剂内部形成网状结构,与分子筛紧密结合,使得热量和制冷剂能够方便地通过由膨胀石墨形成的网络进入吸附剂内部,从而在提高复合吸附剂的热导率的同时使其吸附性能下降幅度不大。高建明等[9]提出一种新型含添加剂可膨胀石墨(粒径为50目)、金属M的氢氧化物、硅胶等复合吸附剂,复合吸附剂块的热导率得到提高,通过实验确定了各组分间的最佳配比:可膨胀石墨45g、M(OH)n60g、硅胶12g。陈海军等[10]以13X分子筛粉末为吸附剂、凹凸捧土为黏结剂,采用在吸附床内混装导热材料铝片、铁屑、铝粉(粒径为200~300目)和在吸附剂制备中添加铝粉、石墨粉(粒径为200~300目)的方法来强化传热,测定了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并实验评价了吸附剂传热和吸/脱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床传热温差降低了23%~30%,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能力增加了 7.5%~12.5%,但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有所下降。以上多数文献中所采用添加剂粒径较大、质量重,导致吸附剂材料间不够致密、吸附剂的质量分数降低幅度大,影响总体吸附性能,且缺乏同时从传热和传质两个角度对混合吸附剂进行较全面综合的基础物性分析。

微米级金属粒子(粒径为6000~8000目)具有粒径小、质轻、比表面积大等优点,相比上述文献中所提到的添加剂,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关于添加剂为微米级金属的复合吸附剂的基础物性及其在吸附制冷实际中应用的研究还较少见。因此,本文选用微米级金属(铝粉、铁粉)以及研究中较常用的膨胀石墨(作为对比)为添加剂,与13X型沸石分子筛按比例混合并作烧结固化处理,制备了多种不同烧结型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常数分析仪和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对所制备的混合吸附剂进行了较全面的物性参数测量与表征分析,并将制备的混合吸附剂应用于吸附制冷单元管进行了性能测试,对比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混合吸附剂物性以及冷管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两者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1 混合吸附剂的制备与物性测量

1.1 不同混合吸附剂的配置方案

选用13X型沸石分子筛颗粒和粉末(由颗粒型分子筛研磨而成)分别作吸附剂原材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微米级铝粉、铁粉(粒径均为6000~8000目)或膨胀石墨(200mL/g的可膨胀石墨粉)作添加剂,按比例进行混合配置。将混合好的复合吸附剂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搅拌均匀,使其润湿、稍具黏性,取混合物适量填充到模具中,按照一定的温度曲线高温焙烧至设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脱模空冷得到8种烧结成型的混合吸附剂。其中,沸石分子筛和凹凸棒土以质量比4∶1 混合,添加剂为前两者总质量的13%,具体配比用量详见表1。

1.2 测量仪器

为获得所制备混合吸附剂的物性数据,所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常数分析仪和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如表2所示。

表1 各种混合吸附剂配比用量详细表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混合吸附剂的SEM表征

将纯组分沸石分子筛及制备好的混合吸附剂分别依次放入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样品室中,抽真空直至设定要求,然后开启电子显微镜,调整分辨率,得到各种吸附剂的SEM图,见图1(图中SEM MAG表示放大倍率)。

从图1中的(a)、(b)可以看出,纯组分的沸石分子筛颗粒和粉末两者的表面结构和物理形态并没有很大差别(都是由直径1.5~2.8μm之间的微小孔型颗粒组成的),有别之处在于粉末之间的接触更为紧凑[11],使得粉末型的沸石分子筛之间传热面积大于颗粒型的,有利于提高传热性能。图1中的(c)、(d)分别为添加凹凸棒土后的分子筛颗粒、粉末材料,可以看到有形状不同于球形的材料出现,表明凹凸棒土的黏结剂作用使分子筛的微小颗粒粘连到了一起,有利于减小传热热阻和增大传热面积。

表2 测量仪器

图1 纯组分沸石分子筛及不同混合吸附剂的SEM图

图1中的(e)~(i)分别为添加微米铁粉、铝粉、膨胀石墨后的分子筛颗粒(或粉末)混合吸附剂的SEM图。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带添加剂的粉末型分子筛形貌较颗粒型的相对规则,排列紧凑,这是由于凹凸棒土的黏结作用将微米级添加剂与分子筛粉末充分黏合在了一起,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带有添加剂的粉末型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微粒之间的紧密型最好,接触面积最大,其次为铁粉,接触面积最小的为铝粉,这主要是由微米级添加剂的表面粗糙度和其延展性决定的;而从不同添加剂微观形貌上看,微米级铁粉和铝粉的混合吸附剂呈较规则的球形,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形状多变,有多面体型、扁平型以及少量的球形等。

