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进亲文》的传承现状及思考*
——基于云南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
2016-03-28鲁国贵
鲁国贵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白族《进亲文》的传承现状及思考*
——基于云南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
鲁国贵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云南省南华县雨露乡《进亲文》是白族举行婚礼时请“先生”念的吉利辞,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雨露白族乡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全面展现《进亲文》的主要内容和传承场域,并分析其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白族;民间传统文化;进亲文;传承现状
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465亩,人均耕地面积1.29亩。全乡辖7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3325户,14046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1人,人口密度57.8人/平方公里,雨露白族乡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农业乡,境内居住着白、彝、汉、苗4个民族,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7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5%,语言使用情况为白语汉文,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六个民族乡中唯一的一个白族乡。本文将通过对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以白族口头传统为重点,以白族婚礼仪式中的《进亲文》为突破口,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口头传统传承现状进行“扫描”,展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实情,反思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雨露白族乡白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雨露白族乡白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以民俗、民间传统艺术和民间传统工艺为主,具体是:
1.传统节日(农历):现在还保留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八土主圣旦会、二月初八牛生日、三月十五太阳会、四月初八太子会、四月十五太阴会、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七月十五帝关会、十月初十天公地母会等,农历正月初八灯会是白族人民最欢乐、最为盛大颇有特色的盛会。
2.民族体育:雨露白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武艺”,又称“武打”,系白族“社火”活动之一,流行于雨露、罗文、力戈、果乐白族聚居地区,据传源于古代的狩猎、战争及原始宗教。雨露白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初八灯会,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白族花灯与狮舞,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春秋刀”、“链铗”和“棒锤”等民族体育节目表演,堪称“民族精武”。耍的“春秋刀”相传有千年的历史,刀的铁制部件长80公分,宽8公分,木柄长120公分。雨露白族的刀术,尤以单刀独舞和双刀对杀最具特色。
3.民族音乐、舞蹈、戏曲:音乐主要有《一欢乐》、《全十字》、《南清宫》、《七言海》、《菊花心》、《浪淘沙》、《犁金犁银犁进门》、《白族十二月歌》、《问你小妹给有心》等。舞蹈、戏曲主要是传统剧目《夫妻花鼓》、《瞎子闹店》、《大理白族调》、《唐二下京》、《毛把总》等36个节目。
4.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类多为手工独立性制作,大部分艺人从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充实日常文化生活,有泥塑、剪纸、织绣、布贴画等,但也有少数艺人是从职人员,将雨露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如远近闻名的根雕画。
