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人格特点比较☆
2016-03-29王中刚曹玉英李秀英相燕静朱亚亚陈景清
王中刚曹玉英李秀英相燕静朱亚亚陈景清
·论 著·
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人格特点比较☆
王中刚*曹玉英△李秀英*相燕静*朱亚亚*陈景清*
目的 探讨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性。方法 收集68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双相Ⅰ型组)、52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双相Ⅱ型组)和7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评估各组受试者的人格特点。结果 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患者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边缘型、表演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相Ⅰ型组的反社会型因子分和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双相Ⅰ型组的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P<0.05),双相Ⅱ型组的回避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Ⅰ型组(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存在多维度的人格缺陷,且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缺陷存在差异性,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主动性相对较高,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则具有高回避性的特点,认识这点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全面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
双相障碍临床分型人格特点
双相障碍不仅共病躯体疾病问题突出[1],并且双相障碍患者多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点,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2]。目前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多存在情绪不稳定、外向性或高回避性等人格特点[2-3]。有学者对不同亚型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具有高外向性的特点,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多具有抑郁等神经质的特征[4-5]。但是也有研究显示两型之间人格特点没有差异[6]。上述研究结论不一致,且样本量均较小,为此本研究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7]分析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差异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5年1~12月期间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评估结果为双相障碍的患者纳入患者组。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中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标准;②目前病情基本稳定,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5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版本)<8分,持续至少2周;③年龄18~55岁;④病程≤5年。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②伴有影响量表测评的躯体疾病;③2个月内行电休克治疗;④有酒依赖或毒品滥用史。双相Ⅰ型组共入组双相Ⅰ型障碍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1.34±7.99)岁,受教育年限7~21年,平均(13.49±3.54)年;双相Ⅱ型组共入组双相Ⅱ型障碍患者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0.92±10.63)岁,受教育年限9~21年,平均(13.25±2.66)年。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为同期我院的工作人员、实习同学、保洁人员。入组标准:①年龄18~55岁;②采用MINI评估,排除精神疾病;③无神经系统疾病史;④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排除标准:①患有影响量表测评的躯体疾病;②有酒依赖或毒品滥用史。共入组79名对照,男45名,女34名,年龄21~46岁,平均(28.90±6.75)岁,受教育年限8~19年,平均(13.97±2.47)年。所有入组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 一般情况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组采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起病年龄、总病程、首次发病类型、复发次数、住院次数、目前诊断等资料,对照组采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资料。
1.2.2 人格特点评估 PDQ-4+问卷包括107项条目,分为12个维度,分别评估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等12种类型的人格特征。杨蕴萍等[7]的研究显示该问卷在中国人群中应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灵敏度,适合作为人格特点的临床筛查。本研究采用该量表评估被试的人格特点。
1.3 评定方法 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测查室完成资料采集,测查室环境整洁安静无干扰。研究开始前对2名研究人员进行MINI、BRMS、HAMD和PDQ-4+量表一致性培训,对5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5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评估进行一致性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总病程、发作次数、住院次数为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上四分位)[M(QL,QU)]描述,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首次发作类型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DQ-4+各因子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PDQ-4+各因子分的组间差异,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
三组间性别(χ2=1.89,P=0.39)、年龄(F=1.79,P= 0.17)、受教育年限(F=1.07,P=0.3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首次发病年龄(t=0.04,P=0.97)、总病程(Z=-0.96,P=0.34)、首次 发 作 类 型(χ2=0.91,P=0.34)、发 作 次 数(Z=-0.18,P=0.86)、平均住院次数(Z=-0.19,P= 0.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PDQ-4+各因子分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在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患者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边缘型、表演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双相Ⅰ型组的反社会型因子分和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双相Ⅰ型组的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P<0.05),双相Ⅱ型组的回避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Ⅰ型组(P<0.05)。见表2。
表1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社会人口学资料与临床特征[(±s)、n(%)或M(QL,QU)]
表1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社会人口学资料与临床特征[(±s)、n(%)或M(QL,QU)]
组别n 性别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对照组68 52 79年龄(岁)31.34±7.99 30.92±10.63 28.90±6.75男性38(55.88%) 35(67.31%) 45(56.96%)女性30(44.12%) 17(32.69%) 34(43.04%)受教育年限(年)13.49±3.54 13.25±2.66 13.97±2.47首次发病年龄(岁)26.44±7.82 27.31±10.41 -组别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对照组总病程(月)26.50(20.00,33.75) 27.50(20.00,39.00) -首次发作类型抑郁40(58.82%) 35(67.31%) -躁狂或轻躁狂28(41.18%) 17(32.69%) -发作次数4.0(3.0,7.0) 4.5(3.0,6.0) -住院次数3.0(2.0,4.0) 3.0(2.0,4.0) -
3 讨论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存在人格缺陷[3,8]。双相障碍患者伴有人格缺陷,会加重双相障碍的疾病状态,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弱药物治疗效果,增加疾病的复发次数,不利于疾病预后[9]。因此通过相关量表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更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情况。