2.2 热物性参数的测量

图2 纯组分沸石分子筛及不同混合吸附剂的热导率对比图

图3 纯组分沸石分子筛及不同混合吸附剂的热扩散系数对比图

从图2、图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1#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相比纯分子筛颗粒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均有所提高,表明凹凸捧土的混入增加了分子筛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热性能。而2#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的热导率相比纯分子筛粉末变化不大,但热扩散系数有所下降,降低了29.9%,这是因为黏结剂的混入使得原本接触面积较大的分子筛粉末之间接触更为紧凑,样品密度增大,阻碍了热量的传递。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有添加剂后,6#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铝粉)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最大,相比纯组分粉末型沸石分子筛分别提高了100.9%、315.6%,说明铝粉的加入提高了吸附剂的热导率,增强了传热效果。其次,4#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的热导率相比纯组分的吸附剂提高了82.0%,而8#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膨胀石墨)热导率相对较低,只提高了70.5%,这是由于膨胀石墨为各向异性材料[13],在垂直和平行于施加压力方向的两条轴线上的热导率相差很大,因此导致混合吸附剂的总热导率提高量相对较小。但对于热扩散系数,8#样品要比4#样品的热扩散系数高,这是因为膨胀石墨是在天然鳞片石墨基础上,经过插层、水洗、干燥和高温膨化过程得到的一种疏松多孔型的蠕虫状物质,特别是经过高温膨化后,石墨本身的平面层明显裂开,继而发生不均匀变形,且呈卷曲状态,其表面为网状孔型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混合吸附剂间的密度,使得热扩散系数提高。对于带添加剂的颗粒型分子筛混合吸附剂(3#、5#、7#样品),其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趋势同粉末型分子筛混合吸附剂(4#、6#、8#样品)基本一样。

对于颗粒型和粉末型沸石分子筛的比热容,其最低的分别是3#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和4#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这是由于在环境温度25℃下,添加剂为铁粉的比热容最小[为0.422J/(kg·K)],分别小于膨胀石墨[0.707J/(kg·K)]和铝粉[0.905J/(kg·K)],这将对这些吸附剂应用于单元冷管时的循环耗热量产生相应影响。

2.3 吸附等温线及孔隙率的测量

吸附等温线是指在恒定温度下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吸附质分子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BRANAUER等[14]根据大量的吸附等温线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BDDT分类方法,将气体吸附等温线分为Ⅰ、Ⅱ、Ⅲ、Ⅳ和Ⅴ型5 种基本类型。其中Ⅰ型吸附等温线,即Langmuir等温线,其特点是在相对压力p/p0较低时,仍有较大的吸附量,且当相对压力p/p0增大到一定数值,吸附量保持不变,即达到饱和吸附状态。

通过测量一系列恒温条件下不同相对压力下的吸附量,即可得到吸附等温线。本文利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测得了不同组分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如图4所示。图中横坐标为相对压力p/p0,p0表示吸附质(气体)饱和蒸气压,p表示吸附质(气体)压力。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19℃,恒温浴温度77.3K,预处理脱气温度300℃,脱气时间300min,饱和蒸气压1.0337bar(1bar=0.1MPa)。

图4 不同组分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不同组分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总体趋势一致,属于Ⅰ型等温线。对比各样品在等分压下的吸附量情况发现,1#样品(纯分子筛颗粒+黏结剂)的吸附量最大,4#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最小,这是由于在等温等分压条件下,吸附剂的吸附量只与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孔体积成正比,对于有添加剂的情况,由于铁粉和铝粉非多孔介质,占用了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孔体积比,因此吸附量相对较小。而7#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膨胀石墨)和8#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膨胀石墨)中的膨胀石墨为多孔材料,虽然其加入降低了分子筛吸附剂的质量比,但其自身的多孔性质一定程度地弥补了这一弱项,因此相应吸附量在有添加剂的混合吸附剂中分别为最大,仅次于只含有凹凸捧土黏结剂混合吸附剂的情况。

通过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采用BJH法测量了各吸附剂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孔体积等结构参数,具体见表3。

