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话语重构
——“宏观经济的诞生”语法隐喻实证

2016-03-28王雅慧

关键词:经济学隐喻语篇

王雅慧

(1.福建省话语研究中心;2.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108)



经济话语重构
——“宏观经济的诞生”语法隐喻实证

王雅慧1,2

(1.福建省话语研究中心;2.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108)

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话语风格成为经济学科的经典之作。本文对“宏观经济的诞生”一章进行语法隐喻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内容大多是对学科里已有经济规律进行重述,但重构的话语却以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等丰富的语法隐喻手段,辩证地展示该学科变迁的完整叙事框架,逻辑完整说服有力,更创造了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语法隐喻;经济话语;经验重构

经济话语主要描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有关的研究从词汇隐喻、概念隐喻、和逻辑隐喻三个角度展开。本文选择第四个层面——语法隐喻的层面,尝试解读经济话语的重述手段和效果。

一、语法在意义表述中的作用

在经验表述过程中,语法起到主要的作用[1]。韩礼德认为词汇隐喻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从本义和隐喻两个语域进行投射;而语法隐喻则是“自上而下”的,从词汇的语法层入手体现出不同的意义。然而,二者的共性在于均是运用另一语义领域构建某一语义领域[1]。

韩礼德的层次思想中,语言是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组成的三层次系统。在内容层面,语义和词汇语法这两方面呈“体现”关系,即词汇语法“体现”语义,或给语义“编码”。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因此,系统功能所主张的三个纯理功能,主要通过关注语言的语法形成来探究人们经验中的现象构建成意义的类别和关系。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反映人类各种经历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言体现各种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则是一种创造语篇以使前两种功能得以通过语篇来体现的功能[2]。

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主要依产生与期望不同的效果来区别,“隐喻式”不同于“一致性”,打破符合人们对事情发生和语言理解期望的常规的表达方式[3]。语法隐喻作为构建意义的手段对话语“表达”中“过程”描述的转换改变的阶梯,从而压缩小句信息,在提高信息的密度的基础上突出逻辑层次,实现语篇连贯并构建事理逻辑。概念隐喻功能具有逻辑发展的作用,在推理过程中,主要通过名物化的过程将前文出现的信息“包装”成名词词组,既是叙事中的主位信息又是已知信息,成为新信息的出发点。在新的小句中,论证能够达到更加严密、突出语义、增强语篇衔接等效果[1]。尤其体现在及物性隐喻,通过过程的变化,导致过程中参与者、环境等相应的变化而重新构建经验。

二、语法隐喻在经济世界的经验重构中的运用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4]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现代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是迄今唯一一部历经64年,19次再版的经济学教科书,并且与时俱进、版版精品、版版畅销。从第12版开始,萨缪尔森深厚的人文历史修养令克隆其模式的所有经济学教材自愧不如。曼昆对此有坦诚的表述,他认为现在流行的经济学教材比起萨翁的版本只是“小巫见大巫”。他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语言巨匠”。《经济学》第20章《宏观经济学之诞生》以历史的视角,叙述宏观经济概念从被纳入科学领域到列入政策领域的过程并进行重构。

话语背景:20世纪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凯恩斯主义理论明晰,经济环境中增长、就业、通货膨胀是国家需要面对和治理的几个主要的社会问题。而宏观政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同方向发展的自动调节机制。传统经济话语通常将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角,直接摆入宏观语境中,维持一国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目的职责的叙述,多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展开。

重构的语境:全章首先以第三人称视角,主要通过经验隐喻与逻辑隐喻两种概念隐喻方式论述宏观经济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其论证的依据是,宏观政策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接下来,阐述宏观经济学的功能,以经验隐喻为论述方式,勾勒一幅科学的画面。紧接着,以历史的视角验证凯恩斯主义的沿革,以语篇隐喻的形式将美国20世纪经济社会所经历的历史环境呈现给读者。最后,依据前文的观点和论证,以语气隐喻的方式推出政府应当承担的政策责任的结论。下文主要从功能语法的三个角度来分析该语篇:

(一)概念隐喻

1.经验隐喻:经验隐喻主要表现在六种过程之间的转换,主要通过及物性动词和名词化形式达到信息凝练的效果。

Eg.1 Macroeconomics examines the sources of such persistent and painful unemployment.Having considered the possible diagnoses,economics can also suggest possible remedies,such as adopting stimulative demand policies or reforming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by reducing the incentives not to work or increasing wage flexibility.