5.民族服饰:雨露白族传统服饰,男女都穿大面襟衣服,大袖口,大裤腿,宽达1.3尺。男性头戴六瓣瓜皮帽或毡帽、平胎帽,成年后一般头上包着大白绕巾,身穿白衣小领褂。姑娘多数把头发分成三、四股编成一条大辫子,婚后将头发挽结起来悬在脑后,套上毛线织成的圆形花圈和网兜。然后把黑布、黑纱布叠成1寸宽,箍在一起,戴在头上叫“纱帕箍”,两侧戴1朵银花和绒线花,发上插银制装饰品;额上留少量“梳形”头发,以示美观,两耳戴银泡泡或银飘环。衣领系有银制梅花的佩扣,右胸前挂有银制三丝吊筒;两手戴铜制或银制手镯和戒指;衣服穿白衣黑领褂,喜用红、绿、蓝3种布贴在衣领和袖口以及衣脚边上,一层露出一小块,开成三层,名曰“三叠水衣”。年轻妇女用白布或黑布做成围裙围在腰间;老年妇女则用丝织棉织的长长的围腰围在腰间;未出嫁的姑娘每人在右胸前吊有自己亲手刺绣的花布吊巾,以示自己刺绣工艺的精美,结婚后此花布吊巾不再挂在胸前,而顶在头上,表示自己有丈夫。
6.婚丧习俗:婚姻除同宗同姓不通婚外,本民族内和其他民族之间都通婚。新娘出嫁要拜天地,然后坐在床上,床下摆斗,斗内设有香花灯烛和米,斗的四角摆四扇红糖,脚踩在糖上表示“踩金满斗”,有族中长辈一女用十二双筷子喂饭,喂毕即是新娘出嫁的时刻。传统婚礼结婚日比较隆重,有花轿、马匹、四块高脚牌、四面旗、两个灯笼、两面大锣,乐师2至4人,其他有轿夫、马夫和讨亲者共20至30人去迎亲。新娘大哭,由族中一男将新娘背下楼,再由讨家一男背至大门外拜四方(磕四方头),拜毕再背入轿内。迎亲队回到大门外必须落轿,由新郎的姐夫将新娘背入洞房,紧接饮交杯酒。到下午饭后,新娘上楼梳妆包头后拜天地、高堂父母,拜毕由三亲六友和四方喜说吉利的爱好者,举行闹洞房。
丧葬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前喂“盘缠”,入殓时用桃枝扫棺念咒,择日出葬。墓地分为祖坟(大坟)和二坟两种。有儿女者死后上祖坟(大坟),未生育者死后上二坟。坟墓与村距离在500米以外,不能与住房相向。传统和现代都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由直系亲属守灵。守灵两天,收殓后起七天不进他人之门。
7.古遗址:有光明寺、玉泉寺、土主大庙、龙顶寺。龙顶寺海拔2300米,这里的力戈龙潭是生态、植被保护较好的林区,即:“力戈龙潭风景美,游览圣地舒心田、千年古树拔地起,万代龙王喷清泉”。
8.民间文学:从调查情况看,全乡白族民间传统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口述文学、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俗语7项,现已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篇、诗词60首、俗语480条、民间风俗30篇、地方风物志19篇。其中《土主三兄弟》、《土主胎盘石》、《神奇罗么石》等神话传说尤为著名。
二、《进亲文》的主要内容和传承场域
1.《进亲文》[1]的主要内容
《进亲文》是白族举行婚礼时,请“先生”念的吉利辞,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婚礼无处不在,相传为姜太公所创,意为驱邪除魔,保佑新婚夫妇吉利平安。其内容如下: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站立门旁,美景良辰大吉祥,花红柳绿好风光,先将生礼回车马,迎接新人入华堂,东王宫,乾天红兰上取,西京母坤地天喜之君,长生大地,夫妇当生,当照本命无辰星君,招财童子。利世仙宫,东方行驾白虎之神,南方行驾白虎之神,西方行驾白虎之神,北方行驾白虎之神,中央行驾白虎之神,起亲供养,举日光临,用行之献礼。烧钱化纸,雄鸡刺血祭念。
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华县××乡××村××姓之子和××县××乡××村××姓之女××结为夫妇,百年偕老,天长地久,好年好月好日好时谨请新人接宝瓶,东方谷豆车马之神,五方喜神,回五方上有一堂在中央,谷豆撒东方,甲寅乙卯香,谷豆撒南方,丙丁己午香,谷豆撒西方,庚申辛酉香,年年多发旺,光明照华堂,谷豆撒北方,朱雀玄武远化方,谷豆撒中央,中央戊巳香,从撒谷豆家门大吉昌,好年好月好日好时谨请女子去添花,添得南庄田,北庄地,添得金童玉女一双。
谨请新人下车来,车是保平安,人在车上坐,千载永平安,一步一开花,二步进门来,三步堂前来,四步长家财,五步上翁寿,六步上金陛,七步七星拱北斗,八步八仙庄寿来,堂前灯烛正风光,福寿专席是龙须革,今朝辅在地,请进洞房配婚姻,合之为夫妇,谨遵亲人收宝瓶。
不许忙来不许忙,主人命我敬请新郎和新娘,先请男家左边坐,后请女家右边旁,两朵仙花齐上床,要取富贵酒三杯,不是凡人来取酒,两盅交杯结为婚。两盅交杯酒,奉在新人口,一杯饮了二杯来,两盅交杯换酒台,从此交杯后,夫妇永长久。
酒杖东,犹如仙女下天宫,酒杖南,西施美女盆房安,酒杖西,一对鸳鸯福寿齐,酒杖北,子孙站得泽,酒杖中已戊土,夫妇寿命如彭祖,撒杖云间回已周,任他祖女会牵牛,婚姻恐怕人间纪,无如闲人出外头。
2.《进亲文》的传承场域
《进亲文》内容演述与婚礼仪式高度融合,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婚礼无处不在。新中国成立前,南华县雨露乡白族传统婚礼中,女性大多于14至16岁结婚,由媒人说亲,父母包办,女方如超过以上年龄,就被称为“讨大姑娘”,也有近亲姑表、姨表在4至10岁就定“娃娃亲”的,女方称之为“小媳妇”或“秧媳妇”,在结婚仪式中,便有了念《进亲文》保平安的习俗。传统白族婚礼仪式比较隆重,有花轿、马匹、四块高脚牌、四面旗、两个灯笼、两面大锣,乐师2至4人,其他有轿夫、马夫和讨亲者共20至30人去迎亲。新娘大哭,由族中一男将新娘背下楼,再由讨家一男背至大门外拜四方(磕四方头),拜毕再背入轿内。迎亲队回到大门外必须落轿,由新郎的姐夫将新娘背入洞房,紧接饮交杯酒。到下午饭后,新娘上楼梳妆包头后拜天地、高堂父母,拜毕由三亲六友和四方喜说吉利的爱好者,举行闹洞房。