本研究在既往研究[5-6]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增设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加研究的可靠性,而且本研究中人格特点的测查是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的人格特点。本研究发现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边缘型、表演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双相Ⅰ型组的反社会型因子分和自恋型因子分也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患者均存在多方面的人格缺陷。ZIMMERMAN等[10]指出双相障碍常共病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表演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BEZERRA-FILHO等[11]回顾既往文献发现双相障碍常共病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强迫型、依赖型、自恋型、分裂型、分裂样型、回避型、偏执型、反社会型,本研究则发现双相Ⅰ型、双相Ⅱ型组患者的上述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有学者指出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间存在不同的人格特征[12-13]。本研究显示双相Ⅰ型组的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根据PDQ-4+因子的提示意义,说明双相Ⅰ型组患者相比双相Ⅱ型组患者更渴望成功,但是又存在一定的虚荣心;而双相Ⅱ型组回避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Ⅰ型组,提示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相比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存在回避性高的特点,表现为行为退缩、自卑、被动、敏感等。IZCI等[3]研究显示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主动因子得分较高,双相Ⅱ型障碍社交退缩因子得分较高;ZANINOTTO等[14]的研究显示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具有相对较高的回避性。本研究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李爱凤等[6]的研究则显示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人格特征无明显差异,姚家树等[15]的研究显示双相Ⅱ型组的边缘型因子得分大于双相Ⅰ型组,其他因子分未见差异。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采用的测评工具不同有关,本研究采用PDQ-4+评估患者的人格特点,而李爱凤等[6]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评价人格特点,姚家树等[15]采用Parker人格测量量表评价人格特点。此外本研究的样本量均大于上述两项研究,更具代表性。
本研究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多维度的人格缺陷,且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缺陷存在差异性,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主动性相对较高,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则具有高回避性的特点,认识到这点有助于临床工作中更全面地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但是人格特点异常是否受疾病等因素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多种人格测量的方法,对同一患者的不同临床相做动态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为探讨人格特征与病情变化间相关关系提供更完整的资料。
表2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PDQ-4+各因子分比较(±s)
表2 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和对照组PDQ-4+各因子分比较(±s)
1)与对照组比较,经LSD-t检验,P<0.05;2)与双相Ⅱ型组比较,经LSD-t检验,P<0.05
组别n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对照组68 52 79偏执型3.41±1.811)3.77±1.541)2.70±1.70分裂样型2.85±1.541)2.73±1.721)1.92±1.47分裂型4.03±1.891)3.54±1.951)2.34±2.09反社会型2.37±1.571)1.77±1.64 1.25±1.78边缘型3.87±1.951)3.42±1.741)2.34±1.95表演型4.74±1.831)4.23±1.571)3.58±1.89组别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组对照组自恋型4.19±1.541)2)3.00±1.61 2.49±1.88回避型3.66±1.571)2)4.42±1.561)2.99±1.88依赖型3.59±1.641)3.31±1.701)2.46±1.86强迫型4.90±2.011)4.65±1.861)3.61±2.28被攻击型1.96±1.28 2.08±1.34 1.56±1.38抑郁型3.13±1.091)2.88±1.101)2.48±1.31
[1]李喆,杨晓蓉,李涛.双相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2):122-125.
[2]QUILTY LC,PELLETIER M,DEYOUNG CG,et al.Hierarchi⁃cal personalitytrait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unipolar and bipolar disorders[J].J AffectDisord,2013,147:247-254.
[3]IZCI F,FINDIKLI EK,ZINCIR S,et al.The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character traits,suicide attempts,impulsivity,and functionality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 and II[J].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6,12:177-184.
[4]KIM B,LIM JH,KIM S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 from the Five-Factor Model Perspective[J].Psychiatry Investig,2012,9 (4):347-353.
[5]任孝鹏,戴晓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52-53.
[6]李爱凤,阳琼,蔡颖莲.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障碍间歇期患者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8): 979-980.
[7]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等.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10(3):165-168.
[8]于欣,方贻儒.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18,42.
[9]代景兰,苗国栋.双相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6):425-426.
[10]ZIMMERMAN M,MORGAN 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J].Dialogues Clin Neurosci,2013,15(2):155-169.
[11]BEZERRAFILHO S,GALVAODE AA,STUDART P,et al.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euthymic bipolar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Rev Bras Psiquiatr,2015,37(2):162-167.
[12]YAO J,XU Y,QIN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Disorder Functioning Styles and the Emotional States in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s[J].PLoS One,2015,10(1):e0117353.
[13]DERVIC K,GARCIAAMADOR M,SUDOL K,et al.Bipolar I and II versus unipolar depression:clinical differences and im⁃pulsivity/aggression traits[J].Eur Psychiatry,2015,30(1): 106-113.
[14]ZANINOTTO L,SOUERY D,CALATI R,et al.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profiles in bipolar I,bipolar II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Impact over illness course,comorbidity pattern and psych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5,184:51-59.
[15]姚家树.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情绪状态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4.
R749.4
A
2016-07-11)
(责任编辑:肖雅妮)
10.3969/j.issn.1002-0152.2016.11.009
☆ 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73);山东省医药卫生
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WS0423)
*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济宁272051)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E-mail:wzg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