例1两句话均以“macroeconomics”为主位,以有知觉的述位“examine”喻指宏观经济好比一个人进行考察,对象之一是信息,表达宏观经济关注就业和失业问题,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对于失业问题的描述,不是以关系过程展开,如:“Unemployment is a persistent and painful social phenomenon.”取而代之的是行为过程的经验式,及物动词所带的对象为以“persistent and painful”为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

第二句进一步以有知觉述位词“consider”和“suggest”引出“diagnose”和“remedy”两个概念,意指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目的在于,避免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失业、高增长和物价等问题的主要对策。相同的主位使前后两句实现了衔接的作用,并突出政策的根本作用。这段信息通过政府的职能,间接反映经济环境中遇到失业问题如何作为,为初识宏观概念的读者认知构建起到帮助的作用。

Eg.2 Macroeconomic issues have dominat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genda for muc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阐述完宏观经济学基本内涵之后,语篇以“宏观经济学主题”为主位,“dominate”述位隐喻,说明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存在的长久性。“political and economic agenda”表明无论政府是否将就业、通货膨胀和物价等问题纳入管理范围,都须加予考虑。

由此证明,经验隐喻是科技语篇的显著特点。

2.逻辑隐喻:与经验隐喻密切相关甚至相互依靠的是逻辑隐喻,在缺乏过程、特点和参与者的表达情况下,可以通过逻辑隐喻加以弥补,这种隐喻在本文中也较为典型。出于语篇逻辑的需要,语法隐喻可以通过转换的方式突出必要的逻辑层次,如例3和例4。

Eg.3 The whole purpose of the economy is production of goods or services for consumption now or in the future.

例3中“purpose”是目的状语“for…”的隐喻表达,相比目的式的表达,名词化形式作为主语,更加突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和未来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为下文提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和生产最大化的做适当的铺垫。同样,例4以“reason”的隐喻式表达将原因状语从句中的原因分别以名词短语的形式一一陈列在句末。

Eg.4 It is amazing how many reasons can be found to justify such waste:fear of inflation,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s,unbalanced budgets,excessive national debt,loss of confidence in the dollar.

为了证明从事经济行为不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际隐喻式表达“reasons”,提高了篇内的连结性和说理效果。

(二)人际隐喻

1.情态隐喻: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本可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语义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来表现。从本章时态上观察,除大部分以一般时和过去时外,情态隐喻的情况较少,少量使用到情态动词用情态词表达凯恩斯自理论的提出,加之他的批评者和继承者,政府对于宏观问题有选择权的,通过合理的解释辅之情态词证明推理的合理性。

Eg.5 Thanks to Keynes,his critics… a nation can speed or slow its economic growth,trim the excesses of price inflation or unemployment from business cycles or curb large foreign trade surpluses or deficits.

But with sound macroeconomic understanding,the inevitable pain that comes from choosing the best route can be minimized.

2.语气隐喻:

But when output rises too rapidly and unemployment falls,the situation tends to drive up prices and wages.Policymakers are forced to rein in the economy through macroeconomic policies when it grows too fast,or when unemployment falls too low.

本句以语气隐喻be forced to代替语气词must,通过言语行为中的命令功能,传递在产量增长速度过快和失业率的下降,驱使物价和工资水平的上涨,政府所能作为的就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加以调整,be forced to以被动态的形式,表明有一个施动方,迫使政府不得不顺应这股力量去调整。而这个施动者根据语篇的判断,就是宏观经济的自然规律。叙述的重构起到说明政策对于宏观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有影响作用的效果。

(三)语篇隐喻

根据马丁对韩礼德提出的语篇功能,补充了语篇隐喻的合理形式:语言中的时间关系可以经语法隐喻建构成不同形式的标记主位[5]。凯恩斯主义观点并非从一提出就得到广泛的支持。本章的叙事以时间线索贯穿段落,展示该理论经历的初步形成、饱受争议和最终赢得大多数支持的过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29—1933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入思考。这里将时间名词、时间介词甚至是时间连词都隐喻为语篇叙述的主位,分别以marked,proclaimed,enacted,frame为述位引出,体现凯恩斯理论在美国经济政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Eg.6 The 1930s marked the first stirrings of the science of macroeconomics,founded by John Maynard Keynes as h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mechanism that produced the Great Depression.

