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非遗的英译外宣方法探析
2016-03-28陆道恩
陆道恩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都匀 558000)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非遗的英译外宣方法探析
陆道恩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都匀 558000)
贵州是一个非遗大省,非遗文化是我省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其做好对外传播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族形象、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非遗的外宣在贵州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外宣英译研究,在本文笔者指出了非遗外宣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探索性地提出了采用音译加注、直译、归化意译和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外宣;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15年我国GDP已达676 708亿元,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正式铺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执政理念的指导思想。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如何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生存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精神价值。是体现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根据笔者对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非遗名录的统计,到“十二五”期末,我省已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名录640多项,贵州已成为我国非遗文化大省。我省非遗的外宣与翻译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扩大民族文化的外宣影响力不仅能保护并加强其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同时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等方面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一、贵州非遗英译外宣现状
根据对《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分析,我省共有54种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12 547 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1]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据笔者对省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非遗名录项目统计,到“十二五”期末,我省已有1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85项国家级、561项省级和上千处市(州)级遗产项目;传承人方面,国家级有57人、省级301人。贵州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遗产,应当让他们在世界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贵州山地文明的一席之地、让民族文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活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核心之一,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民族的融合。张小宁2014年通过选取诸如贵州、茅台、苗族、侗族大歌等10大方面35个最具代表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词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进行检索。在选取的35个词中,几乎只有贵州、贵阳、茅台、侗族、鼓楼这5个词汇有检索结果。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贵州”出现的总频数仅为39/0.08。国外民众对贵州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认知度的实际情况可能还会更低。在已知的相关出版物及网站建设的内容中,非遗内容的英译几乎是空白。另根据笔者对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走访,目前尚无任何关于我省非遗文化英译的资料。
二、贵州非遗外宣英译的意义
非遗文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精神、审美、教育、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的价值,扩大非遗的外宣影响对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提升贵州少数民族形象和自信。作为祖国西南部较为偏远落后的山区,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迟滞于兄弟省份。在过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顶帽子不仅仅是对贵州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描述,更是对贫穷、落后的贵州各族人民的一种嘲讽。习主席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今天,贵州的经济要发展、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要赢得属于自己的尊重和自信,本土文化必须走出去得到外界的认识和认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给我省民族文化的“走出去”带来了契机,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崛起经验,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是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民族形象、培养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手段。
2.赢得国际尊重,保护民族文化。世界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因各国历史及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先后之差别,但不能因发展的先后而存在优劣之分。非遗文化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独有文化,更应当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保护。对于发展本已相对落后的贵州山地文明,要想扩大自己的影响、提升民族形象,就必须走出山区、放眼全球,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谋略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让璀璨的山地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分子,让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保护就是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非遗文明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区别。而贵州的非遗保护在目前阶段则需要大力的宣传和发展,非遗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发掘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间、在潜移默化中世代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已经被牛仔T恤和电子产品取代、很多民俗民风也被埋没在“圣诞”的苹果和情人节巧克力中。也是由于其“非物质”性,因此很多项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已经或正在消亡,我们急需通过恰当的外宣以引起外界的关注,使遗产的继承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有当非遗的传承者看到这其中的价值,也才会有意识地进行保护。
三、非遗外宣英译的方法
我国外宣翻译重在传播信息和吸引外国受众[3]。在21世纪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生活节奏飞快的年代,民族文化的外宣英译在保护其自身传统的同时,还应设身处地体会到外国民众由于其历史背景、信仰、思维方式等差异而带来的接受异国文化的障碍,通过适当的翻译手段从而让其他民族和文化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以达到文化外宣的效果。因此非遗外宣应当既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国情,也要抛弃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封闭思想,理解和顺应世界各国受众群体的社会背景、逻辑思维、心理特征、文化认知需求和方式,以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
1.音译加注释。顾名思义,就是某一种语言的意义通过用另一种语言同音字母来表达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对于专有名词、民族特色事物名词或更好的对应词的翻译等情况都属于音译的范畴。音译是外宣翻译中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翻译方法,其优点:一是保持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二是表达对中国文化新鲜感;三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四是顺应语言交际环境。[4]贵州非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地域及多元文化特征,很多项目名称专属都有某种民族语言,其汉语名称本就根据其母语发音而来,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必然大量用到音译。加注的目的则是使得源于翻译到目的语后缺失的部分得以补偿。