其中,根据孔体积可以计算出吸附剂床层的孔隙率计算式为式(1)[15]。

表3 各混合吸附剂的结构参数

式中,Va为总吸附孔体积,m3;Vb为吸附床层体积,m3;ms为吸附剂质量,g;νmp和νp分别为吸附剂的微孔体积和孔体积,mL/g,R1为吸附管内径,m;R2为蒸汽通道半径,m;L0为吸附床长度,m。

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加入添加剂后混合吸附剂孔隙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是因为添加剂粒径较小,且其加入还降低了分子筛质量的填充。颗粒型和粉末型混合吸附剂的孔隙率由低到高分别为:3#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5#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7#样品(颗粒型分子筛+黏结剂+膨胀石墨)和4#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6#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微米级铁粉)、8#样品(粉末型分子筛+黏结剂+膨胀石墨)。其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吸附剂(颗粒型和粉末型)的孔隙率相比纯组分颗粒型分子筛吸附剂的降低幅度最小,分别为3.6%(7#样品)、19%(8#样品),这主要是因为膨胀石墨为多孔材料,其加入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分子筛质量占比降低这一不足,孔隙率的大小将会对吸附剂的传质性能产生直接影响,这可从图4中的结果得到印证,即7#样品和8#样品的等温吸附量分别高于5#样品和6#样品、3#样品和4#样品。对于混合吸附剂的比表面积,颗粒型和粉末型的变化趋势均同孔隙率相同。

3 混合吸附剂在单元冷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将所制备的混合吸附剂应用于吸附制冷单元管[16]进行循环性能测试,测试条件为热源温度300℃、环境温度20℃、环境湿度50%和自然对流条件。图5为不同混合吸附剂(1#、2#、3#、4#、5#、6#、7#、8#样品)单元冷管循环周期中吸附/脱附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5 混合吸附剂单元冷管循环周期中吸附/脱附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如图5所示,主原料为分子筛颗粒和粉末的吸附剂两种情况变化曲线总体趋势一致,即在开始加热解吸阶段,解吸速率(曲线斜率)较大,随着解吸过程的进行,吸附床层中含有的吸附质量越来越小,解吸速率随之变小,直至解吸完全,脱附水量达到最大值;在冷却吸附阶段,吸附端温度下降,吸附过程开始,吸附速率与解吸阶段类同,吸附速率由大变小,直至达到饱和状态,吸附过程结束,一个循环完成。 对比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样品单元管的吸附量由高到低依次是:2#(分子筛粉末+黏结剂)、8#(分子筛粉末+黏结剂+膨胀石墨)、6#(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铝粉)、4#(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铁粉)、1#(分子筛颗粒+黏结剂)、7#(分子筛颗粒+黏结剂+膨胀石墨)、5#(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铝粉)、3#(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铁粉)。对比粉末型混合吸附剂和颗粒型混合吸附剂可以发现,粉末型混合吸附剂的吸附/脱附水量高于颗粒型的,这是因为研磨后的分子筛粉末填充质量较多,进而吸附量大。对于含添加剂的情况,7#样品和8#样品分别为含添加剂的颗粒型和粉末型混合吸附剂中吸附量最大的,这是由于膨胀石墨为多孔介质,相比微米级铁粉和铝粉,其加入降低了由分子筛质量缺失造成孔隙率下降的影响,而铁粉和铝粉非多孔介质,占用了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孔体积比,因此吸附量相对较小。

对比循环时间可以发现,6#样品单元冷管循环工作时间最短,各样品从低到高依次是:6#(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铝粉)、8#(分子筛粉末+黏结剂+膨胀石墨)、4#(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铁粉)、5#(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铝粉)、3#(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铁粉)、7#(分子筛颗粒+黏结剂+膨胀石墨)、2#(分子筛粉末+黏结剂)、1#(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对比粉末型和颗粒型混合吸附剂可以发现,粉末型混合吸附剂的循环时间比颗粒型的要短,这是由于经研磨后的分子筛粉末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都得到了提高,进而缩短了循环时间。对于含添加剂的情况,5#样品和6#样品的循环时间依次为211min、196min,分别为含添加剂的颗粒型和粉末型混合吸附剂中循环时间最短的,这是因为铝粉为金属材料,导热性能好,传热效果最好(如图2、图3,对应6#样品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最高),故循环时间最短。另外,虽然8#样品的热导率比4#样品的小,但其循环时间却较4#样品短,这是因为实际循环过程为吸附工质对的传热传质耦合过程,吸附速率不仅与热导率有关,而且受传质过程中的孔隙率影响,多孔介质膨胀石墨的加入不但提高了混合吸附剂的热导率,而且相比添加铁粉和铝粉的吸附剂孔隙率有所提高,从而加快了传质速率。