例6以“the 1930s”时间信息为主位,见证美国经济特殊困难时期。熟悉近现代史的人一定知道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经济大萧条。在罗斯福新政之后,这段大萧条导致美国人民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困难。针对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有两个阵营试图解释产生的原因: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个阵营各有一半的支持者。凯恩斯主义认为造成投资消费不足的原因,根本上来自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不足。而货币主义则主张政府货币供应的不足是导致经济的衰退的主要原因。凯恩斯的思考正值此时提出,考虑应对大萧条在失业等方面带来冲击的措施。

Eg.7 After World War II,reflecting bo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Keynesian views and the fear of another depression,the U.S.Congress formally proclaimed federal responsibility for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随着洛克菲利集团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加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人看到政府增加投资的行为更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本句信息以述位“marked”展开,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时间轴认知框架。表明这个阶段仅是凯恩斯观点的提出和接受的阶段。因此,学界和公众意识中,都没有完全地接受凯恩斯的观点。例7呼应了这段历史,随着二战战火的拉响,美国投资了军火,大发战争财。这个时期,有许多美国人得了好处,因此,这句信息仍旧以时间主位“World War Ⅱ”展开,述位“reflect”和例1呼应,但是可以看到经过时间的验证,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出于民间另一轮对经济萧条的恐慌,美国议会正式宣布,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承担责任。

三、结论

上文运用系统功能学的语法隐喻分析理论和工具,挖掘了出于对初学者对专业术语和逻辑理解力有限的诸多考量,从表达方式、语气斟酌和信息组织方面,乃至跨域认知的投射方面都有细致入微的安排。在话语重构的过程中,叙述首先以逻辑隐喻的方式构建了全篇在叙述理论合理的逻辑思路,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乃是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紧接着,以经验隐喻阐述宏观经济学的功能,勾勒出严谨的科学画面。紧接着,以历史的画面,通过语篇隐喻的形式将美国20世纪经济社会所经历的历史画面呈现出在读者的面前,从而验证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正确地位。最后,以语气隐喻的方式将推理的结论政府应当如何作为阐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改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宏观经济语境,从一个理智的自然人思考的角度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中所必须面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相比简单直接地叙述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责,这样的叙述风格说明了前因后果,思考的来龙去脉,历史的佐证,使得语篇更加合理,具有说服力。由此使其经济思想深入民心,甚至被信奉为经典话语,证明了该分析工具的说服性和阐释力。语法隐喻大大地提高了语言的信息密度,是有效地表达缜密思想的有效方式。具体到经济意识的释义角度,作者改变以关系过程的表达方式简单地告诉读者经济世界是怎样的,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物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解析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推理的过程。通过主述位的推进,改变叙述经济理论描述所产生的语义复杂的效果。认知词汇隐喻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语义层面和概念层面,它同样可以影响着功能语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表达方式的选择。文章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学知识本身,而是一种科学审视的思辨方式,和对市场观察和调整的思维方式。

[1]常晨光.语法隐喻与经验的重新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31-36.

[2]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8-13.

[3]Samuelson,P.A.,& Nordhaus,W.D.经济学(第18版)Economic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72-374.

[4]吕凯,丰志明.译者必须掌握历史常识——以“镀金时代的垄断者”为例[J].学园,2013(3):37-39.

[5]J.R.Martin.英语语篇系统和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6.

Effective re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discourse——grammatical metaphor analysis in “Birth of Macro-economics”

WANG Ya-hui

(FujianDiscourseAnalysisStudyCenter,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zhou350116,China)

Paul Samuelson’s Economics is a classical works in economics because of its unique style.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used in the chapter of “Birth of Macro-economics” in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It is found that even though the book mostly retells the known economic rules,by mea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s,including ideational metaphor,interpersonal metaphor and textual metaphors,shaping up narrative framework of the branch,featured with tight cohesion,compact logic and effective persuasion,and even new meanings of economics.

grammatical metaphor;economic discourse;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3.021

2016-6-15

省级课题“语法隐喻视角的英语经济学语篇分析”(项目编号:JBS09022)

王雅慧(1979—),女(汉),福建厦门,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功能语言学。

H09

A

1009-8976(2016)03-0070-04

猜你喜欢

经济学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简明经济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经济学的优雅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