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根据”、“依据”、“按照”、“依照”探源*
2016-03-28顾洁
顾 洁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介词“根据”、“依据”、“按照”、“依照”探源*
顾 洁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根据”、“依据”、“按照”、“依照”四个介词语法意义相同,用法基本相同,但源头义及成词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一词宋代词义开始虚化,清代介词用法出现。“依据”用作介词始见于东晋,此时“依据”涉宾多为标准规则一类,之后扩展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概念和用法,介词性质逐渐加强。介词“按照”出现于清代,介词“依照”于北宋形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较为相似,其所介引的“标准”都既可以用来表明行为来源,也可以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自介词用法出现后,这四个介词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到民国时,介词用法成熟。
介词;历时分析;演变
一、引言
介词的演变和发展既是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依据”、“按照”、“依照”是现代汉语中四个常用的介词,它们的语法意义相同,用法基本相同,但源头义及成词时间并不完全相同。采用溯源式的研究方法考察目标介词的来源和演变,描写其虚化的整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在语义、用法上的古今差异。
汉语介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与“根据”、“依据”、“按照”、“依照”这四个介词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
在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试图按照某种标准将这四个介词以及其它词义、用法相关联的介词进行分类并探讨类的特征,如黎锦熙分出的“介所依”介词[1](P209)、太田辰夫分出的依据介词[2](P245)、傅雨贤等列出的方式依据介词[3](P15)以及陈昌来分出的依据介词[4](P186-187)等。
只有以马贝加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对一些介词进行溯源分析,描写了虚化过程。马贝加的《近代汉语介词》探讨了“以、因、循、缘、用、依、遵依、据、依据、依缘、按(案)、照、照依、从、随、论、凭”这些介词由本义发展为介词义的大致过程[5](P257-274)。其相关研究成果还包括《介词“按、依、乘、趁”探源》[6]、《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7]、《介词“照”的产生》[8]。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9](P15-91)以详实的语料为基础对介词“论、依、据、按、照、凭、从、随、因、以”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静态的描写,完整地展示了全貌。
可见,只有少数学者关注依据类介词的来源及演变问题,至今并没有研究者对介词“根据”、“依据”、“按照”、“依照”进行详细的历史溯源分析。
绝大部分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确定一个鉴别动词和介词的标准十分必要。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选取赵大明所提出的标准[10]并作出说明。从句法结构来看,连动式是介词虚化的前提,纯粹的介词只能出现在从属的位置上作状语或是补语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从意义来看,词义要由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化,动词所表示的具体词汇意义逐渐弱化、脱落;从频率看,介词用法出现频率应当呈不断上升趋势,一般或偶尔地起修饰作用的情况应该排除在外。到某个阶段介词使用呈现高频率时,此时介词用法往往趋向成熟。
二、“根据”、“依据”、“按照”、“依照”探源
(一)介词“根据”的产生和发展
介词“根据”由动词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动词“根据”的常用义项是“交结、联结、盘踞”,如:“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东汉《汉书·霍光传》)”在北宋时期的语料中发现了“根据”作为动词词义发生虚化的情况。
(1)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为人枉解。(北宋《朱子语类》卷125)
例句中“根据”的涵义是“凭据某种事物去说话、做事、得出结论”,词义已由具体意义向抽象化方向发展,但尚未取得介词的资格。此义与“交结、联结、盘踞”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交结、联结、盘踞”之后就有了自己可以仰仗的事物和力量,这两个意义之间是有缘可溯的。
至清,介词“根据”真正形成。
(2)撰《宋世系表序》,又撰《广陵曲江证》、《答钱少詹事问》、《江淹墓辨》、《江都县榜驳义》,并根据列史,辨证地理之误。(清《蕉轩随录》卷七)
如前所述,赵大明提出动词向介词虚化过程中鉴别动词和介词有三条标准。此例中,“并根据列史,辨证地理之误”满足“根据列史”作状语起修饰作用(标准一),“根据”本身处在词义弱化的过程中(标准二),此后介词“根据”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标准三),因此判断此例中“根据”词性为介词,这可以作为“根据”介词用法的开端。
