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

2016-03-28丁士虎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训诂方言

丁士虎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

丁士虎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方言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资产,它们较多地保存了汉语的古词与古音。研究方言,有助于古籍整理和训释。同理,运用训诂技巧,可以推动方言研究。本文以训释安庆方言为例,揭示训诂与方言研究的互助关系。

[关键词]训诂;方言;安庆方言

1 方言提供了训诂素材,训诂以解释方言为主要任务

方言是民族通用语言的地域变体,汉语历史上最早的共同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这种雅言又是以黄河下游中原地区和先秦晋国方言为基础形成的。汉语方言是先秦雅言和后世通用语的变体,其历史悠久,形成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迁移,山川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训诂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解释古代词或方言词的意义。方言为训诂提供了原材料,是训释是否恰当的佐证。训诂与方言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训诂最主要任务就是用通用语释方言。其故有三:一是方言词语使用范围有地域限制,它们不像通用词语那样广为人知;二是一部分方言词乃是名物词,其形貌需要描述,以便地域之外的人知悉;三是不少古语仍然存活于某地方言口语中,它们不是新词,但其义已不为方言区之外的人所知晓。

古代训诂资料中,很多是对方言词语的阐释。如《春秋公羊传正义》:“五年,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

何休注:“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再如《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咍。”

王逸注:“咍,笑也,楚人谓相啁笑曰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裴骃《史记集解》:“晋灼曰,《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冒絮。”据此可知,“冒絮”就是后世所称的束在额头上的抹额。

除了类似上述这些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外,古代还有专门辞书,集中了一些方言词并予以解释。如《说文解字》:“逞,通也…楚谓疾行为逞。《春秋》传曰:‘何所不逞’”“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汉扬雄首创编纂专收方言俗语的辞典-《方言》,此后,古今学者或续编方言辞书,或考释古籍中的方言难解词,或研究某个名家作品(比如杜甫诗歌中、《红楼梦》中)的方言俗语,研讨方言,几成显学。

2 以安庆方言为例,说明训诂与方言研究的互补作用

训诂历史漫长,古代学者为训释典籍中词语的意义,摸索出因形求义、因声求义、观境为训等训诂手法,归纳出一些规则,如无征不信,孤证不信,不添字为训、不望文生义,等。在探寻词的音义关系时,首先确定该词音义关系是任意组合型还是有机结合型,如果是有机结合型,则可用因声求义法。在训诂实践中,注意沿流溯源,把握词义演变的历史。注意探索同源词,留意因语流音变造成音变词现象。能综合运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以提高训释准确率。这些方法和规范,对方言词的考释,作用极大。当前,我国的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和区域方言综合研究。近年来,方言研究又了新领域,如汉语方言地理学等。训诂可以在词汇研究、区域方言综合研究、方言地理学、方言词汇差异性比较这四个领域发挥独到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拟以安庆方言词为例,揭示训诂与方言研究的关系。

2.1训诂能揭示方言中多元文化互动之迹

方言词的源头是多源的,其中有些词语来自于异族语言,借助训诂,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在语言中留下的印痕。兹举安庆方言词为例(下同):

[哈达](hǎ da按方音拼写,下均同)形容一个人糊涂,乖张,不精明,傻里傻气,软弱无能。该词的变形词是“哈哩哈达”。此条俗语与元、明时词、曲中频繁出现的“哈答”、“哈达”为异形词。在《古典戏曲外来语词典》中,它被释为“贪鄙悭吝小气”、“固执、坚强”,词典分别列举元杂剧《蒋神灵应》楔子中庙官自白(“大人去了也,小道无甚事,捣蒜吃羊头去也。我做道官爱清幽,一生哈答度春秋,捣下清蒜酾下酒,柳蒸狗肉烂羊头。”)和《词林摘艳》中小令(“…千古虚名,一场闲话,到大来快活杀。人道我哈达,我道我喇嘛,做一个神仙罢。”)做例证。该词典编者方先生推测“哈达”是出自蒙古语辞qata'u,它可以表示硬的、倔的、凶的、抠的、不近人情的等不同义。他还认定,与此词音近义通的同源词亦见于阿尔泰语系和突厥语诸语族中。我认为,方先生在此处,选例句做释义旁证时,例句中“哈达”的语境义与方先生对词义的解释(“贪吝”)并不相融。事实是,汉语通过借音方式引入的蒙语词qata'u(音“哈达”)之后,词义已变,从原有的“固执、凶酷的、抠门”义演变成“糊涂、软弱无能”义。该词活用时,亦可表示“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本段所引小令中,“哈达”与“喇嘛(智慧)”对文反义,词义不辨自明。

