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华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服饰共性表达
2016-03-28许平山
李 宁,许平山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51)
基于华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服饰共性表达
李宁1,许平山2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中国民族服饰是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宝库。它不仅造型唯美,更是风格各异,色彩纷呈。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服饰形制和着装习惯。但是,它们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活,受到共有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共性的人文特征。通过剖析其共有的共性,有利于梳理民族的共同着装心理,在当今背景下利用共有的中华服饰元素,对当代中国服饰设计走向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族;服饰;设计;共性
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曾说过:“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传统是现代的源泉。”要想在现代时尚设计中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神韵,用现代时尚的语言去诠释它,那么首先要对其深入研究,从根本上去把握、思考民族古老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服饰虽然缤彩纷呈,丰富多彩,但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它们之间还是有着许多共性之处。只有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才能更好地为现代设计所应用。
1 民族服饰共性的产生源自于生存环境本身
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受到自然本能的制约,这种自然本能也就是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黑格尔曾指出:“每种艺术作品都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环境以及其他的观念和目的,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1]。”因而,研究各民族服饰,应联系相应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耕作方式等)来考察。不同的地理位置、天象气候、物产资源等,使得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关系和生产方式,他们对衣着的款式、制作、材料及图案色彩的选取,也就造就了各民族服饰鲜明的个性特征。
可以说,各民族在服装款式和材料选择上体现出的差异无一不受其自身自然环境和耕作方式不同的影响。如居住在沿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由于自古以来靠渔猎为生,因此其服饰的材料往往以野生的鱼皮和牲畜皮毛为主,就地取材。而像在我国南方由于海拔较低,季节变化不大,气候温暖,这类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穿着布衣短褂,裤或者短裙(裙装款式丰富,有百褶裙、筒裙等等),来适应他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
民族服饰中色彩和图案也同样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长久以来,黄色都是华夏民族崇尚的色彩,无论是皇帝登基时的“黄袍加身”,还是平民去世时穿的的黄色寿鞋。这种把黄色推之为七色之至尊的着装现象,应该使人们对哺育了汉民族的黄土地和黄河水的一种敬仰之情息息相关,从而通过服饰的色彩表现出来。自称“雪域高原主人”的藏族尚白色,献给尊贵的客人以示友好和尊重的“哈达”洁白无暇,这一色彩选择应该是与常年生活在雪岭之域有关[2]。传说水族人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人们出去劳动,常被毒蛇咬伤。有位聪明的姑娘就在自己的衣服上绣上了花边,果然把毒蛇吓跑了。于是水族妇女衣裤鞋子上现在仍绣有许多道红绿色的花边。有位聪明的姑娘就在自己的衣服上绣上了花边,果然把毒蛇吓跑了。相传彝族祖先的定居之所,青山绿水、土地肥沃,却是蜈蚣出没之地,人们经常受到蜈蚣的袭击,人们大量养鸡,消灭了蜈蚣。于是彝族人把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这类具有神奇色彩的服饰传说,无不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民族服饰选择的某些影响。
2 民族服饰差异化共性类别
在社会结构中或群体结构中,每个人都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也正是这些众多的社会角色组成了特定的群体结构或社会结构。服饰作为一种直观的或象征的规范样式,起到规范各种社会角色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人的性别、身份、年龄、族群阶级职能等各种角色的认同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服饰穿着体现出来。
2.1“阴盛阳衰”的性别差异
我国各民族服饰中,女子服饰一直是传统民族服饰的精华体现,而相比较男子服饰则逊色不少,这就是民族服饰中“阴盛阳衰”的性别差异。众所周知,为了便于社会管理,区分性别是服饰的一个重要作用。男女服饰差异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包括男女性别、男女阴阳之别、生理之别、分工之别。因此男子服饰趋向于简便、精干,服饰更多注重的是其功能性,廓形大多以宽肩、直线为主变化小;色彩单一,装饰和配饰不多;女子服饰丰富多彩,款式变化多样,装饰讲究繁复细密,色彩明快强烈,其服饰趋向于“内务”风格,充分显示女性的聪颖与灵巧,服饰注重装饰的审美效果。这种“阴盛阳衰”的服饰选择现象其实就是民族本身的礼仪文化所约定的。
2.2指示性的身份年龄差异
社会角色通常是一个人根据特定情况或在不同年龄段需要而变换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终生而一的。各民族这种不同的着装服饰其实就是自己年龄和身份地位的体现,比如像婴儿装、童装、青少年装、老年装以及婚前婚后装等,这一着装行为基本受两种因素规范,一是民族成员的年龄,二是所在群体的规则。如纳西族女子在不同的年龄就有不同的着装规定,在未满13岁前只能穿麻布长衫,满13岁时才能脱去长衫,换上右衽短衣,下穿百褶长裙,束花色腰带,举行所谓的“穿裙子”成年礼。
2.3等级分明的冠服制度差异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贫富差距后就有通过利用服饰来划分等级的现象。既得利益者在服饰上进行种种规定,比如通过对色彩、纹样、材质、款式的限定与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从而保证自己长久占有财富与权力。用冠服制度作为礼教文化的形式之一,在许多民族和过去时代都很常见。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冠服制度,就有着非常完善的规定。直至夏商周时期,服饰具有了“昭名份、辨等威”的特定的文化特质。
2.4范式化的族群差异
