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6-03-29孙艳文兴隆县人民医院河北承德067300
孙艳文(兴隆县人民医院, 河北 承德 067300)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孙艳文
(兴隆县人民医院, 河北 承德 067300)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3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6.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在激动时可能会发病,患者临床一般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甚至嗜睡或昏迷。由于血量大,颅内压升高快,发病率较高。且此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1-2]。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并取得较好效果[3]。我院针对保守治疗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3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经检查均无外伤性的血肿、血管异常破裂以及凝血不良等疾病。试验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35~77岁,平均(50.6±6.8)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35~77岁,平均(50.6±6.8)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常规降低颅内压,应用降压药物,脱水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患者局麻,应用CT定位,选择投影线与血肿最大平面中线于头皮的交点为穿刺点,避开主要血管。克氏针穿破硬脑膜,向血肿方向缓慢进针,将穿刺针进入血肿部位,抽出肿液,适当冲洗后,注入尿激酶、肝素以及生理盐水,3次/d。接引流袋引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1.4 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显效:减少46%~90%或减少90%以上;有效:减少18%~45%;无效:减少18%以内或者死亡。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出血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常见的急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血压升高,导致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引发此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此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且死亡率较高。高血压病理性变化主要在脑底小动脉,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变性和坏死,可形成微小动脉瘤[4]。临床上常选用保守治疗,主要是内科综合治疗,应用控制血压、脑水肿以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再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但是此方法对于血肿较小有疗效。而应用传统外科手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加重患者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逐渐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定位精确,创伤小且对患者影响小,可以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5]。据报道[6],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减少了血肿清除的时间,手术操作过程较为简单,且手术创伤小、时间短,与保守治疗方法相比治愈率较高。
本研究通过对保守内科治疗和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治疗高血压脑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治愈率较高。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n(%)]
[1]覃宗华,成庆辉,潘国斌,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3,20(8):29-32.
[2]刘珊珊.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与实践,2013,10(13):48-49.
[3]陈建华.微创血肿液化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90-1391.
[4]高泽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1):241-246.
[5]宁红辉,李 迪,李 涛,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5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24):16-17.
[6]卞 林,陈炜毅,陈光烈,等.微创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69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99-1800.
本文编辑:吴宏艳
R651.1
B
ISSN.2095-6681.2016.28.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