音译加注实例:
例如:“仰阿莎”——Yang Asha(poetry)
《仰阿莎》主要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苗族民间的一首古代神话爱情叙事诗歌,它反映的是贵州少数民族苗族民众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憧憬,表达了苗族同胞为追求这一美好理想而执着追求和奋斗的坚定信念。作品里的仰阿莎是一位从水井中诞生的女神,美丽动人,盖世无双,是苗族美丽女神的化身。这是一个复杂的民族特色文化词,想要把其字里行间寓意传达清楚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实现,因此,音译为Yang Asha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苗语的特点,其发音在英语又近似于英语里Young Asha,意也可理解为风华正茂的阿莎。另外“仰阿莎”属于民间文学,但Yang Asha字面意思未能体现,特加注poetry进行补充。
类似其他例句:
阿妹戚托—Amei Qituo(a primitive folk dance of Yi people)
布依族医药—Buyi Herb Medicine(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Yi Gan Ca-a kind of health care beverage)
苗族《古歌》——Guge(an poetic but unreligious fairy tale about Miao’s history,ethics,customs,clothing,architecture and climate)
音译加注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其内容的多少、长短。加注的位置既可以在文中、也可以采用脚注的形式。一般而言,较长的加注建议采用脚注形式。
2.归化意译。归化意译是跨文化翻译中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就是强调并侧重受众群体的理解和接受为主要目的的翻译方式、它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或结构。贵州非遗文化有着独特山地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表征。在非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与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社会文化、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翻译时不太容易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应点。鉴于此,归化意译这一方法的采用是为了便于目标语受众群体更好地理解源语的内涵思想。
例1.侗族萨玛节——Dong people’ Panathenaic festival
萨玛节是我国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萨玛”在侗语里是祖母的意思,她被认为是侗族共同的神灵化身,她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民以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同时萨玛也是传说中为纪念一位在抗敌入侵方面功勋卓著、英勇善战、为保卫人民而牺牲的女首领、女英雄。因此意译为Dong people’s Panathenaic festival与雅典人为了纪念雅典护城女神雅典娜而举行的Panathenaic festival不谋而合。
例2.苗族姊妹节——Miao Valentine’s Day
姊妹节已成为黔东南地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也被称为东方情人节(Oriental Valentine’s Day)。
3.音译+意译。音译、和意译是翻译中较常见常用的两种模式,相对而言,音译主要用目标原语没法直接转换成合适的目的语的情况下而采用保持原语形态及发音的方式;意译是由于要转化的两种语言在形式及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而采取的只保留原文的内容而不顾及到其形式和结构的一种翻译方式。音译和意译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有些项目名称所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单纯靠音译或意译并不一定能最大限度诠释清楚,因此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效果更好。
例1.布依族八音做唱——Bouyei Eight Musical Instrument Opera
布依族音译为Bouyei或Buyi,八音意译为Eight Musical Instrument,因为八音主要指的是骨胡、葫芦琴等八种乐器。八音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八种乐器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5]这里的“坐唱”是一个复杂的表演形式,译为opera较合适。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根据《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opera”起源于16世纪末,其定义是“a drama set to music and made up of vocal pieces with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and orchestral overtures and interludes”[6]。两词的历史积淀以及主要有唱、有管弦乐器伴奏、有序幕、有情节等方面极其贴合。
四、结语
任何民族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翻译时用什么方法策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文化外宣受众视角下,能否有效使受众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主要目的。译文则需根据受众群体的文化、思维、习俗等做出让其最容易、最恰当的接受方式。本文所提到的音译、直译和归化意译只是众多翻译方法中较为简洁直接的翻译方式。非遗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方面,因此外宣翻译文本纷繁复杂,不同文本其功能和目的都不尽相同,译者应针对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最终达到外宣翻译的预期目的。
[1]国家统计局.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2012-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201202/t20120228_30386.html.
[2]赵明仁,肖云.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N].光明日报,2013-12-04(001).
[3]李琼,郑安文,胡桂丽,等.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61-64.
[4]郑晓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5):67-70.
[5]申茂平,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贵阳:贵州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9-120.
[6]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编辑组.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20-1221.
On C-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Gu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One Road
LU Dao-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Qiannan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Duyun558000,China)
Guizhou is a major province which is rich in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CH).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inorities’ spiritual wealth,its prope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will help to promote economy development,improve national image and enhance our culture influence.But due to the lack of publicity of the ICH,there is currently no any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is area in Guizhou.In this research,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CH translation and tentatively proposes that methods lik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adding annotations,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ICH in Guizhou.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Guizhou;C-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methods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3.024
2016-04-11
陆道恩(1979—),男(布依族),贵州独山,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
主要研究英语翻译与教学。
G122;H315.9
A
1009-8976(2016)03-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