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研究——以“head”和“头”为例
2016-03-28黄金金
黄金金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研究
——以“head”和“头”为例
黄金金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框架是界定词义的基础,词汇意义的理解要依据相关的认知框架和语义框架,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在框架内或框架间的认知转移,隐喻和转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操作方式。在英汉语中,人体词“head”和“头”均出现了普遍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实质上是一个词在同一框架内或两个以上的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框架语义,是其语义发生在人体框架内以及人体框架与其他框架之间的认知转移。认知具有相似性和相对性,“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模式受认知相似性和相对性的影响。
框架语义学;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框架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人的身体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表达身体各部位的人体词语在认知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人体词语表达的广泛使用中,由于认知经济性的需求和语言范畴化的发展,人体词的语义不断延伸,出现了普遍的一词多义现象。本文从认知语义学出发,以英汉语常用语料库为依托,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为视角,以“head”和“头”为着力点,对英汉语人体词“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进行语义分析和认知阐释。
二、框架语义学
Fillmore在20世纪70年代将“框架”一词引入语言学领域,提出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为语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框架是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用来表述语言和经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1]
(一)从语义框架到认知框架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语言的意义研究受到非客观主义语义学的关注,Fillmore提出意义清单理论(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并开始关注“原型”概念在人类范畴化和词汇语义描写中的作用,认为词语意义的定义和描写要依赖的框架是以原型为基础的各种标准化的场景。[2]“场景”在此既指视觉场景,也指基于具身体验的各种抽象场景。这实质上是框架的场景意义观,是针对词义理解的“场景—框架”语义研究范式,这个阶段的框架主要是指语义框架。[3]一个语义框架就是框架内概念的一系列图式推理结构,通过语言常规同词项相联系。[4]语义框架是为词义理解提供背景和动因的概念结构,为词项意义的语义选择提供了概念基础。基于“场景—框架”范式的语义框架为语言意义理解,尤其是词汇语义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框架与场景相结合,界定了语义和词义理解的语义框架;框架与原型、图式等概念结构相联系,为框架语义学的认知转向作了理论铺垫。Fillmore首次提出:“在阐明语言系统时,不仅要描写其语法和词汇,还要描写认知和互动‘框架’。”[5]而后,Fillmore又进一步将框架视为一种知识表征方式和图式化的经验结构。框架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被习得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知体验构成了图式化的框架结构,新的经验与已知的认知框架联系起来,实现框架赋值或产生新的框架。[6]他还提出了认知框架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习得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获得已熟悉经验的语言编码,另一部分包括习得新的概念(即框架)以及对其编码的语言形式。[7]进而言之,学习一门语言要不断习得大量的认知框架,并在这些认知框架内对概念结构和认知语义做出选择、融合和调整。
框架语义学的“框架”由格框架(Case Frame)发展而来,经历了由语义框架到认知框架的嬗变。框架语义学从语义框架到认知框架的认知转向,使其成为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意义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取向。
(二)框架语义学与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一般而言,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词的多义性可以借用认知模式推导,一词多义缘由词的基本义项通过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的作用而发展了其他义项,转喻和隐喻思维是词的多义化的主要认知途径。[8][9]框架语义学认为,一个框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体系,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其他相关概念。[4]在Fillmore等人看来,框架是源于人类生活体验的认知概念结构,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视为词的语义通过换喻或隐喻从一个语义框架到另一个新的域(Domain)发生认知转移的结果。[10]由此可见,框架语义学与一词多义的阐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框架语义学为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Fillmore[1]指出了词的多义性进行框架阐释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框架替换产生一词多义,一个多义词可以看成是一个词语适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框架。二是框架借用产生多义词,通过框架借用使词语获得适合当前情景的新的框架语义,主要认知途径是隐喻和转喻。三是框架界定或重新给定产生词义变化,确定新的框架或重新组织框架的激活环境会使同一框架下的词语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产生新的意义。在Fillmore[7]看来,一个词项是一个词位和一个意义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词项和它所在的限制框架是统一体。这是因为,词项、词项的组合特性及词项与其所在框架的其他词汇三者统一存在于系统性的关系之中。词汇的意义受其所在的框架限制,一词多义缘于一词处于多种框架模式之中,一个框架就是一种意义。[11]框架由框架元素组成,包含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一词多义的理解应该以理解该词所在的框架为前提。
综上所述,词汇意义的理解要以所在的框架为基础,一个框架包含一种意义,一词多义缘于一个词适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框架,一个词的多义性分析依赖于该词的语义框架内各元素之间关系的确定及其语义框架之间关联的认知分析。
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分析
