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追求,不老的神话
——简析梁上泉诗歌的创作特色
2016-03-28牛盈鉴
牛盈鉴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诗意的追求,不老的神话
——简析梁上泉诗歌的创作特色
牛盈鉴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诗人梁上泉凭借自己对诗歌的热爱,执著地坚守着诗意人生。他的诗歌创作有几个鲜明特征:在音乐性方面,节奏重叠复沓,音韵和谐相连;在内容上受古典诗词以及优秀民歌的影响,具有古典的诗美特征;在诗体探寻方面,他对微型小诗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梁上泉;音乐性;古典性;微型小诗
梁上泉先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受欢迎的诗人。当时,他就已经出版了《喧腾的高原》《开花的国土》等七部短诗集,长诗《红云崖》以及诗歌选集《山泉集》。他的诗作对当时青年的影响深远。他的诗就像是一股清澈的山泉,荡涤着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温暖之意与幸福之情。他的作品处处显露着清新明快而又韵味隽永的独特艺术风格。本文从音乐性、古典性以及微型小诗的诗体创造等方面来简要分析梁上泉诗歌的创作特色。
1 梁上泉诗歌创作中的音乐性
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渊源流长。在远古时代,诗歌、舞蹈、音乐三者同源,三位一体,密切相关,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又最为密切。诗歌通过语言来表现,音乐通过声音来传达,而声音是语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因此,诗歌的音乐性主要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
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性,这首先体现在外在方面,比如格律、音韵、节奏等本就属于音乐性的一部分。以简略的文字加上极强的韵律来表现丰富而深厚的感情,这是诗歌所特有的本质。而音乐性在内在方面,指读者通过节奏的外在形式来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诗歌优美的旋律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想要表现的动态情感,而诗歌语义或者句式上的节奏感又能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律动。
传统的诗歌重视严格的格律,郭沫若《女神》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律的传统。虽然,这是诗歌在当时特定时代的一种发展,但是这种自由体的诗歌失去了韵味这一诗歌最根本的特征。因此,出现了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他们提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原则,重新强调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
梁上泉的诗歌作品与现代诗歌对音乐性的追求是一致的,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外在的节奏感,二是诗歌内在的韵律感。
1.1 外在的节奏感
音乐性,首先就是指音乐中的节奏之感,而这种节奏也正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使诗歌的音乐性更加突出,也使之更易读易诵。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并不严格要求诗歌的整齐,而是讲求大体的整齐,整体对称、局部对称的结构。诗歌中“顿”的运用,使他的诗歌读起来音乐感极强。比如《篝火,燃烧吧》的第六节:
你给我削过手上的老茧,
我给你包过脚上的冻伤,
一起挖秃过多少把铁镐,
把热汗洒在同一个地方[1]。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很单调,但是细看,每一句都是由两个三字顿和两个两字顿构成,这种内在的节奏,使他的诗读起来富有音乐感,读者在这种节奏之中能深切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战友之间的深切情感。
1.2 内在的韵律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最初都是通过唱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唱的形式自然而然就使诗歌本身有了韵律感。而押韵平仄等的运用同样也是诗歌内在韵律的一种手段及运用。梁上泉在他的诗作中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比如他的《行道树》:
从偏远的农村小屋,
走进人海茫茫的雾都。
街边候立着的扁担,
站成了一排排行道树,
小鸟不来栖息,它深知
树皮已脱,树心很苦[1]。
在这里,虽没有严格到每一句都押韵,但是从全诗来看,押的是“u”韵,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梁上泉的诗歌中虽没有严格的格律传统,但是这种内在的韵律是他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特征。
对于诗人来说,音乐性一直是诗歌创作的内在的追求。而梁上泉认为,外在的节奏加上内在的韵律本就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突出品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诗歌都有比较严格的音韵……我这人比较顽固,一直都坚持把旧体诗的音乐性融入到新诗里。”[2]
2 梁上泉诗歌创作中的古典性
古典诗词对中国历代文人的修养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熏陶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正是受这种古典诗词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意蕴。当然,对于梁上泉来说也不例外。
