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破冰转型的挑战与探索
2016-03-28姚青群
姚青群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编辑部,福州 350003)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破冰转型的挑战与探索
姚青群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编辑部,福州 350003)
以高校学报的改革困境为着眼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定义和特性。从全新的市场空间与营销模式、专业化的大型期刊数据平台优势、从内容提供者到信息服务商的转变三个方面,指出“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改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简言之,“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的高效率办刊、影响力扩张、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甚至是市场盈利,都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学报编辑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利用数据发展自己,并突破自身困境,变被动转型为主动探索未来之路。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改革;集约型数据出版平台;云编辑
2012年7月30日我国出版管理部门颁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要求高校学报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经济[1]。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方激辩。高校学报作为具有地域性、内向性、综合性特质的学术期刊,其转型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深度瓶颈:学报公益性与商品性的终极悖论,如何在技术层面完成集约型、全析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出版,如何建立生存产业链等等。3年过去了,高校学报改革的进程仿佛进入了无限期的休眠中,争论也偃旗息鼓。事实上,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缺乏内涵、滋生学术腐败的弊端一直存在,改革是不容闪避的定论。而在改革的举措细节和执行理念上,不得不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报改革开辟了新的契机和生机。同样是在2012年这一时间原点,《纽约时报》预言“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预测它在经济、商业、政治等各个领域,取代经验和直觉,成为决策的指挥棒。一个月后,美国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正式开启了大数据时代[2]。正如爱德华·戴明博士所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传统的“铅与火”的纸质出版方式已经一去不返,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绝不是纸本学报简单的数据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挖掘、分析、整合,实现信息分享,产生用户粘度,变内容提供者为信息服务商。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云对接,不需要传统的营销,拿着刊物去沿街叫卖,一样可以实现高校学报的商品属性,同时不违背它的公益性。学术成果更适合分众传播,在高度整合学报资源的集约型出版平台上,没有稀缺性,很难吸引点击率,这就督促高校学报从根本上改变千刊一面的尴尬局面,走内涵发展之路。简言之,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的高效率办刊、影响力扩张、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甚至是市场盈利,都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学报编辑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利用数据发展自己,并突破自身困境,变被动转型为主动探索未来之路[3]。
一、逻辑起点:高校学报的改革困境
高校学报改革停滞不前的困难点有一些是显性的:如缺乏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跨界编辑。纸本时代的编辑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主观意识,是单向的、偏静态的。多是在象牙塔的宁静中获得、存储、辨析、加工学术信息。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投稿生态偏被动,刊发的学术成果传播半径也是有限的,一旦邮寄不到位,偏远地区的读者除了向编辑部索要刊物,是很难调阅刊物的。大型期刊数据平台的建立本身就需要突破各种技术壁垒,包括大型服务器集群的支持、专项资金等等,同时格外且大量需要掌握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编码技术、网站信息服务技术的编辑人才。这种人才的需求不是一个普通的概数,而是要对号入座到每一个改革浪潮中的学报编辑部,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每个编辑部的数字化建设,从而让整个行业进入一个良性的生态发展环境。
高校学报改变千刊一面,寻找内向性和外向性的最佳比例,将刊物向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的难题也一直未解。信息的闭塞或不对等,使许多学报如孤岛一般,各自为政,编辑部没有精力去挖掘、分析和整合大量的信息碎片,没有能力分析读者的需求以及同类刊物的各项信息指数里面透露出的学术动向,造成读者与编辑部沟通的不畅,在不能一稿多投的前提下,很多读者把稿件交付给了并不十分适合的刊物,这就降低了栏目的学术质量和专业化程度。很多学报背靠高校这座青山办刊,资金来源、人员构成、政策支持全部来自于所属大学,这就制约了学报栏目的定位与格局,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报栏目往往考虑到本校专业的均衡性,而面面俱到。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千刊一面,栏目空洞、大而不够精细的局面。
而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逻辑起点,是刊物的生存起点,究竟向何方去的问题。高校学报走向市场,对于核心学报也许生机勃勃,但对于众多的普通地方高校学报来说生机不足一线。普通地方高校的受众是局域、专业甚至是特定的,基本上都由高知和热爱知识的人组成,那么注定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是行不通的,你不可能捧着学术刊物像大众情感杂志一样沿街叫卖,销量是市场唯一的经济量化标准,一本普通地方高校学报的销量能达到五百就是个阶段性的数字,营销空间实在是前景可悲。抛开经济学视域,从学报的专有属性来说,也和商品性形成一对悖论。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学术是天下公器,学术成果和信息是属于全天下的人,而学报只是载体,不是经济体,它的根本属性和学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即为公益性,公益性就是普惠性,让所有人平等地共享知识和力量。拿学术刊物去做市场销营,这与它的根本属性是相悖的。所以,很多编辑学者从内心情感上是抵触的,这也是改革迟迟不前的内在性原因。
