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李莉著《中国陶瓷史》

2016-03-29王永健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窑官窑陶瓷

王永健



方李莉著《中国陶瓷史》

王永健

人类学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异文化”与“他者”,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将遥远他乡的“异文化”和“他者”的文化作为反射本文化的镜子,从中得到反思,并以此促使本文化的进步。而传统人类学概念中的“异文化”都是以地理空间的距离来划分的,但时间也能造成文化上的隔阂及陌生,相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古人的世界,古人的文化,也是我们的“他者”和“异文化”,这不是由于空间的距离尺度造成的,而是由时间的距离尺度造成的。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角度来研究各类不同文化的艺术史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样的研究中,古人的文化语境与社会情景,就是我们所要进入的“异文化”。相对于古人来说,我们可以互为“他者”。而我们的田野就在大量的古文献、古遗址、古文物中,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田野中与古人对话。古人的文化同样可以成为反射我们今天文化的镜子,帮助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找到未来的路。

一、文化的传播与全球互动

一部中国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国制瓷技艺向世界不断传播的历史。同时也间接地证明了,进化论是有局限性的,文化并不是直线性的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传播和相互影响的。由于受传统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看待中国历史的时候,往往习惯将其看作是一部孤立的、独自发展的历史,在写中国历史时,也往往只关注中国社会的自身发展,很少关注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关系。但如果我们能用传播论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历史的话,我们就不仅会关注到时间的纬度,还会关注到空间的纬度。就好像如果我们能站在高高的月球上俯视我们的地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它和不同的国家,和世界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而且整个世界都是动态的,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是在相互交流着和运动着。

二、民族的迁徙融和与文化互动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和经济的因素的影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以高低等级加以划分。因此,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的,世界文化的发展不存在欧洲中心主义。中国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关注到多民族文化的互动,不要以汉族文化的发展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如果将这样的观点引用到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话,我们首先认识到的就是,中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个不同民族陶瓷文化的相互发展、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陶瓷史的特有景观。

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其可以容纳各种外来文化,并对这些外来文化加以消融,让其成为自己的传统。另外,不同的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建构也是有很大贡献的,正是由于他们共同地推动,中国的历史才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如果从原始陶器来算,就有了上万年的历史。历史过程就是民族迁移、融合、相互影响、人种特征的改进、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忽视了这其中的民族因素,我们所书写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中国陶瓷史也是如此。

三、器物的文化表象

人类的思想和人类的文化其实都是由各种的物来承载的。人的物质设备:举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方面。因此,以器物来谈文化,比抽象的空对空的谈文化,更容易明白。中国的瓷器一方面是人们的日常器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物。怀特将整个文化划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这三个系统的论述,在陶瓷史的发展中都得以表现。我们在研究陶瓷历史时,除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这三个变量是如何互相发生联系之外,还要关注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如何在其中发生作用的,陶瓷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四、从神圣到世俗的内在动因

当我们考察了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历史以后,就会发现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几乎是同时的。陶瓷是一种生活的器用,同时也是一门手工艺术,它起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同样也起源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维柯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立发展的,都有其本身独特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尽管事实上相互隔绝,但都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即“神、英雄、人”三阶段。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来看,在商周以前是一个神统治一切的时代,所有的陶瓷器几乎都有宗教的意味;商周以后皇权思想得到强化,许多陶瓷器都是礼器和明器;直到隋唐以后,人的生活才开始受到关注,人们将目光从等级森严的宫廷台阁转向淳朴生动的乡野田园,在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中发现生活的真趣。到宋元以后,新的城市文明的开始,又使得陶瓷进一步实用化,世俗化。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艺术从宗教的神圣化中分离出来,走向世俗化独立发展的过程。到明清时期,城市化、商品化的加速,陶瓷作为一种商品和一门生活艺术的世俗化特点也就更加明显了。

五、官民窑互动的历史进程

官窑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意识系统,是时代审美的主导者,但也不能由此而忽视了民窑的作用,如果说官窑主导着思想意识,民窑则往往是市场的推动者,是最贴近民众生活的部分。因此,中国的陶瓷历史也并不是完全由官窑所推动的,还必须关注到民窑所起的作用,包括官民窑之间的互动。在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中,在重视官窑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民窑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要关注到作为官窑器的表达礼仪与皇权的神圣价值,以及作为社会关系象征物的价值,即通过宇宙的神圣结构参与社会制度秩序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六、思想意识系统决定技术革新方向

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革新固然重要,但思想意识系统往往是决定技术革新的动力。任何技术的发展与革新都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是思想意识促使着技术发展的方向。中国的陶瓷艺术,虽然是陶瓷工匠们的创造,但主导其审美方向的,一个是官窑,一个是市场经济,还有就是中国的文人思想。而文人的喜好不仅能影响市场,同时也能影响皇室。

七、近代社会中的俗文化趋势

中国文化史上以雅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局面至元代宣告结束,俗文化逐渐上升为主潮流,这种交替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先兆。宋瓷中体现的以釉色上的变化所作的哲学玄想,开始被元青花瓷以及后来出现的明清五彩瓷、粉彩瓷以画面上直白的世俗表现所代替,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大转折。在元代,在元磁州窑黑白花瓷和元景德镇青花瓷中出现的一些表现当时元曲故事场面的绘画,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需求,是俗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表现。到明代,以彩绘为代表的俗文化,不仅体现在民窑中,也开始在官窑中出现。到明代以后,中国的陶瓷可以说是由一个以生产素瓷占主流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以生产彩绘瓷占主流的时代。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几乎是沿着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雅文化到俗文化,神圣文化到世俗文化这样的方向发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化、商业化的结果。第二个原因,元明清以后陶瓷艺术的世俗化表达,还受到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八、透过陶瓷史重新理解中国社会

为什么其他国家都没有发明出瓷器,而在中国那么早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年间则走向了成熟。这里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偶然,而是和中国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汉代的以读书人为中心及抑制奢华生活有关系。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而在钱穆的眼里,中国的社会也是一个早熟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早熟,使中国成为一个手工技艺非常发达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和现在一样是世界性的制造大国,所不同的是,现在中国制造出口的是世界上最廉价的日常产品。而当时中国制造和出口的瓷器、丝绸、家具、金银器、漆器等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

今天我们虽然又成为出口大国,出口的却是廉价品,而不是时尚品和奢侈品,缺少设计,缺少自己的品牌,大多是来样加工。其根本的原因是,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其文化体系和文化的价值观,是大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其出口的不仅是物品,也是文化,是价值观,文化和价值观才是其商品的最大附加值,所以任何商品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是思想意识的体现。而这也让我们体会到,社会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技术系统,而是思想意识系统。如果在这样的时代,中国不能产生代表新时代的思想,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国的文化创新都是难以达到的。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民窑官窑陶瓷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西夏官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此“官窑”非彼官窑
陶瓷艺术作品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官窑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