据朝戈金先生对口头传统的界定:“口头传统包含两层意思,广义的口头传统指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狭义的口头传统则特指传统社会的沟通模式和口头艺术。民俗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口头传统研究通常是指后者。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其他口头艺术。”[2]白族《进亲文》属于白族婚礼民俗中的口头表达艺术。
三、《进亲文》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传承人情况
据《雨露白族乡民族民间口述文学〈进亲文〉调查报告》[1],雨露乡《进亲文》传承人情况如下:
杨中卫,男,白族,1939年3月生,初中文化,南华县雨露乡后甸村委会溪武首村人。
张世福,男,白族,1928年6月生,小学文化,南华县雨露乡雨露村人,是当地白族聚居区婚礼主持人,民间称为“先生”。
杨正荣,男,白族,1943年5月生,南华县雨露乡雨露村人。
何永珍,男,白族,1941年9月生,南华县雨露乡罗文村委会下力戈村人。
杨殿华,男,白族,1938年2月生,南华县雨露乡罗文村委会白支力村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精通《进亲文》的民间艺人、“先生”越来越少,白族青少年愿意主动研习、精通《进亲文》者几乎没有,上文所列的传承人,部分已经离世,其余皆因年事已高,不再从事婚礼主持,演述《进亲文》。
2.传承现状因仪式形式的转变而导致传承濒危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白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娱乐形式正发生着不可逆转的改变,传统民俗也处于向新民俗的嬗变过程,而现在的白族婚礼仪式中,已然鲜有传统婚礼的仪式形式,白族群众更愿意到县城的宾馆举办婚礼,仪式与汉族趋同,使得《进亲文》的演述场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若这是一种传统民俗到新民俗的文化再造,那正如杨杰宏先生所言“文化再造始终存在着一个由不同意识形态、时间与空间观念、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精英与民众、官方与民间、国家与地方社会、不同群体组成的场域,这些组成场域的主体并非都是扮演着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双重角色,而是互观、互审、互构着对方,他们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也在改变、达成社会结构,既是解构的主体,也是建构的主体。”[3]在这一过程中,白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互观、互审下解构传统,虽存在“因为各个主体的角色、语境及话语权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身份理解与表述。”但在这一文化再造的过程中,主流主体的角色、语境及话语权的决定性因素,对白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述发生了变迁,雨露白族婚礼仪式的程式、内容走向了趋于汉化的嬗变,口头传统的发展演变与日常生活发生了脱节,《进亲文》不再是白族婚礼的必备仪式,传承人也越来越少,由此《进亲文》的传承因仪式形式的转变而导致面临濒危的境地。
根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条件,南华县雨露乡政府为了培养传承人,使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将《进亲文》列入乡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制定出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然而正如朝戈金先生指出的:“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环节。那么,口头传统能否纳入这样的保护工作框架中呢?这并不取决于口头传统本身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而取决于该项遗产的大众消费状况和前景。”但实际情况是《进亲文》无法开展生产性保护,保护与传承时而背离,确实难以发挥保护与弘扬的作用。
3.语言接触导致的传承嬗变
