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探析
2016-03-29吕晓莉
吕晓莉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中央、四川省委、宜宾市委分别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构建“绿色宜宾”的战略部署,旅游产业尤其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宜宾乡村旅游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按照“三四四”(即三大理念、四大品牌、四大环境)的思路,着力加快宜宾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坚持“三大理念”
——坚持规划发展理念。一要加强领导。成立全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筹划和指导。二要做实规划。根据宜宾市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总规,制订市、县(区)乡村旅游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三要突出特色。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突出不同类型的特色,体现出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逐步形成“一县(区)一品”“一镇(乡)一特”“一村(景)一型”的发展格局。
——坚持营销发展理念。一要强化协作。市旅游外侨局、各县(区)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研究分析,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二要强化宣传。要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标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三要强化策划。市旅游外侨局、各县(区)旅游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特色,精心策划和包装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编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编写乡村旅游宣传资料等。
——强化合作发展理念。一要整合市内市场。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市内旅游的联合与合作。二要拉动省内消费。要加强与省内特别是与成都、乐山、自贡、泸州等市州的合作,积极规划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三要吸引省外游客。要加强与西部省市的合作与开放,使市内景点与川滇黔渝藏旅游串起来;要加强与东部沿海特别是港、澳地区的旅游合作,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契机,把市场拓展主攻方向瞄准沿海发达地区。
打造“四大品牌”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一要深度挖掘“四名”资源。宜宾旅游资源具有名城、名酒、名景、名人的特点,要深度挖掘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以3000多年的酿酒史、600年老窖史为代表的“名酒”资源;以世界级旅游精品及众多品位极高的景区、景点为代表的“名景”资源;以革命先驱李硕勋、赵一曼等为代表的“名人”资源。二要更加注重旅游文化内涵。要以真武山古庙群、翠屏山哪吒行宫、千佛岩和屏山龙华世界第一立佛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及酒文化、僰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突出李庄古镇“中国抗战文化中心”“土木建筑圣地”的地位,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国立剧专、夕佳山川南民居民俗文化。三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要以大坝高装、宜宾燃面传统技艺、思坡醋传统酿造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一批既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精神且丰富多彩、品位高雅的旅游产品。
——打造景点特色品牌。一要打造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品牌。重点打造以筠连大雪山原始森林,屏山老君山等为重点的自然生态景观;打造以长宁佛来山、百草园,宜宾县梦缘山谷等为重点的乡村田园景观;打造以李庄古镇、夕佳山等为重点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景观;打造以流杯池丞相祠等为重点的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景观;打造以李硕勋故居等为重点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建筑景观。二要打造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品牌。打造以苗族花山节、屏山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锦屏镇梨花节等为重点的民俗节庆活动。三要打造国际化乡村旅游品牌。要学习借鉴浙江德清“莫干山”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具有宜宾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到2020年,力争新创优秀乡村旅游乡镇10个,新创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100家,新创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新创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
——打造商品特色品牌。一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培育发展一大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对企业在研发、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如五粮液、宜宾芽菜等企业。二要鼓励农民参与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如苗族蜡染等。三要积极创建旅游商品品牌。注册宜宾旅游商品商标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打造服务特色品牌。一要提升餐饮娱乐服务。要围绕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订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二要推进信息化服务。要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增强查询、预订、结算等功能,加快饭店、旅行社、交通等服务行业的联网运作,运用各种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三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信贷业务,并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乡村旅游地区,为散客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金融结算服务体系。
优化“四大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一要加强交通建设。要加快过境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宜宾至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川南城市群1.5小时交通圈,县(区)之间1小时交通圈。各县(区)、乡(镇)要结合区域规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二要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导引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方便游客游览,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和要素,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三要提升接待能力。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建设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四要规范竞争秩序。要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制订《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防止宰客欺客现象发生。
——优化人才环境。一要强化管理人才。每年举办2-4期,抓好县(区)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专题培训,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二要培养经营人才。每年举办1-2期,加强当地干部和业主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重点把涉及乡村旅游、服务礼仪等使用技术传授给业主和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三要培训实用人才。加强乡村旅游导游、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四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每年事业单位招聘和人才引进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优化资源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一要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和基础,根据乡村旅游的不同类型,各有侧重地保护好本乡本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要规划山水田园资源。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应保留一定数量集中成片的农田,保留一些独特的乡村农耕活动。三要挖掘乡村人文资源。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乡村居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乡土生活的重要表现,要切实加以整理、挖掘和保护,不断传承、创新,并加以综合利用。
——优化融资环境。一要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或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各类资金,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二要研究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三要加大财政奖励激励力度。市、县(区)财政要对新创优秀乡村旅游乡镇,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提高争创积极性。四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抓住《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实施的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扶贫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力争全市2016年—2020年有15-20个贫困村进入全国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