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刻纸:运刀作画,以梦为马
2016-03-28叶涛
叶涛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刀法工整细腻,图案细如发丝。2009年10月,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清细纹刻纸作为子项目亦在其中。
剪纸南宗
如果从周成王“剪桐封弟”算起,剪纸的历史比纸本身还要久远。数千年来,这种用减法做成的加法,生生不息。跟饮食上的“南米北面”一样,南北剪纸也是大异其趣,北方天真浑厚,南方纤细玲珑,浙江温州的乐清细纹刻纸,更是以“细”闻名于世。
鲁班尺一寸(3.2cm)见方的纸上,最多能刻出54根线条,2000多个小孔,上万刀下去,刀刀入微,一个针眼大的格子连着另一个针眼大的格子,没有一刀切断这千丝万缕的联结,所有的线条丝丝相扣,浑然一体。端详那细如发丝的图案,繁复又清澈,秀丽又明快,千军万马的线条们,有着半毫米间的泾渭分明,刀法精妙挺拔,力道内蕴;不过手掌大的纸上,竟能刻出近百个纤毫毕现的图案,个个匠心独运,流丽匀停,怎一个“细”字了得!对着这不可思议的剪纸,先是扑面而来的纤巧,如轻烟,如梦幻;细看,却有深沉厚重的急弦繁管,于是,从炫目到惊艳,从讶异到膜拜。
是谓,剪纸南宗。
龙船花
瓯江畔的乐清人家,每年元宵都要闹龙灯,相比别处,这里的龙灯更加绚丽机巧,明代时,就已经“象龙首尾,制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有龙、有灯、有机关,光彩夺目地闪着转着,这个活动舞台的主角就是龙船花。竹篾扎的龙船,只有贴满龙船花,才能成为龙船灯。长4米、宽2米的龙船,里面先贴四层较粗的“通出”龙船花,共1272张,外面再贴318张细纹花,细细的纹样变化无穷——人字、喜字、寿字、菊花、葵花、龟背、鱼鳞、田交田……从这些精雕细镂的花纹中透出来,光线被层层叠叠的细孔调教得格外闪烁。龙船花,是龙船的窗花,是灯罩,亦是龙身上光芒万丈的鳞甲。
正月十六,是闹龙灯的最后一夜,相邻各村的龙船灯在庙宇的广场上集合,人们簇拥着最具威望的长者,先评出“七只龙头哥”,再评出“前三只”。龙船灯胜出,能让全村豪气万丈,而龙船灯有多美,在于龙船花有多细,越精细的龙船花,费时越长,刀工越精,身价亦越高。旧时,最细的龙船花,一张,能换一担谷。
龙船花,是细纹刻纸的乳名。
刀客
细纹刻纸,从来不是一张纸在战斗:十几张纸叠在一起,一次次下刀,都是十几个毫厘不差的切口;功成,便是十几张毫厘不差的刻纸。精细的上品,需要4到6个月冬天般静谧枯寂的时光,日刻千花,也只能刻小小一方纹样,而一刀错,满盘毁,这其中,除了刻纸的功力,“油盘平、磨石平、刀口平”,皆不可少。
收集春天的松花粉,混合牛油或羊油,平整成油盘。纸,就在这盘里刻。相比油盘,磨刀更为关键,刻刀插在纸上要不费力,才能刻出最细腻的线条。磨得太厚了,刻不进纸去;太细了,一扎就断。刻刀的厚薄攸关成败,这一二毫米的厚度拿捏,全凭几十年的修为。于是老艺人说,磨好刀,刻纸已学会了一半。用右手的食指尖按住刀背,在平整的磨石上前后推动,思量体味着轻重、缓急、多少、高低,直到刀锋厚薄适手,弧度圆润利落。有时一把刀磨一天,也未必趁手,而食指与刀一起经受磨砺,已经鲜血淋漓。十指连心的疼痛,是每位刻纸艺人的必经之路。现在,他们静坐在油盘前,不用在纸上画稿,只需轻轻地打出白格。手握心爱的刻刀,轻盈又利落,纤巧又凝重,心定神闲,下刀千钧,细微处,眼睛已经不能看清纹样,数十年握刀的手,却能自行找到线条间的默契,刻下比针眼还小的细孔。
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刀客。
一张纸的歌咏
2001年3月,乐清细纹刻纸的传奇人物林邦栋在德国科布伦茨博物馆现场表演刻纸,观者如潮,电视台全程录制。当刻纸一张张被揭起时,拍摄的小伙子对于这不可思议的精细也难以置信,他要求检查老人的刻刀是否暗藏机关,结果仅有竹片、刀片、白线。
异国的人们当然无法想象,雁荡山下的乐清,面朝大海,在山海之间,人世的欢乐和祈愿,都是一张张纸上的歌咏:曾经,甜糯的重阳糕上要插登糕旗,暄软的寿糕上要披红寿花,细长的寿面上要盖面花,还有针脚绵密的枕头花,缠绕的肚兜花……就算山路陡峭,“走过十二盘,一双花鞋穿破完”,也还是要洗手净指甲,照着剪鞋花,绣那红的花绿的叶,圆眼的老虎细眼的鸳鸯;而最隆重的龙船花装饰了龙船灯,龙船灯照亮了新年的梦。
如今,龙船花和乐清的剪花们一起,生长成细纹刻纸。刻“凤穿牡丹”,刻“连年有余”,刻“九狮图”,刻《水浒传》,刻《红楼梦》,刻《三国演义》,细密精绝,纹样流丽,静伫在镜框里,点亮了每个寻常的日子,继续着平凡人世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