介词“根据”出现后用法逐渐稳定,用例增加,使用频率上升,介词用法在民国时期成熟。例如:
(3)则根据学部原奏,拟设高等教育会议所之规定行之。(民国《清史稿·志八十二》)
(4)然后来所撰,平定某地某匪方略,皆根据当日奏折原文,酌量删削,不能自赞一辞。(民国《客座偶谈》卷一)
(5)假如以后有人来找我,请你根据他的形貌姓氏查询。(民国《古今情海·情中感》卷十三)
(二)介词“依据”的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依,倚也。”[11](P572)“据,杖持也。”[11](P602)“依”和“据”都是动作,即“倚仗”的意思。“依据”一词与“依”、“据”的意义和用法都密切相关。“依”、“据”的“倚仗”义与“依据”的主要义项“把某种事物作为依托或凭据”之间有联系,另外,它们都既可以用作动词又可以用作介词。
依照赵大明所确定的三条标准,“依据”用作介词的例子,在东晋时就可见。例:
(1)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东晋《华阳国志·陈寿传》)
自介词用法形成后,介词“依据”在低频使用中逐渐稳固下来。虽然用例不多,但是在北齐、唐、后晋、北宋、明、清代都发现了相应的例子,发展较为稳定。此时,“依据”后面的宾语多限制为“著作”、“律文”或者是“标准规则”此类具有严肃性、标准性、客观性的词语。
(2)臣以为:依据律文,不追戮于所生,则从坐于所养,明矣。(北齐《魏书·列传第四十一》)
(3)郑康成依据纬候以正朔三而改,自古皆相变。(唐《春秋左传正义》)
(4)中宗命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刘宪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后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5)今请依据古典,崇建七庙。(北宋《册府元龟》卷五八四)
(6)乃令众僧依据科仪,建立法事,立尊者为班首。(明《东渡记(上)》)
(7)乾隆初,纯皇坚意复三年丧,诸臣莫详其制,公时任礼部,依据经注,参定大礼,繁俭当理,后皆遵之。(清《啸亭杂录》卷十)
民国时期,介词“依据”用例增加,后面受事的范围也扩展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概念。
(8)这位副长官依据礼节,设宴款待邻郡太守,席间,命歌妓献艺助兴……(民国《古今情海》卷二九)
(9)边民哗传满速儿已死,九畴亦依据谣传,拜表奏捷。(民国《明史演义》第五八回)
(10)本回叙袁氏丧礼,将送殡各节,依据官报,择要撮录,见得袁氏虽死,气焰犹生,帝制派之从中主持……(民国《民国演义》第七五回)
在以上三例中,除了第10例中的受事“官报”仍带有标准性、严肃性、客观性,其余两例的受事“礼节”、“谣传”则更与日常生活贴近,特别是“谣传”,其明显不能划为“标准性”受事一类。
(三)介词“按照”的产生和发展
清代出现了介词“按照”,且其所出现的书目也十分集中,主要集中于《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和《西巡回銮始末》。
介词“按照”表示“人们说话、做事、得出结论遵照了某种标准”,“标准”由“按照”所引宾语体现。这种“标准”既包括了一些极为正式、客观的凭据,如“制度、法律、典籍”等,但又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带有主观性、非正式性。例:
正式性:
(1)他便碰头奏道:“臣是天朝的大臣,应该按照国家的制度办事。”(清《官场现形记(下)》第四六回)
非正式性:
(2)月英遵旨,把胡氏扶入内室,按照师父意思,苦苦地劝导了一番。(清《八仙得道传(下)》第六一回)
在一些例子中,这种“标准”解释了情况或是表明了行为的来源。但是在绝大多数例子中,它为行为提供了方式、方法。例:
用法一:解释情况,表明行为的来源:
(3)据他自己说:“现在我这爿书局既然改了由官经办,我应得按照总办体制,伙计们就是司事。”(清《官场现形记(下)》第三三回)
用法二: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
(4)“此丸是儿在华山时按照祖师经文制成,有起死回生之功,返老还童之力。”(清《八仙得道传》第22回)
在例(3)中,“按照”的宾语“总办体制”解释了为什么要将伙计们称作司事,因此说它解释了这种情况。例(4)中“制药丸”这个行为的直接来源在于人脑的意愿与指令。而“药丸”是按照祖师经文上所记载的方法去制作的,所以说,例(4)中的“祖师经文”并不只是表明行为的来源,它更多的是指导了行为,为其提供方式、方法。
与“根据”、“依据”相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按照”搭配的“标准”都是非正式的,意义也往往是“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而与“根据”、“依照”这两个介词所搭配的宾语,虽然也有非正式的例子(同样表示行为的方式),比如“请你根据他的形貌姓氏查询。”(民国《古今情海》卷十三),但是在大多数的例子中都是和“奏章、律文、典籍”此类正式的、带有严肃性和客观性的宾语搭配。
介词“按照”出现后,自清代到民国,介词“按照”的用例十分之多,因此,最晚到民国时期,介词“按照”成熟。
(四)介词“依照”的产生和发展
“依照”用作介词的例子,宋代就可见。
(1)一伏奉皇子令旨,帝姬、宗姬依照去目,逐名补送,目详封号,以免混淆。(宋《开封府状》)
此例中的“依照去目”已经可理解为介宾短语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词语(标准一),“依照”的词义为“说话、做事、得出结论所遵照的标准”,并不表示一个具体实在的意义(标准二),此后介词“依照”出现的频率也上升了(标准三)。在CCL语料库中,北宋时期“依照”用作介词的例子只此一例,因此此例可视为“依照”介词用法的开端。
介词“依照”出现后,其在低频中稳定发展,于明代共有2例语料:
(2)一问个仔细,将六人杀了,把号衣剥将下来,交与面貌相似的六人,依照巡哨的打扮,即叫军士把那六人尸首,丢在远处河中。(明《英烈传》第四八回)
