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语词汇研究
2016-03-28南芷萌
基金项目: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Hys2014-53。
摘 要:黎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黎语支,黎语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且有衰减趋势,现状萎缩,不容忽视。黎语中的量词、代词等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很有必要进行简释说明。
关键词:黎语;黎族;词汇研究
作者简介:南芷萌(1990.7-),女,汉族,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海南岛是我国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 被语言学家视为方言研究的宝库。过去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黎语使用现状进行研究的文章还很少。本文基于《黎汉词典》,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调查黎语使用状况以及黎族人民对黎语的态度,以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黎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提出建议。
一、黎语研究现状简析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学者对黎语本体的研究近似空白,仅见少数几篇关于黎语使用和教学研究的论文,如《海南黎族地区推广双语教学探讨》(2007)、《海南黎语使用现状与对策》(2010)、《海南省乐东县抱串老村黎语的使用状况调查》(2010)等,这些论文主要探求黎族使用功能变化情形,对黎语本体研究几乎未涉及。海南建省以前以及建省以后,省外较多学者对黎语本体进行研究。其实,对黎语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主要成果有:杰里迈森(C.Jeremaissem)的《海南岛的黎族土著及其语言》(1892),该书仅仅简单介绍黎语;法国萨维纳神甫的《黎-法词汇》(1931)只是搜集黎语哈方言的一个土语(抱显土语);德国史图博的《海南岛的黎族》(1937)附录了一些黎语词汇等。但是真正对黎语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我国有一批语言学家对黎语展开调查,至今已经产生一系列专题成果,第一类是综合类,涉及黎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主要以专著的形式公开,如《黎语简志》(1980)、《黎语调查研究》(1983)、《黎语长篇话语材料集》(2009,偏向材料搜集整理)等,亦有论文《黎语坡春话概况》(2005)、《黎语加茂话概况》(2008)、《侗台语语音的历史演变》(2008)、《壮侗语族语言致使表达类型分析》(2009)、《村语数词的历史层次》(2009)等;还有少量的研究黎语词汇与黎族文化的论文,如《论壮侗语族诸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与互渗》(1991)、《从黎族的亲属称谓看其婚姻制度的演变》(1992),在此不一一赘述。
从上可知,对黎语的研究,在早期注重语音系统描写,兼及语法和词汇的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黎语的研究转移到词汇方面。词汇的研究主要是对比研究,如近几年的《汉语量词和黎语量词对比研究》(2007)、《黎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2010)、《黎语的反身代词和强调代词》(2010)等成果就是这类研究的体现。但是对黎语词汇研究还处在在显性阶段,许多隐性的词汇现象未能揭示。
二、黎語使用现状简析
笔者对多个语言点进行了调查,采用如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各个黎族聚居区进行访谈式开放式调研,以求结果准确。调查发现,目前聚居区普通话较为普及,但主要来自于受过教育的学生和老师,黎语仍然是居民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语言。另外,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普及,很多黎族人民已经将普通话和黎语作为同时使用的语言了,也就是说,黎族聚居区正在慢慢成为双语的地区。作为现代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很多学生渐渐将普通话作为常用语,黎语的适用范围在学生中正在逐渐缩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语言是指个人思考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对双语人而言, 比较常用的思维语言一般是强势语言。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降低或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黎语出现了明显的易位趋势,普通话作为强势语言的地位已经确立,黎语的使用技能则出现退化情况。普通话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普及,我们走访发现,在集市等人群中多的交际场所人们更愿意使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而非土生土长的黎语。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人员复杂、外来人口多,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适用于交流的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
语码转换和混用是语言易位的双语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语码混用实际上是说话者借用第二语言填补第一语言退化而出现的缺口的现象。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外地居民迁居至此,因而必然会发生混用。加之一种语言的词汇有限,其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而新词的产生往往会受到外来语言词汇的影响。一种语言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得到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语言中的新词也是其有效性的体现,正因为包容和吸纳了外来语言乃至文化,才能使本土语言得到长足进步。
黎语目前呈现出一种退化的趋势,这在笔者看来是一种遗憾现象。任何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关注和重视语言濒危现象是语言学家的职责所在。虽然从有效性和实用性的角度上来,普通话明显较之黎语更有优势,但语言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文化将语言作为载体来呈现。黎语是黎族文化的基石,在海南保护黎语乃至黎族文化不仅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更是进行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力需求。