[琉球货](liū qiú huò)劣质品、残次品。可以指称人或物。指人是指称气质不好、不讲理的人,指物是指别人挑剩的次品。清代道、同年间,桐城人许奉恩《兰苕馆外史》中有一条掌故,为此语起源的材料。兹摘抄“琉球”篇文如下:“琉球国,在闽省正东…最小弱,又最贫…,其所携财货,唯螺与蚌壳…忆吾乡俗语,谓厌憎之物,辄曰‘流诌货’,陋劣不自今日始,古语已云然矣。”安庆方言中俗语“流诌货”应是“琉球货”的音变词。琉球国在明、清时为中国属国,它维持着与中国密切的贸易和朝贡关系。该岛国于清末被日本吞并。

[化生鬼](huà shēng guǐ)詈人语,用于骂别人或自家的小孩。“化生”一词始见于《老子》中,表“发育生长”义,为中性词。后来被借用于佛典翻译中,并赋予新涵义。据赵朴初居士题签、宽忍法师主编的《佛学辞典》释文:“化生,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而忽有,借业力而出现者。”

佛学认为,三界六道有情不出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四类,化生是其中属最好的一类,化生之众也最多。方言借用“化生”并在其后缀以“鬼”字,作为口头禅,该词是用于斥孩子顽劣,缺教养。

2.2训诂能考证方言词的命词之由和历史源流

一些方言词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和语音知识,考证某些方言词的命词之由和历史源流。如:

[蒲篮](pǔ lán)安庆方言中指圆形竹器。用于晾晒谷物、淀粉等。外表像盘子一样,中间低,四周有浅浅的边栏。实际上,此词是“盘”词的音变词。

[薸](piāo)方言中指绿色的浮萍,往往生长在死水洼、塘中。《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薸。”

[许大](xǔ dà)很大、如此之大。用来形容年龄大或雨水大、物件大。“许”在唐、宋时常放在动词“似”、“若”、“如”之后,构成“如(若、似)…许”句子,如“其孔远见如笠子许大”(《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法如微尘许”(《祖堂集》)。安庆方言中,“许大(多、高)”一词,是由唐、宋时期“如…许大(多、高)”句式紧缩成“如许大(多、高)”,再脱落“如”字,变成“许大(多、高)”。“如”字脱落后,带“许”字头的词组中,“许”兼具指示代词和程度副词的性质。而在表示程度时,“许”富有弹性意义,它表示言者的主观看法,不一定合乎实际。如:家长也可以跟五岁的孩子说,“你许大的人了,上学就不要爸妈接送了吧。”

[来不彻](lái bù chē)来不及。南唐静、筠禅师《祖堂集》中有“无常到时救不彻”之语。“救不彻”即“救不及”之义,它与“来不彻”的起源应属同时。

[麓谷子](lù gūzi)安庆方言中,称玉米为“麓谷子”,它在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均未见收录。

玉米原产地是中美洲,后渐传至世界各地。据考证,明末时玉米从东、西两线引入中国,被国人视为稀罕作物,各地对它称谓各异,计百余种。安庆方言中,称玉米为lùgūzi,是写作“麓谷子”还是“六(方音lù)谷子”,不好判断,要之,似均有理据。“麓”本义为生长在山脚的大片林木,《水经注·漳水》注:“麓者,林之大者也。”可见该字含有“大”义,“麓谷子”即“大谷子”的意思,这是形容玉米籽粒大。而“六(该数字在安庆方言音为lū)谷子”则是将之补充进中国的五谷中,变成六谷。有意思的是,该方言词还被日语借用了。台湾学者?岩哲在《国台语中的日语词语:顺谈台语生活点滴》中说:“日本除?将?自中国的文物冠予‘汉’字外,亦有冠予‘唐’字或‘吴’字。冠‘唐’冠‘吴’,视文物输入的时代或原地而定…,玉米叫‘唐黍’(とうきび音读:to-o-ki-bi)或‘玉蜀黍’(とうもろこし音读:to-omo-ro-ko-si)。”,笔者按:此处とうもろこし前半部分とう应是指代产地—唐,后半部分ろこし应指作物本名,后半部分发音“ro-ko-si”与“麓谷子”对音很近,据此可推测:玉米是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对玉米的命名,借用了安庆方言词的读音。方言词的影响,竟波及异域,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交往的传奇性。