服装本身成为区别族群的标志,通过服饰的差异来区别不同群体和部落的情况,如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苗族按服装色彩不同而分为了白苗、黑苗、青苗、红苗、花苗等;根据着装款式来分为“短裙苗”、“长裙苗”等。这种视觉上传达的范式化,清晰而明确地区分着族群。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身着同一种类的服饰被强化,民族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乃至婚姻习俗、生活习惯等制度通过色彩上、款式上的范式化而维持。
3 宗教信仰是民族服饰共性的一大表征
民族服饰中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就是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时的服饰,在进行宗教、祭祀和各种巫术活动时,巫师或领头人穿着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通过这些服饰的色彩、图案纹样、款式来显示本民族的神灵崇拜特征表达。
3.1宗教服饰会展
法国心理学家杜克海姆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是有区别的。群体性可以使某个人产生在他自身独处时所不能产生的团结和热烈的气氛,并做出在正常情况下做不出的事。因此许多信奉宗教的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盛典主要以祭祀和巫术活动为主,在这些活动中,各种奇异古怪的服饰齐聚一堂,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一次集中会展[3]。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巫师“阿瓜”不仅主持宗教活动,还兼“巫医”的职务,在珞巴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跳神时,“阿瓜”穿戴成珞巴族狩猎英雄的形象,头上戴一顶虎头皮帽子,帽上挂一支插着虎须等物的鹰翅膀,肩部挂着黄鹰尾用红、蓝、黄线束起,背部披一张宽20公分的虎皮。巫师为了赢得众人的敬仰和信服,营造人们心中英雄的形象,用这样的装束来突出自己能够驱邪赶鬼的非凡能力。
3.2宗教习惯演变为服饰习惯
美国美学史家李斯托威尔曾指出:“尽管宗教与艺术不同,但却不能不承认宗教对艺术发展起到了深刻、无所不在的影响[4]。”宗教信仰是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一大特色,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一不受到本民族宗教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心理状态,即使是他们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例如瑶族人为保风调雨顺,经常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像天旱等灾难时期或丰收喜庆的日子,他们把龙看作为祭祀之神,所以,他们期望通过这种祭祀活动来获得龙的恩赐。主持祭祀的师公服饰上,正面通常用黄、绿色丝线绣着两条长龙和鱼,背面分别绣着两条龙和犬以及数百个人物图像,衣摆处绣着山、水等图形。
有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是晚期原始宗教之一的萨满教,像满、蒙古、哈萨克、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今,透过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多多少少能窥见萨满教的遗迹。如北方诸族萨满崇拜火神,因此他们的衣服多为紫红色,对于他们来说,火神能够镇压一切邪恶,而且是财富和幸福的赐予者。达斡尔男女穿的大襟长袍上,衣领、袖口下摆部分都镶有着很宽的滚边,女装的衣边和袖管用绣着美丽花边的深色条布组成,似乎吸收了萨满神衣的某些纹饰[5]。
4 传统节日服饰是最典型的民族共性表达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最熟悉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跳马节,苗族的芦笙节等。人们在节日中穿着盛装,载歌载舞来表达节日的美好心情。每逢佳节,或盛大歌舞,或男女对歌,或饮酒作乐,或赛芦笙,或祭拜祖先,参加节庆活动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身着自己最华贵、最漂亮的民族服饰,串亲走户,迎接节日。这类节日庆典中的服饰与家常服饰相比,其民族特色比平日的服饰更浓烈、更集中、更典型化,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在材料的选择上更讲究,色彩上更明艳,饰物也更精美。
长久以来,节日服饰都与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祝福求祥、避邪、祭祖祭神等等,因此节日盛装是民族民俗另一个侧面的反映。祭祖祭神、避邪、祝福求祥等愿望,常用民族节日活动的形式来传达,在这些相关节日中出现的服饰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这一天要进行杀牛祭天的活动,此时人人都要披上彩色花纹的独龙毯,无论男女,伴随着集体舞“牛锅庄”舞,以表达祭神祭祖、求福、避邪的集体意识。居住在我国四川西部泸沽湖的摩梭人,在祭“干木”女神的仪式上男女都要用特殊的服饰来装扮,男装由宽边呢帽,金边白色上衣以及蓝色裤子,红色腰带,筒靴组成;女装由白衬衣,白色褶裙以及羊皮披背,蓝色丝绒头饰和牦牛尾做成的假发组成,以祈求女神保佑人口兴旺、农业丰收等。
在不同民族的节日服饰上,服饰图案是不同民族祈求吉祥富贵的直接反映形式。像以动植物、人物、几何、文字为题材的求子图、花蝶盘长、花开富贵、龙鸟成祥、荷花绿叶、山茶牡丹、连年有鱼、二龙戏珠、猴子滚球、鸳鸯戏水、如意纹、云纹、太极如意图等,人们通过这些服饰图案来祈愿吉祥美好。为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苗族妇女袖腰上的图案为“求子”图;为表达如意、祥瑞、高升的愿望,侗族的童背心在领围处绣着如意云纹图案。
5 结语
民族服饰得以长期保存并延续至今正是由于根植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这一沃土中,我们透过民族文化可以看到民族服饰存在的广阔空间。当我们在现代时尚设计中运用民族服饰元素时,是不能忽视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民族服饰文化共性,感受民族文化内涵影响下的不同服饰美,是服装设计者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0-42.
[2]马蓉.民族服饰语言的时尚运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9-80.
[3]杰弗里.斯夸尔.思想创造风格[J].周立,译.美术学报,1999(2):33-34.
[4]文化女子大学.文化服装讲座[M].李德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02-105.
[5]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64-67.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李宁(1978-),女,山东淄博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及服装设计;许平山(1970-),男,安徽庐江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服装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581)。
收稿日期:2015-04-21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29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