为了全面评价不同混合吸附剂单元冷管的制冷性能,还对其制冷量、制冷系数COP、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SCP等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各参数最终结果如表4(其中颗粒型混合吸附剂的平均冷凝温度和平均蒸发温度分别为59.4℃、9.2℃,粉末型混合吸附剂的平均冷凝温度和平均蒸发温度分别为60℃、7.4℃)。

表4 混合吸附剂单元冷管各性能参数对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样品冷管制冷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2#(分子筛粉末+黏结剂)、8#(分子筛粉末+黏结剂+膨胀石墨)、4#(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铁粉)、6#(分子筛粉末+黏结剂+微米级铝粉)、1#(分子筛颗粒+黏结剂)、7#(分子筛颗粒+黏结剂+膨胀石墨)、3#(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铁粉)、5#(分子筛颗粒+黏结剂+微米级铝粉)。对于含添加剂的情况,7#样品、8#样品的制冷量分别高于3#样品、4#样品和5#样品、6#样品,这是由于本身为多孔介质的膨胀石墨,相比其他添加剂(铁粉和铝粉)孔隙率大,吸附量也相应较大,而其加入也弥补了添加剂加入带来的分子筛质量填充减少的影响。对比COP分析,其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6#、8#、4#、5#、7#、3#、2#、1#。由COP计算公式可知,COP不仅受制冷量的影响,还受吸附床加热及解析过程总耗热量影响,且与制冷量成正比,与吸附床总耗热量成反比,由于6#样品的比热容最低,导致总耗热量最小,综合制冷量的大小,其COP表现最大。对于各样品冷管SCP,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6#、4#、8#、5#、7#、2#、3#、1#。因SCP受循环时间影响,6#样品循环时间最短,同时综合制冷量和单元管吸附剂填充量的大小,其SCP表现最大。

综上分析,添加剂为微米级铝粉的混合吸附剂的综合性能最好,主要体现在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大,比热容低,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降低幅度小,且在实际系统中,循环时间短,COP和SCP高。

4 结 论

(1)带添加剂的粉末型沸石分子筛混合吸附剂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微粒之间紧密型最好,接触面积最大,其次依次为微米级铁粉和铝粉。添加剂为铝粉的粉末型分子筛吸附剂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最高,分别为0.2987W/(m·K)、4.181×10−7m2/s(相比纯组分颗粒型分子筛吸附剂分别提高了100.9%和315.6%),而其比热容最低,为1.013×10−3J/(m3·K)(相比纯组分颗粒型分子筛吸附剂降低了31.5%)。在等温等分压下,对比含添加剂的样品,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颗粒型分子筛吸附量最大,对比粉末型和颗粒型混合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其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的均为最大,其次为铝粉和铁粉。

(2)将制备的各种混合吸附剂应用于单元冷管,并实验分析了其制冷性能。结果表明,当吸附管采用添加剂为微米级铝粉混合吸附剂时,冷管的循环时间最短,循环性能最好(COP为0.334,SCP 为50.59W/kg)。综上所述,采用微米级金属添加剂,提高了混合吸附剂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降低了比热容,强化了吸附/解吸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性能,缩短了循环时间,从而总体提高了吸附单元冷管的制冷性能。

参 考 文 献

[1] 杨小聪,张秀霞,樊荣,等. 太阳能吸收式和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J]. 真空与低温,2013,19(3):130-134.

[2] 何兆红,鲁涛,黄宏宇,等. 新型吸附床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2011,39(10):34-38.

[3] DAWOUD Belal. Water vapor adsorption kinetics on small and full scale zeolite coated absorbers:a comparison[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3,50(2):1645-1651.

[4] TATLIER M,ERDEM-SENATALAR A. The effects of thermal and mass diffusiviti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dsorption heat pumps employing zeolite synthesized on metal supports[J].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999,28(1):195-203.

[5] 高佼,何燕,林艳,等. 氯化钙/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导热性能研究[J]. 制冷学报,2013,34(4):93-95.

[6] 方利国,汪立军,朱冬生,等. 吸附式制冷中吸附剂传热传质的强化[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8(1):17-23.

[7] DEMIR H,MOBEDI M,ÜLKÜ S. The use of metal piece additives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rate through an unconsolidated adsorbent be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10,33:714-720.

[8] 魏新利,孟祥睿. 膨胀石墨影响复合吸附剂性能的成因分析[J]. 化工进展,2009,28(s2):424.