(3)这规矩依照宋时赐钱缪王的铁券造成。(明《英烈传》第七四回)
与介词“按照”相似,介词“依照”后用以表示人们遵照“标准”的宾语,同样既可以用来解释行为、情况,表明行为的来源,也可以表示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
用法一:解释情况,表明行为的来源:
(4)孙杰依照东家嘱咐,突然上前,用力抱住。(清《八仙得道(上)》第十回)
(5)嘉祐帝看罢,将信将疑,想道:若说狄青征衣尽失,依照国法,原该有罪,如无此事,这沈氏妇人怎敢轻音此词?(清《狄青演义》第四一回)
用法二: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
(6)……所有出粜赈济一事,目下民心已靖,且交贵府代办数天,必须依照本官赈济之法,断不可更易存私……(清《狄青演义》第四六回)
(7)……又谕知陈州地方官员,将此旧窑改作王府,依照王宫款式,所费银两,国库支领开销,限期办竣,作为郭王府第。(清《狄青演义》第六十回)
民国时期是介词“依照”发展的成熟时期,其出现的频率较前代明显上升。在CCL语料库中民国时期的语料有100余例,之后介词“依照”即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介词之一。
三、结语
我们考察“根据”、“依据”、“按照”、“依照”这四个介词的来源和演变,描写其虚化的整个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介词在语义、用法上的古今差异。
宋代“根据”一词词义发生虚化,但是还未取得介词的资格,清代介词用法产生。从清代至民国,介词“根据”用法逐渐稳定,民国时期介词用法成熟,此后成为常用介词。
东晋时,介词“依据”成形。自介词用法形成后,介词“依据”在低频中逐渐发展,较为稳定。“依据”后面的宾语大多是“著作”、“律文”或者是“标准规则”此类带有标准性、客观性的词语。民国时期,“依据”介词用法成熟。其成熟的表现之一为宾语类型的扩展,由带有严肃性和标准性的宾语扩展为与日常事物生活相关的概念和用法,使用频率也逐渐上升。
介词“按照”产生于清代。其后所接的宾语类型较为宽泛。介词“按照”表示“人们说话、做事,得出结论须遵照某种标准”,“标准”由介词后的宾语体现。这种“标准”既包括了一些极为正式、客观的凭据,还可以带有主观性、非正式性。虽然在一些例子中用以解释行为情况,表示行为的来源,但是在绝大多数例子中,它为行为提供了方法、方式。
北宋时期介词“依照”出现,其后用以表示人们所遵照“标准”的宾语,同样既可以用来解释情况,表明行为的来源,也可以表示为行为提供方式、方法。明代至清代,介词“依照”在低频中稳定发展。民国时期介词“依照”发展成熟。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新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傅雨贤,周小兵,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马贝加.介词“按、依、乘、趁”探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7]马贝加.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8]马贝加.介词“照”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9]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赵大明.《马氏文通》介词理论的创立和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11](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徐彩玲)
A Diachronic Study on Chinese Prepositionsgenju,yiju,anzhaoandyizhao
GU Jie
(SchoolofHumaniti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 611756,SichuanProvince)
Prepositions usually grammaticalize from verbs. “genju, yiju, anzhao, yizhao” almost have the same grammatical meanings. “genju” started to grammaticaliz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usage of preposition appear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preposition “yiju” appeared in the East Jin Dynasty, the formation time is earlier. The preposition “anzhao” and “yizhao”firstly appear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anzhao” and “yizhao” are similar. Since the usages of the four prepositions appeared, the frequencies of the four prepositions have been rising, and the usages of prepositions formed formall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eposition; diachronic research; development
2016-05-26
顾 洁(1993―),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H146.1
A
1671-7406(2016)10-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