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学化学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6-03-28孙锐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中学化学构建

孙锐

摘 要:本文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及建设作了简要探讨,尤其针对中学化学学科开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中学化学;构建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之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教育学中,学习共同体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展开建设。构建学习共同体最核心的本质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充分发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加强共同体内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师生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教师共同处在一个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比较容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很自然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为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搭建交流的平台,形成一种互助和互动的模式,使学生能在不断地学习和沟通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微观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需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面对微观模型和结构还需要很多抽象的理解和换位的思考。学习化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学生不断地研究和进取,不断地探索。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小组互助,把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让化学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充满乐趣。

如何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融入到化学学习之中?下面,从中学化学的一个课例入手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第三单元“分子”一课为例,本节课在初中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第一次从宏观的世界走进微观粒子的世界,需要大量的对比试验和抽象思维相互结合,所以仅凭学生独立思考很难解决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一般是把分子和原子的四个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平铺直叙地进行安排,失去了探究物质本质的意义。这种对微观的探究,导致学生无法对看不到的离子有真正的认识。

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就十分必要。首先,对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有效的分组,小组成员的选择要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其次,要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才是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围绕同一个大问题进行教学和探究,这是同共体构建的基础。

关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的部分,以往的教学是阅读教材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文字总结分子的性质,这样没有激发学生探究交流的欲望,学生体会不到微观粒子很小的性质。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对这个问题进行改进,让学生回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没有看到分子?如果看到了分子是什么形态?课堂立刻被疑问充斥,学生开始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再展示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的分子的照片,强化这一性质。

四、家长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在学生学习和成人道都路上,家长积极正确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家长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学校管理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也会定期将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收集和整理,给家长进行有效反馈。对于一些长期不能解决或者重要的问题,需要借助通信设备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这就需要学校、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建之中。

在化学的学习中,实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愿意动手操作,在实际的操作中增强实践能力。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的学习。

五、学习共同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环境不断地进步,加快了学习理念的改变,通过网络连接社会和学生、家长及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拉近社会与学生、教师、学校及家长的距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地加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中学化学构建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在新闻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