(一)“head”和“头”的体验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来自我们身体所获得的感知经验。“近取诸身”,人类总是借助于自身的身体部位对客观世界进行体验认知,借助于身体及其感知的经验实现概念化和范畴化,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具有天然的优势。人类对身体的体验认知包括整体系统和部分系统两方面,不仅仅是身体本身,身体的部位也会被投射到语言系统之中。“万物是人”,人体作为整体被用来类比和认知万事万物,人体的各个部位也被用来比拟一些事物的形貌、位置或功能等相似的特征。[12]
“头”部是身体重要的部位之一,其基本义指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英语“head”的基本意义指人体部位,“head”及其表达方式一般用来指大脑、理智和智力等,通常被认为是人的理性思维和行为控制的中心。中医称“头”为“精明之府”,头部控制人的中枢神经和大脑思维,历来被认为是人身体的核心部位。“头部”位于人体上方,包含大脑,由于其位置的突显性和功能的重要性,“头”在人体器官中处于首要的地位。“头”部人体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head”和“头”的体验在经验概念化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头”部人体词语产生了丰富的一词多义表达方式。下面将从框架语义学视角对英汉语言中“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分析。
(二)框架语义学视角下“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分析
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一词多义现象可以看作是一个词汇充当多个框架中的不同的框架元素。词义随语境而变化,词典编纂有其编排原则,不可能收录所有的词义和义项,不同词典的收录词条也不尽相同。本文以“head”和“头”的名词义项为语料进行简单词义项的一词多义分析,以词典收录的词条为基础,以语料库为补充①,在历时的基础上进行共时分析。
1. 一词多义分析:head
历时变化是词汇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词多义是词汇发展的历时性特征的主要方面之一。“head”最早源于原始日耳曼语“haubudam”,古英语中发展为“heafod”,意为“身体的上部”、“斜坡的上端”、“主要的领导或统治者”、“首都”等②。
综合Collins Cobuild American English Dictionaries (CCAED 在线电子版,2015)和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CALD 在线电子版,2015)的查询结果,现代英语中“head”的名词义项主要有:
(1)the top part of the body in humans,etc.,or the front part in most other animals(人或动物的头部);
(2)the head as a symbol for the individual(代指人);
(3)the head as a unit of counting(表示计量单位);
(4)the mind and mental abilities(头脑,智力);
(5)someone in charge of or leading an organization,group(一个组织或群体的领导或负责人);
(6)the top part or beginning of something(事物的上端、顶端或前面的部分);
(7)the larger end of a nail,hammer,etc.(钉子或锤子的大的一头);
(8)the obverse of a coin(硬币的正面);
(9)the source or origin or beginning of a ri-ver or stream(河流的源头);
(10)the projecting part of something(某物突出的部分,如针头、收录音机磁头等);
(11)the top part of a plant where a flower or leaves or a large bud grow(植物茎梗顶部长花、叶子或花骨朵的部分);
(12)the main part of the phrase(句子的主要部分、核心)。
从辞源学角度可以看出,“head”的基本义是指义项(1)“人或动物的头部”,其他词义由基本义延伸而来。也就是说,“head”的词典释义是原型义(1)“头”的典型性范畴特征衍生而来的。人们总是用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来认识陌生的、未知的事物,“head”的其他义项正是由其(1)原型义在人体框架内或与其他框架之间进一步范畴化和概念化而来的。
纵观以上词典释义,不难发现,义项(2)~(5)框架语义的延伸与转移主要由义项(1)通过认知转喻发展而来,即在同一认知框架内通过“接近”和“突显”关系进行映射。义项(2)用“头”来代指人,头与其主体人不可分割,一个“头”就代表一个人,是在人体框架内部分替代整体的认知转喻;义项(5)也属于认知转喻思维模式,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包含在“头”中,控制着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的“head”控制着某一群体。义项(2)和(5)用人体部位指代人,属于认知转喻作用下的人体框架内的一词多义。义项(3)把“头”用作计量单位,由于邻近和突显的关系,用来表示长度、高度或者数量,在人体框架中作量词,也属于部分替代整体。义项(4)用“头”来表示“mind”和“mental ability”,因为智力是包含在头脑的思维功能中的,是头的一部分,用头指代“头脑、智力”是基于邻近性的整体替代部分的认知转喻。与义项(2)和(5)相比,义项(3)和(4)的词义已不再仅局限于人体框架,而是存在着向非人体框架过渡的趋向。义项(3)可以理解为通过隐转喻进入表量框架指代其他事物,义项(4)也可以解释为通过转喻后再隐喻进入思维框架来表示思维能力和智力。
义项(6)处于框架内与框架间的模糊范畴。从语义框架看,是人体框架映射到其他框架,但从认知框架看,义项(6)首先体现了“head” 部位在人体内的重要性,这体现了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在“head”所属的人体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间的互动。
义项(7)~(12)的一词多义主要是框架之间通过隐喻认知模式的映射发展而来的,是人体框架与非人体框架之间在认知相似性基础之上的语义互动。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其立足点是相似性,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如(7)“钉子头”和“锤头”,(8)硬币的“正面”,(9)“河流源头”,(10)“突出的部分”,以及义项(11)和(12),这七个义项都与基本义项有物理或心理上的相似性,都是由原型义跨框架的隐喻映射,“头”所在的人体框架被用来认知和习得其他框架,利用身体部位去认知外部事物体现了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取向。[13]
2. 一词多义分析:头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在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中也会获得相似的感知经验,存在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相似性。然而,普遍性总是伴随着特殊性。经验是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同一客观对象的认知主体不同必然影响认知结果。
汉语中的“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同称词为“首”,本义为“脑袋,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面的部分”。[14]综合分析《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参照李瑛和文旭[13]的词条分类,“头”的常用义项主要有:
(13)脑袋,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面的部分;
(14)头发或留头发的样式:剃头、平头;
(15)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开头儿;
(16)物体的顶端或者残余部分:山头、粉笔头;
(17)以前,前面的:头两年;
(18)次序在最前,第一:头等、头号;
(19)首领:特务头子;
(20)方面:他们几个是一头的;
(21)量词,用于牲畜或者像头的东西,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一头牛,两头蒜,三天两头;