[9] 高建明,王国庆,吴锋,等. 含可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剂块制冷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5):658-661.

[10] 陈海军,崔群,顾春华,等.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导热性能强化[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26(1):13-18.

[11] 施雪,赵丽丽,吴江,等. 生物质活性炭对模拟烟气汞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35(5):435-438.

[12] 黄犊子,樊栓狮. 采用HOTDISK测量材料热导率的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03,54(s1):67-70.

[13] 李明. 基于太阳能利用的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1999.

[14] BRUNAUER S,DEMING L S,DEMING W E,et al. On a theory of the van der Waals adsorption of gas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40,62(7):1723-1732

[15] 刘伟,范爱武,黄晓明.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 孟晓伟,武卫东,朱成剑. 用于吸附单元管的烧结沸石吸附剂的性能强化实验[J]. 制冷技术,2014,34(2):20-25.

[17] 武卫东. 余热吸附式冷管及其制冷空调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4.

·技术信息·

浙江丰利公司气流式涡旋微粉机破解纤维性、热敏性有机物料难以粉碎难题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吸收消化国外微粉粉碎先进技术再创新,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气流微粉设备——气流式涡轮微粉机,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120387557.7)。该专利具有粉碎效率高、可自由调节产品粒度、分级效果理想、进料量均匀且可调节、散热性能好、操作简单、清理方便等优点。适合加工多种物料,对热敏性和纤维性物料均能胜任,产品粒度均匀,能粉碎到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粒度,是当前性能好、效率高的节能理想微粉生产设备。这是该产品在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后的又一荣誉。

该机结构原理先进,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分为进气室;上部分由一分流环隔成粉碎室和分级室,粉碎室由粉碎盘和齿形衬套组成,用来将物料粉碎成细粉;分级室由分级叶轮组成,能把物料分成合格细粉和不合格细粉,合格细粉经出料口排出,出旋风集料器收集,不合格细粉沿分流环内壁回落到粉碎室继续粉碎,直至合格。

目前,该机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涂料、染料、饲料、塑料、橡胶、烟草、植物纤维、食品、农药、冶金、非金属矿等行业,超微粉碎莫氏硬度4~5级以下的多种物料,是一种高细度、低噪声、高效率的节能理想型粉碎机。产品主要指标性能达到国外同类设备水平,可替代进口,而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0%。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深受用户青睐。

咨询热线:0575-83105888、83100888、83185888、83183618

网址:www.zjfengli.com

邮箱:fengli@zjfengli.cn

研究开发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frigeration performance of compound adsorbent composed of additive and zeolite molecular sieve

WU Weidong,WANG Chuang,MENG Xiaowei,ZHANG Hua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adsorbent’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erformance used fo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we prepared eight sintering compound adsorbents composed of 13X zeolite(both powders and granular type) and additives(including micron-sized iron,aluminum and expandable graphite). SEM observation as well as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adsorption isotherm,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other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wder zeolite with expanded graphite as additive had the best compact and the largest contact area among zeolite particles. The powder zeolite with aluminum powder as additive had the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diffusivity,increased by 100.9% and 315.6%,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pure component granular zeolite. The powder zeolite with iron powder had the lowest heat capacity,decreased by 33.9% compared with pure granular zeolit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of powder and granular zeolites were reduced due to the addition of additives. The various types of compound adsorbents studied were employed in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unit tube,and relevant performanc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betweenbook=693,ebook=46improvement of the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tube’s performance indexes(i.e.,cycle time,cooling capacity,COP and SCP) and respectiv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ound adsorbent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micron-sized;metal additive;13X zeolite;compound adsorbent;physical property;adsorption unit tube;performan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06027)、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4ZR1429000)项目。。

收稿日期:2015-09-14;修改稿日期:2015-11-04。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3.006

中图分类号:TB 64;TB 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3–0692–08

第一作者及联系人:武卫东(1973—),男,副教授。E-mail usstwwd@ 163.com。

猜你喜欢

铝粉铁粉分子筛
氧化促进剂对铁粉磷化及铁粉芯软磁性能的影响
SiO2包覆羰基铁粉及其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氟橡胶包覆对微米铝粉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分子筛结构设计研究现状及展望
天然微合金铁粉中钒、钛、铬含量测定的研究
纳米铝粉对RDX基炸药爆速的影响
基于20 L球形爆炸装置的微米级铝粉爆炸特性实验
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活性❋
稀土改性Y型分子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