2.3训诂能帮助方言词获取正确的词形

古书中某个方言词,在不同典籍中,被不同学者记录时,常常写法不同,到底哪种词形比较权威(渊源有自、表义直观),是正体,那就需要借助训诂知识来判断。还有,古籍中一些方言词在传抄时写讹了,也可通过训诂来识别。如:

[落尾](luò wěi)该词在唐代被写成“蓝尾”、“婪尾”。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句:“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唐代薛渔思《河东记》载:申屠澄赴任途中,大雪阻途,只好借宿路旁茅舍人家,这家人老父、妪及女孩环火而坐,非常热情地招待他。妪自外挈酒壶至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以御凝冽”澄揖让曰:“始自主人。”翁即巡行,澄当婪尾。洪迈在《容斋随笔·蓝尾酒》认为:“盖以‘蓝’为‘婪’,“当婪尾”者,谓在最后饮也。”

洪迈观境为训,见解正确。安庆方言中有“落尾”、“落末尾”一词,指“落在最后”的意思。蓝、落音近。蓝尾当是落尾的音变词。剩残的米酒,一般较混浊,可用于自酌,不宜用于劝酬。从训诂学视角来看,“落尾”表义直观,词形比“蓝尾”、“婪尾”好,“落”本指树叶萎落,引申义为止息、留下,“落尾”就是“停留在末尾”。

[茅栗](māo lī)橡实。别名橡栗、橡子、栎子。《庄子·齐物论》:“(狙公)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安庆方言中,称橡实为茅栗而非芧栗。在《梦溪笔谈·辩证一》中,沈括早就认为:“狙公赋芧”的“芧”乃“茅”的讹写。

[尖](jiān)方言中该词可表示人吝啬。许宝华等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尖”字共27个义项,其中,义项第21即是形容人“吝啬”、“小气”。窃以为,表示“吝啬”、“小气”意义的词语“jiān”,其本字应该是“悭”(qiān),“尖”是后起的会意字,指物形上小下大,锐利,与人性情无关。所以词典最好在“吝啬”义项下加括号说明,此处“尖”的本字为“悭”,悭、尖韵母相同,声母分属中古36字母中的齿头音清、精二母,发音部位相近,因方音变异,“悭”因音变被读成“尖”了。加注本字,可使读者知晓该词的来历。

2.4训诂能丰富方言辞书内容,补充更多的方言词条

近几十年来,我国搜集出版方言辞书的工作成绩可观,这推动了方言研究,但这些辞书并未搜罗齐备,比如安庆方言中许多词未见收入《安庆市志》方言章节和研究安庆方言的专篇论文中。如:

[拉呆](lā dāi)表示浅薄虚荣的人“吹嘘”、“炫耀”义。不见收录于汉语方言词典中。“拉”在方言里含有“闲谈”的意思,如拉家常。“呆”词义项有三①、傻,头脑迟钝、②、死板,不灵活,发愣。③、同“待(dāi)”,暂时停留。①为主要义项。“拉呆”的词语结构与词义,与“献丑”、“丢丑”等同,命词缘由大致是,暗示人在话中过于炫耀,出乖露丑了。

[捞拾](lāoshi)表示在话里藏刺,揭人家言语和行为上的过失。该词不见方言词典收录。方言古语中有“劳什子”(牢什子)一语,其词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东西”或“玩意儿”,泛指一般人或事物,含有厌恶和轻蔑的味道,与“捞拾”词在语用上没有交集,二者不是同一词。从组词方式看,捞、拾为单音节同义词,其命词之由,大致是指有人在交际场合,捞着他人的话把儿,据此对他人言行错误进行暗讽。

[刁佞](diāo līng)机敏、聪明、行为得体。此词不见方言词典收录。该词可能是两个单音节同义词刁、佞复合而成,“刁”、“佞”本来均具“机敏、圆滑”之义,后来意义演变,具备“善解人意、贤惠得体”之义。

[打短](dá duǎn)阻拦,劝阻。此词的构词方式与打量、打扰相同,“打”有“开始行动”的意思,此处“短”的本字应该是“挡”,打、短合起来是开始阻挡的意思。“打”字为词头多音词大批产生,自宋代开始。

[不重过](bù chóng guò)形容人霸道,喜欢欺侮人。该词在安庆方言中还有一个与之意义相近的词-“不搁人”,意思是“不让人,不讲理”。

2.5方言能正训诂之失

口语中有不少方言词,实际上是上古书面语。古今学者在训释这些词语时,未参考方言词语知识,造成注解的不精确乃至错误。借助方言词语知识,可以发现错误所在。如:

[瀌](biāo)形容液体从管道里向外喷射的样子。《诗经·角弓》“雨雪瀌瀌,见晛曰消”,朱熹注:“瀌瀌,盛貌。”从安庆方言可知,《诗经》原句是形容狂风吹拂下,雪花纷纷扬扬,就像管道里液体受强大压力猛烈的向外喷洒一样。古注“盛貌”意义抽象,未揭示狂风吹拂下的雪花飞迸的样子。

[生怕](shēng pà)义同“特别怕”。“生”在安庆方言里可以充当程度副词,表示“很、特别”之义,如唐歌谣《啰唝曲》其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唐五代词鉴赏辞典》赏析文认为“生憎”是“最憎”的意思。质之以方言词“生怕”,辞典的理解有误差。

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收录了“生”词条:“生,甚辞,犹偏也、最也、只也…生憎犹云偏憎或最憎…生怕犹云只怕或最怕…”我以为,张先生此处解释不很恰当,“生憎”与“生怕”正确的意义乃是“特别恨”、“特别怕”。“生”作程度副词,表示“很、特别”的意义,该义项在诸多古汉语辞书中均未收录。

[很](hěng)此词又可写作“狠”。安庆方言中指人体力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陈澔注:“很毋求胜,忿思难也。”刘方元等《礼记直解》注:“非关原则性争论,亦即意气之争。胜,占人上风。”据安庆方言词义与文言词句(“好勇斗狠”)义,可以推断,《曲礼》原文是说,假使自己比别人强壮有力,也不与人争胜(把别人比下去)。此句通行的解释(“与人争讼、占人上风又不求获胜”)的不合事理逻辑,既与人争,又不求胜,岂不惺惺作态?

[打尖](dā jiān)安庆方言“打尖”或“打个尖”则表示“在旅途中或劳动中,人们有点饿,吃点食物垫肚子”(仅休息不能称为“打尖”)。《辞源》修订本释义为“旅途中休息或进饮食”,杨为珍等主编《红楼梦辞典》释之为“在途中休息或劳动间歇时进食,俗称‘打尖’”我以为,参以安庆方言词义,两本辞书释文似可改为:在旅途或劳动中稍微进食称“打尖”。

[劳](lào)义同于“动”。树叶被风拂动、肢体摇动或晃动、人走动,等,都叫“劳”(音lào)。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咏本事正发生在安庆境内,歌中有“举手长劳劳”之句,“劳劳”被学者错误解释为“忧伤的样子”。从语境上看,该词是描述夫妇分别时挥手示意状。从词义学上看,“劳”为会意字,其形构,从力从田,像人在田中劳动,故本义表示“劳动”,词形本身就含有“肢体活动”义。

[大糊禢子](dà hú tázi)马虎,糊涂,做事丢三拉四。此词是鲁地方言词“大滑答子”的音变词。

史大丰《〈金瓶梅词话〉中枣庄方言例释》一文中,也有对此词条的释义,兹录如下:

大滑答子货(滑答子)在枣庄方言中指烙菜煎饼的第一层,往往因火候等其他原因不能吃,便扔掉,引申指不中用的家伙,今枣庄土语常作“滑答子煎饼”。《金瓶梅鉴赏辞典》释作:油滑的家伙,靠不住的家伙。…如:走到仪门夹道内,撞见西门庆,说道:“你好人儿,原来你是个大滑答子货!昨日人对说的话儿,你就告诉与人。”《金》23回)月娘道:“原来你这个大诌答子货!谁家愿心是忘记的?你便有口无心许下,神明都记着。”(《金》39回)

我认为,上述论文与词典中,释义未切,因未紧扣小说中该词的使用语境。《金瓶梅》中使用此词的故事情节之一是:潘金莲偷听到西门庆与家仆媳妇宋惠莲偷情苟合时说私房话,有几句针对潘金莲的话不太好听,次日早,惠莲获知金莲已察知此事,特地到金莲房中巴结逢迎,赔小心。金莲话里带刺,数落惠莲,但语留分寸。为遮掩自己偷听举动,故意向惠莲“交心”,谎说这一切都是西门庆主动供出来的。惠莲上了当,嫌西门庆嘴巴不牢,糊涂,等到她再遇西门庆后,马上数落对方(“你好人儿”云云),弄得对方一头雾水。这个语境中,西门庆是被宋惠莲视作糊涂虫而非大滑头。训诂学认为,词的引申义与本义有着密切的逻辑呼应关系,烙坏了的煎饼粘糊糊,半焦半生,难吃。用来指人的话,释为“不成器、糊涂”比释为“油滑、靠不住”要好,把私密的话告诉别人,连自己许的愿都忘了,如此糊涂虫还能称得上油滑吗?