(22)作名词、方位词的词尾:木头、上头;
(23)接在形容词、动词词根后:甜头儿、有听头儿。
可以看出,“头”的原型义(13)也指“人或动物的脑袋,头部”,我们用同样的框架分析方法阐释“头”的一词多义。由认知框架语义分析可知,与“head”的一词多义框架操作相同,义项(14)(19)(20)的框架语义由(13)通过同一框架内的认知转喻获得,义项(14)用整体“头”来代指部分“头发、发型”,义项(19)突显了“头”的重要性,用“头”加附着成分转喻指“首领”,义项(20)通过认知转喻的“邻近性”将人体部位“头”集中而构成词义“一头、一伙”。
义项(16)处于框架内与框架间的模糊范畴,既突显了“头”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又体现了人体框架到其他框架的隐喻映射,这也是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在“头”所属的人体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间的认知互动。义项(21)是用物体的类似“头”特征来计量物体本身,是隐转喻在人体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间起作用,人体词“头”被用于其他框架的表量结构中。义项(15)(17)(18)的一词多义机制主要是认知隐喻,人体框架的具身性是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基础,人体框架中的核心词“头”被逐渐用来表达一些人体框架外的抽象概念,具体的“头”的概念被用来理解“端点、起始、排名”等抽象概念。
义项(22)(23)中的“头”位于名词、方位词、形容词、动词等词后,“头”的具体概念和义项经历隐喻、转喻等语法化操作之后进一步虚化,其语义发生了从人体框架向非人体框架的认知转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具有相似性,人类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认知具有相对性,人类的身体构造是相同的,但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相对性,不同的认知群体对身体部位的体验和概念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性。在英汉语言中,“head”和“头”的基本义都是指人的身体部位“头部”,“head”和“头”具有很多相似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相似的认知框架和语义框架,其一词多义演变规律也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同时,不同语言对相同身体部位的语义构建具有差异性,受各自语言文化和认知框架影响,“head”和“头”的语义衍生和一词多义也具有各自的异质性,体现出了不同的框架语义特点。
四、结语
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的意义在框架内或框架间发生认知转移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主要的认知操作方式。框架是界定一词多义的语义和认知基础,一词多义的理解依赖于相关的语义框架和认知框架,词汇义项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延伸实质上是词义在框架内或框架之间的认知转移,其结果是一个词在同一框架内或两个以上的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框架语义。总的来说,“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主要是围绕人体框架发生的框架替换、框架借用和框架界定(或重新给定),是以“head”和“头”的基本义项为源语义框架进行的语义衍生。“Head”和“头”的一词多义是其基本义项在框架内或框架间发生认知转移的结果,一词多义模式主要是隐喻、转喻及隐转喻互动的认知操作,并受认知相似性和认知相对性的影响。
注释:
①参考的词典主要有《牛津高阶英语词典》(2007)、《新英汉词典》(2009)、《朗文当代英语词典》(2004)、《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2006)、《汉英大词典》(2010)、《现代汉语词典》(2012)、《新华字典》(2011),参考的语料库主要有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
②参见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www.etymonline.com/。
[1]Linguistics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intheMorningCalm[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111-137.[2]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M]// C.Cogen, et al(eds.).ProceedingsoftheBerkeleyLinguistic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123-131.
[3]Fillmore, C. Scenes and Frames Semantics[M]// A. Zampolli(ed.).LinguisticStructuresProcessing.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77:55-81.
[4]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
[5]Fillmore, C.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J].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Conference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guageandSpeech, 1976.
[6]Fillmore,C.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diSemantica, 1985, 6(2):222-254.
[7]Fillmore,C.J. & Baker,C.A. Frames Approach to Semantic Analysis[M]//TheOxfordHandbookofLinguistic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10]Fillmore,C.& B.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M]// A.Lehrer & E.Kittay (eds.).Frames,Fields,andContrast:NewEssaysinSemanticsandLexicalOrganization.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75-102.
[11]王勇.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2-96.
[12]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隐喻性及其制动机制研究[J].外语学刊,2013(6):39-42.
[13]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3):1-5.
[14]冯凌宇.汉语人体词语的演变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588-592.
[责任编辑亦筱]
2015-12-30
安徽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认知框架视角下英汉语人体词一词多义的对比研究”(SRC2014411);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具身认知语言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X2014106)
黄金金(1989— ),男,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词汇语义学。
H313
A
1008-6390(2016)05-0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