三、黎语重点词汇类别说明
黎族由于其地域封闭性等客观原因,造成其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笔者选取黎语中较为典型的两组类别来进行说明。
1、量词
黎语中的“hom53”是类似于汉语“个”的意义和用法的通用量词,“hom53”在黎语中具有泛指类作用,凡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都可用它来称量。“hom53”原来是表示圆形物体的量词,其成为万能量词与语言的演变有很大关系。“hom53”既可以作为度量词与数词、货币搭配,也能够用作普通量词与桌子等普通名词搭配。由此可以推断,过去黎族的货币可能是圆形物体,因而随着贸易的兴盛和频繁,指代货币的词便成为了量词。汉语中的“个”字则不具有表达此类量词的含义。另外,“个”在汉语中的情感意义相对较为口语化,“hom53”则缺少这种情感变化。汉语量词常常有很多搭配,一个事物可以与不同的量词进行组合。
汉语拥有大量量词,从数量上多于黎语,更为丰富。例如,黎语量词“van11”在汉语中表示“张、幅、页”,而“dɑn55”可译为“根、道”,“ru?k55”是汉语中“条、窝、笼、盒”的意思,“khun53”是“群、堆”,“hom53”对应为“个、块、所、颗、粒、朵、座、盏、顶”。
在这其中,与汉语不同的是,在与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不同的对象连用时,黎语所使用的量词不同。如,“pha11”是与男人相连的量词,“lau11”用于年纪较小的男孩,“ha?11”则跟女人、女儿等连用,这三个词均表示“个”的意思。
不仅在性别和年龄上有差异,黎语中也具有一种特殊现象,即一个量词能够与两种甚至多种不大相关的事物相连,在这种句子中,这个量词既是名量词,又是动量词。例如:“??55 phi?n55 ka11(一把刀)”,“thak55 ??55 phi?n55(读一遍)”。这种现象汉语也会出现。例如:“一匹马”,“一匹布”。
另外,由于黎语多为口口相传,鲜有文献传世,只靠学者研究才有拟声文字,因而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这类语体色彩上的区分不那么严格。
2、代词
2.1 人称代词:以第二人称代词为例
汉语中的“你”为第二人称,《广韵》中说:“秦人呼傍人之称,玉篇云尔也,乃里切。”《通雅》则说:“‘尔‘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由此能说明“你”和“尔”属于同源词。学界大部分认为“尔”的上古音有鼻音m,这或许暗示了其与原始侗台语族之间的关系。也即是说,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与黎语在上古有可能是相通的。黎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比较强的内部一致性,在读音上或许有细微差别,但用法上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别。黑土这个点的读音为“m?”,没有明显的过渡音,应当是省略的结果。白沙、加茂两个点的读音稍有不同,主要元音开口度稍大。廖二弓话实际读音当为“m?i51”。保亭加茂话、廖二弓话都类似于黎语的方言,因而有差别是很正常的。
2.2 指示代词:以“这”为例
黎语的指示代词“这”在保定、中沙、黑土、西方、堑对、保城、陵水隆广、乐东三平、乐东尖峰这几个点均以“nei2”为标准音,其它点几乎差不多,只是脱落高元音韵尾i。这是由于主要元音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开口度是可以变化的,舌位前后也可以发生一些变化,这样就有可能形成韵尾脱落,从而使得鼻音声母成为鼻音韵尾。无独有偶,壮语和苗语对“这”的读音也类似。表示处所的“这”的读音,黎语不仅跟上述壮侗、苗瑶语族的诸语言对应整齐,而且跟南岛语系的诸多语言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如撒斯特语hini?,沙阿鲁阿语kani?i,阿眉斯语kuni。
黎语属于壮侗语族黎语支,所以,在与汉语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它跟其它语族的语言甚至别的语系的语言有着更为深远的渊源关系。由于受普通话普及的影响,黎语出现了许多普通话的外来借词。但这并不妨碍其源头的特殊性。
對黎语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且以宏观评述和描写为主,少有深入调查其词汇及语音的论著出现。从事研究的学者数量不多,因而取得进展也比较缓慢。再加上黎语本身并无充足文献资料,仅靠口口相传,另外其他外来语言的冲击和普通话的普及更是让黎族本地语言萎缩不振。因此,对黎语的各项研究就变得更为迫切,应鼓励学界对其进行多方位全面化的研究,对黎族文化和黎族历史也要进行深入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在其趋向消亡之时进行拯救,为后世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五方元音》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郭璞《方言注》研究——崇文书局,2006年12月.
[3]《五方元音》六韵三母下两套小韵对立新论——《语言研究》,2005/05/15.
[4]《五方元音》韵图研究——《北方论丛》,2006/01/05.
[5]常宁方言本字补考——《怀化学院学报》,2006/09/30.
[6]《楚辞集注》叶音古韵分部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2/15.
[7]常宁方言词语证《易》—《周易研究》2009/02/20.
[8]郭璞《方言注》在辞典中的编纂价值—《学术论坛》,2006/11/10.
[9]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学术论坛》,2006/01/10.
[10]“抟”的同源字浅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03/25.
[11]《临高汉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
[12]《临高语话语材料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13]《海南地名及其变迁研究》,海南出版社,2008年4月.
[14]《叶音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9月.
[15]从姑姨舅类称谓看海南语言间相互影响——《民族语文》,2010/04/05.
[16]临高汉语借词的一字多音现象——《民族语文》,2006/04/05.
[17]临高语“濒危”词语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0/15.
[18]临高木偶戏对临高语汉借词的影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3/30.
[19]临高语黎语关系关系词的文化内涵——《民族语文》,2001/06/05.
[20]壮语韵尾-M系列词语的语义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08/15.
[21]声调教学刍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30.
[22]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1/10.
[23]海南万宁方言三个量词——《方言》,200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