2.6方言能加深对训诂的理解

方言中有不少词能反映词的古义,熟悉它们,能加深我们对训诂的理解。如:

[作兴](zuò xīng)看重,重视。比如,你可以对一个不太喜欢的人说,“来不来,随你的便,没人作兴你。”先秦时,“作”与“兴”同义,均含“起来”、“兴起”的意思。如成语“夙兴夜寐”中的“兴”,就是“起身”的意思,《论语》中“三嗅而作”、“舍瑟而作”等句,“作”义即“起”。“作兴”一词,开始是两个单音节同义词的并列,慢慢固化为双音节单词,表示“兴起、时兴”之义,因为人们对新兴事物往往较重视,故该词在方言中词义稍有变化,表“重视”义。

[络子](luòzi)一种用丝绳编织的网兜,可以盛物。《庄子·秋水》“落马首,穿牛鼻。”《淮南子·原道》作“络马首”。“络马首”就是给马套上络头。《庄子·秋水》中“落马首”之“落”乃是通假字,通“络”,作为一种用品,络子的名称自古至今未变。

[不关渠](bùguǎnkié)此词在唐宋时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必管他(它)”“随它去”,如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有句子“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不关渠”之义即如此。一是“不与他(它)相关”,钱时《竹所睡起偶成书呈谢守之》“万竹中通两牖虚,红尘炎暑不关渠”,此例句中,“不关渠”义即“不与它相关”。“渠”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始自魏晋,《三国志·吴·赵达传》“…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即为例子。

3  结语

训诂通过揭示一些方言词的历史和流变,发现词语后面的文化因素,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方言词语的理解。训诂还能推动方言词语定形、正形工作,它通过溯语之源,寻绎词义之变而打通方言词语与古汉语和外来语的关系。在写定方言词语时,能将音、义、形三者结合起来考虑,互相推求,或通过音、义的引领和古代文字资料来寻其正形,或通过音、形来定其真义。在判别语源时,综合运用训诂技巧和语言文字、语音、文化、历史知识,方可确证某个方言词是源自古语,是外来语,是音变词,还是行业语,避讳语,特殊典故等。方言无疑给训诂提供了鲜活的语言材料和用武之地,而因异地任职、商贸、移民等活动,又使不同区域方言提供了交流、混用的机会。笔者所举这些方言词,有些亦见用于其它方言区。因此,不同方言区方言词语之异同比较,很有研究之必要。对方言词语进行研究时,应关注本地人口迁移史。因元末、明末战乱因素,安庆近代人口中,本地土著不多,很多人是从赣地或皖南移入,为何安庆方言中保存不少先秦古语(如称白天为“昼”,称忧虑为“焦”,肢体活动叫“劳”,欺侮人叫“戗”,称人笨为“懵”,称怂恿为“唆”等)?是古代中国北方移民南下皖江安庆之后坚持传承原籍所在地语言呢还是赣地古百越人与秦、汉时代北方汉族人交往,学会汉语,而且比北方汉人更有耐心地保存这些古语呢?这需要进一步考证。另外,一些词是源自外来语还是古语,不少有音无字的词的来历,等,都需要精通古汉语和国内及周边古民族语言的学者进一步考证。因此,搜集整理方言和研究方言,是语言学家和训诂学家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2207.

[2]王逸.楚辞章句卷四[O].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4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40-42.

[5]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3.

[6]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18.

[7]许奉恩.兰苕馆外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8:318.

[8]宽忍法师.佛学辞典[K].福建:福州闽伟印务有限公司,2005: 162.

[9]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9,250.

[10]岩哲.国台语中的日语词语,顺谈台语生活点滴[DB/OL].[2012-01-16].http://www.douban.com/note.

[11]洪迈.容斋随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133.

[1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1962.

[13]朱熹,等.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中册·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85:1.

[14]潘慎.唐五代词鉴赏辞典[K].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158.

[15]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K].北京:中华书局,2001:161.

[16]刘方元,等.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2.

[17]杨为珍,郭荣光.红楼梦辞典[K].济南:山东文艺,1986:19.

[18]黄霖.金瓶梅大辞典[K].成都:巴蜀书社,19914:09.

[19]史大丰.金瓶梅词话中枣庄方言例释[J].枣庄学院学报,2009(4):62.

[责任编辑:钱果长]

作者简介:丁士虎(1963-),男,安徽怀宁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

收稿日期:2015-09-18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22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098-05

猜你喜欢

训诂方言
方严的方言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方言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从《孟子集注》的释词看朱熹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优化和推进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