梁上泉是大巴山的儿子,他从大巴山的深处走来。巴蜀之地,同时也是古代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等的故乡。他们中有的是巴蜀的诗人,有的对巴蜀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作为巴蜀诗人,梁上泉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些诗人的影响,感受到古代诗人的人格魅力。比如《访李白故居》一诗。“诗仙”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生性潇洒狂放,关于李白的故事太多太多,而要全部写出来非常不容易,但梁上泉运用简单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李白的形象以一种白描性的语言挥洒出来。而所呈现出来的诗的风格亦如李白的“豪放”。这样的抒情性作品受到了李白自身通脱性格的影响。
另外,梁上泉深受古典诗词语言的影响。在梁上泉的诗歌中,许多都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厚重感,语言平淡朴实,但是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充满着浓厚古典诗意的作品。比如《九江夜泊》:
船泊九江,
江水茫茫,
灯光辉映着月光。
再不闻浔阳琵琶,
荻花间倾诉悲怆;
望不见庐山飞瀑,
云雾里泻诗千行[1]。
这首诗中典藏的古代诗歌与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有着丰富的古典意蕴。反复阅读这些诗句,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诗意中的芳香。
梁上泉诗歌作品中古典性的体现,不仅有古代诗人人格魅力的影响,还有古典诗词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的化用等等,从而使得他的诗作在明白晓畅的基础上又蕴含了丰富的诗意。
3 梁上泉诗歌创作中的微型小诗
现代汉语最大的魅力在于运用极少的文字传递出无尽的情感,其包容性和承载力以及语言的张力非常丰富。而微型小诗,在于篇幅的短小精悍。但是即便是短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作为诗,对美学的要求仍是很严格。虽然形式精微短小,但是其中蕴含的内容情感却是丰富多彩的。
在梁上泉的微型小诗中,他选取白描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从而将诗情的传递与画意的勾勒衔接得天衣无缝,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真情。短短几个字或者几行字,便能够传达无穷的韵味。比如最经典的《咸亨酒店》仅有一行:
茴香豆已香了几十年[1]。
这一句话,或许只是诗人一时的灵感触发所写,但是即便是一行,却也写出了无穷的意境。将咸亨酒店几十年的遭际贯穿起来,其中一个“香”字,便可任读者品出无穷的韵味。虽只一行,但由于做到了“意不微”,所以仍是一首有着无限韵味的好诗。又如《人生痕迹》之16一诗:
童年吃过的清明粑,
到老还没完全消化[1]。
同样是一贯的明白晓畅,但是细细品味,却又把美好的回忆、难舍的亲情与乡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梁上泉的《不老草》中,像这样的“微型小诗”有246首,这些“微型小诗”可以说是诗体的一种创新性实验,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意识的诗花”[3]。
梁上泉一生致力于他所钟爱的诗歌创作,可以说诗歌已经成了他的精神的对象物,成了他人生的必然选择。他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诗情的潮涌,同时他也把自己诗化了,力图用诗美创造来引领大众的心智生活,不断提升自我。他从大巴山走来,又用他的诗歌回归到大巴山去,他用对诗歌热爱的执著坚守着他自己的诗意的人生,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诗意不老的神话。
[1]梁上泉.梁上泉诗选·自序[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2]赵心宪.诗神常伴人生:浅析梁上泉新出版的诗集《不老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5).
[3]老谭.从《不老草》看梁上泉的诗美追求和诗体创新[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责任编辑 闫桂萍
Poetic Pursuit,Not Old Myth——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 the Poetry of Liang Shangquan
NIU Yingji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poet,Liang Shangquan,with his love of poetry,persistently adheres to writing the poetry of life.His poetry has several distinctive features:overlapping repetition,phonological harmony connected in the aspect of music rhythm;beauty of classical poetry in content,influenced by classical poetry and excellent folk songs;and a successful attempt to micro poetry in the search of verse’s style.
Liang Shangquan;musicality;classicism;miniature poem
I207.2
A
1674-5787(2016)06-0091-03
10.13887/j.cnki.jccee.2016(6).26
2016-10-19
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文学研究方法论”(项目编号:20151003)的研究成果。
牛盈鉴(1993—),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