雨露白族乡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白、彝、汉、苗等多个民族,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7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5%,白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白语汉文,交际、交流皆能用汉语、彝语与汉族、彝族进行交流,族际间语言通识度较高。在家中村里和家人、同乡使用母语,出门和外人交往通过语码转换使用通语。通语和母语并用是长期以来雨露地区汉语、彝语、白语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语言“他变”现象,不同语言相处时的相互影响过程“总是由浅层到深层、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系统。”[4]在语言接触中,汉语借助于书面语的力量增强影响力,使汉语方言成为该区域无族别限制的普通语词。语言关联到民族文化中,便出现了白族婚礼仪式中使用汉语方言演述《进亲文》,文本使用汉语文字记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口传心授《进亲文》的法则,以文本形式加以记载和流传,是一种口头传统传承的嬗变。
4.传承方式由口传心授转向文本传承
《进亲文》能从明代以来便在雨露白族聚居区代代相传,其奥秘在于正如哈佛大学学者阿尔伯特·贝茨·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中所揭示了:“史诗等口头传统不依靠文字媒介,千百年来依然广泛流传的奥秘是史诗艺人的史诗传承根本不像文字时代人们想象的那样逐字逐句死记硬背,而是有其自身的一套传承法则。”该法则便是“在口头诗歌中,表演与创作是同一时刻的两个方面,口头歌手是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创作的。”[5](P13)然而《进亲文》的老一辈传承人在演述过程中,虽能根据即时的情境进行创作并坚持其类型、主题、语言、表演技巧等等的不变,但缺失全力听、记、讲的下一代传承人,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已无对象,只得转而以文本的形式加以传承。在民族文化活动中,以文本为载体的《进亲文》,一则仅是照本宣科的范文,二则更多的是束之高阁的馆藏,虽可以一定程度上以文本的形式发挥保存记忆、提示情节的参考作用。但由于传承人的断代,不论口语化的还是文本形式的《进亲文》,已然已游离于仪式性较强的婚礼上,这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滞后、人文历史文化式微的表象,虽不能一味归咎于汉族主流话语霸权的统摄,却也可归结于散失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族群深层文化的心理反应。
[1]雨露乡文化中心编.南华县雨露乡文化普查资料汇编[Z].2012.
[2]朝戈金.口头传统:人文学术新领地[N].光明日报,2006-05-29.
[3]杨杰宏.展演与再造:海南黎族口头传统传承现状及思考[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
[4]李如龙.论语言接触韵类型,方式和过程[J].青海民族研究,2013,(4).
[5](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 刘祖鑫)
Reflections on the Inheritance Status Quo ofBookofIntimityof the Bai People -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Based on Bailu Township, Nanhua County, Yunnan Province
LU Guogui
(SchoolofHumanitie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BookofIntimitycontains the words of luck for weddings of the Bai people living in Bailu Township, Nanhua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edding.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aforementioned township,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jor content ofBookofIntimityas well as it inheritance status quo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analysis of the author.
the Bai people;traditional folk culture;BookofIntimity;inheritance status quo
2016-09-05
鲁国贵(1982―),男,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学。
K285.2
A
1671-7406(2016)10-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