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生态课堂的传统旨趣

2016-03-28沈雪松王禹霏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课堂构建

沈雪松,王禹霏(.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天人合一”:生态课堂的传统旨趣

沈雪松1,王禹霏2
(1.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2.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课堂从哲学上分析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像所有系统一样它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课堂生态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生态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生态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课堂;构建

1 “天人合一”的内涵及特征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的行为与自然发展相适应,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成为一体.从表面来看,人与天互不相同,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却认为人与自然属性相同,人衍生自天,是自然的产物.”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天地万物人为贵”、“人天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其具体内容分析可以将其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强调天人一体,天人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等;二是,和合性,人与自然整体性的获得源自于二者内部和合的结果,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关键特征;三是,顺应性,是指天与人之间通过调适而相互顺应,所以也可称为互适性.

2 生态课堂的内涵与属性

课堂生态实质上指的是“课堂活动主体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有机系统.”或说是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也概括了课堂生态的基本内涵及定义.“天人合一”文化下的课堂生态与生态性课堂具内在统一的价值追求.生态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性是对其属性的概括,这就表明构成要素是有机的,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行为,这是机械系统所不具备的特征.当前,专家学者们对生态课堂的属性意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态课堂的和谐性.中国传统教育的题中之义就有和谐性,同时和谐性也是”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的重要内容.自然而然的,和谐也是当代课堂体现其生态性的首要属性,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应当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引领性和理论统摄性的课堂新理念.

第二,生态课堂整体的生命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直强调的内容,这一内涵包含着深圳客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之外,还有整体、开放、协调等观念.对这些观念的充分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这一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有机会系统,拥有着生命的属性,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有知识,多方面的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与结合,整个课堂就成了一个整体的生命.

3 课堂生态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推行,课堂生态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仍有顽疾未除,生态课堂的构建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对课堂生态现状进行分析,从整体性、平衡性、和谐性三方面来研究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

3.1 整体性遭到破坏

从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完整性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前生态课程中许多方面都表现除了整体性的破坏.一是,目标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课程三者没有充分统一,或者教师态度不认真、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不能完整呈现.二是,师生互动不充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结合是课堂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过程无沟通都造成教学或学生课堂参与不完整.三是,教学方法的不完整.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实现与否的重要因素,方法的单一或者错误都会影响学习的完整性.四是,教学环节的不完整.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有开头、过程、结尾缺一不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3.2 适应性偏颇

“天人合一”的课堂生态的适应性要求对人充分尊重,对自由的向往,还原课堂的真实性,不弄虚作假.适应性的偏颇表现形式主要如下:一是,管理方式与师生心理需求不相适.管理制度缺乏人性,抑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考核无处不在且花样百出.二是,课堂三要素互适性偏低.一个理想的有机系统是要互相适应、和谐存在的,课堂生态的教师、学生、课堂也要如此.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对而立,缺乏理解和信任,还存在学生不能适应教学风格或教学方法等.三是,形式主义与弄虚作假时有表现,为了追求效仿新的教学方法而不顾实际情况,造成教师与学生的不适应,照猫画虎,不能学到精髓,只是流于表面.

3.3 和谐性失衡

课堂的和谐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心互动,因此,和谐性失衡首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失和.举例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不恰当评论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学生对教师课堂反馈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教师课堂的发挥,这种不良的互动会造成师生关系背离,影响生态课堂的构建.其次是观念的偏执.课堂的和谐需要在各要素之间寻找一个制衡点,也就是适度性原则,走极端、对“度”的把我不恰当都会造成失衡.三是,行为的失度.在课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教师对教学行为把控的不准确,过多的讲授了字面上的知识,没有充分讲解其来源、背景等,只是内容的背诵和记忆.

4 大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理想的生态课堂是“天人合一”文化之下的,在现实的大学生中怎么构建生态课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对课堂生态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课堂生态的完善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1 课堂观念的优化

思想指导行为,课堂生态的优化首先要从观念上理解和接受,将这一观念转换为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尽快促进课堂生态的构建.

第一,观念的确立.在课堂生态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对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态度,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等等观念都有重要影响.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一些列的生态理念,理念的整体性、适应性等观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观察课堂生态的构成要素,建立一套科学的观念体系.

第二,观念的优化策略.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确定首先确立观念.但是,这些观念本身并不能真正活跃起来指导行为,而是要通过教师的理解和吸收,构成教师认识的一部分才会真正指导教学行为,优化课堂过程.观念优化的策划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策略.外部策略主要借助系统外部的资源来促进观念的认知化,包括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教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紧密连接的系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收到现实状况的约束,课堂生态的成功构建首先要有外部观念的支撑,一旦外部的观念的支撑变弱时,就要继续进行强化.二是,内部策略.课堂生态的构建仅靠外部观念的支撑还不够,还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有利作为.外因是促进作用,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内因.教育系统内部要有意识的引导教师进行思考,给予肯定并且吸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理念,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和谐的教学观念指导行为.

4.2 教学环境的优化

教学环境的改变需要从大处着眼,不放过细节,在小处着手.课堂环境中各种人、事、物所连接成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和谐课堂生态的构建.课堂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了学校的方方面面: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与此同时,它又收到来自社会系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保证教育生态的和谐.

第一,课堂环境的优化.改善教学及配套设施,提高学生课堂环境质量,购置新的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物质环境的优化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理念,物与人和谐存在,物尽其用,人物相宜,同时不能被“物”所操控.课堂社会环境的优化.课堂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概念,它主要是指:课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班风班貌、学生素质等内容.其中,人际关系的优化是基础,管理的优化是保障.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心理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综合而成的,指的是人的一种情感的世界,这种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创造.

第二,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生态系统本身,这一系统对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对学习人文环境的优化,这离不开学校办学理念对生态观念的坚持.

第三,校外环境的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舆论导向、教育政策等都会影响办学方向和侧重点,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对学校外部环境的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生态的构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对国家素质教育推进的有力助手.

4.3 师生关系重构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也是生态课程构建优化的主要着手点,师生关系如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师生平等对话时师生平等关系构建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教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通过对话,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都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其次,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要靠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盲目遵从自己的权威,能与学生民主、平等的沟通.第三,师生关系生态化的核心标志是生存共同体.“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课堂生态是一个有机的主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仅局限与课堂,其生态关系应该更为丰满,有思想上的交流.

4.4 课堂行为的优化

课堂行为的优化主要是指课堂行为符合课堂生态构建的要求.“天人合一”教学观中的“合”、“和”、“顺”思想是构建课堂行为优化策略的原理依据.课堂教学要顺其自然,不能过度干预,还是要维持生态运行的规律.课堂行为要坚决维护其自然属性,不走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不刻意,恰如其分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洪頵.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态课堂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0(03):87-90.

〔2〕彭修银,侯平川.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06):127-131.

〔3〕侯帅.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71-175.

〔4〕陈业新.近些年来关于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74-81.

〔5〕贾钢涛,潘祥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3 (01):22-26.

〔6〕孙杰远,刘远杰.“天人合一”与“生态文化”的当代契合——兼论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的应然之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36-14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266-02

收稿日期:2016-03-28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生态课堂构建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