二、大数据时代对学术期刊走出困境的引领功能
我国目前有期刊近万种,学术期刊超过7 000种[4]。而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这些学术期刊中的大部分在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正处于尴尬而举步维艰的瓶颈期。一是办刊模式的僵化与固步自封。多数学报把自己封闭在“投稿—审稿—校对—出版—发行—上传大型期刊数据库”这样一成不变的循环空间,没有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思维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整个数字出版活动也被仅仅简化为把纸本数据原封不动地上传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二是学术信息获取方式陈旧。纸媒时代对于编辑部来稿的评价与审读,主要依据编辑与审稿专家自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经验,编辑与审稿专家的学术立场、理论水平、责任心成为决定稿件去留的最终因素,造成的选择性的偏差与判断失误不可避免。学术期刊无法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编辑部库存一般为纸制版本,如作者需要查阅或提取某一类型的论文信息,只能借阅纸质期刊,自己去分析、整合,更谈不上深度挖掘与定制信息。三是评价方式片面化。当下学术期刊的客观评价方式存在片面性,单纯用影响因子、被引率这些量化指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无法确认文献背后引用的真实性,如无法区分自引与他引,正引与反引,真引与反引等情形。很多学术期刊得不到真实评价,而善于制造影响因子、被引率的期刊又冠冕堂皇地进入核心期刊队列。人为制造了不公平也不科学的困境[5]。
大数据技术的横空出世,不仅是IT业和商界的革命,对学术界的影响注定深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范式、知识获取方式、信息交流机制这些基础性的活动,更将超越技术和工具的模式,向人类的思维、行为、心理等层面渗透和延展[6]。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将不再是象牙塔里慢板、静态的活动,而是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跨地域、跨国界、跨学科的“大学术”全流程传播。将重塑作者、读者、编辑的三元关系。通过大数据将大型期刊数据库、国内外开放存取型图书馆、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研究中心、各类课题的研发平台全部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海量的超限数据库[7]。所有来稿,都可先通过大数据分析,确认其科学时效性、数据正确与否、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帮助编辑对海量来稿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打破以往编辑流程中的信息阻滞状态和孤岛状态,作者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上时时关注稿件动态,让决策变得透明。在期刊评价方法上,大数据也将提供海量数据样本和更多样科学的挖掘分析工具,采用多元分析法,以期更精准定位期刊内涵和学术层次[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正在遭遇改革困境的学术期刊来说,无疑是起到了引领式的灯塔功能。无论是定位读者需求、预测期刊未来走向、整合栏目、加速“大学术”全流程传播,都可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大数据的横空出世,使学术界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把浩如烟海的各种类型的历史过刊全部纳入数据库,得以永久完整保留,并随时随地提取信息,为当下科研所用。大数据的丰厚价值和未来应用空间是无限的。
三、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改革带来的机遇
(一)全新的市场空间和营销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市场空间将史无前例地分为三种:实体的经济市场空间、虚拟的网络市场空间、移动终端版市场空间。这种空间市场的划分也为走不通实体经济道路的高校学报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将高报学报的营销战场从地面转移到网络,将学报资源高度整合后,形成一个联合的大型数据资源,卖给高校、大型图书馆以及其他科研院所,还可以卖终端模式、卖客户关系链模式,链接到企业网站平台收取广告盈利。高校学报的数字版应向可感知化数据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技术等加深三维立体出版,进入移动终端市场后,可收取流量费及其他后续高级服务的信息费用[9]。
(二)加入专业化的大型期刊数据平台
有必要强调一个概念,此“大型期刊数据平台”不同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诚然,以中国知网为首的期刊数据库群为中国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开山造海般的卓越力量。有些学报也一度以为将电子文档全部上传中国知网等就完成了数字化出版,但事实上,这是阻碍学报发展的认识误区。中国知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对于学术期刊的经营理念与高校学报公益性的属性也是有矛盾的,中国知网向用户收费,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下载一概收费,甚至精细到按页收费。而高校学报为了传播学术、宏扬科学和先进理念,是不应向受众收取任何费用的。纵观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学术网站大多数都是开放获取的形式,知识无疆界,更不应以金钱作绊脚石。免费不可怕,构建稀缺性才是关键。高校学报要尽早建立并加入纯粹的专业化的大型期刊数据平台,走外部合作的道路,构建属于自己的稀缺性来吸引读者。经济利润可从前文表述的其他途径获取。现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瓶颈和最大困难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有世界影响的期刊发布平台和利用平台,全国建立多个专业化的期刊数据平台,这些平台再缔结技术合作,形成一个学术航母级的期刊平台,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未来定不远矣。
(三)从内容提供者到信息服务商的转变
高校学报以往的象牙塔内独善其身的工作方式已不可取。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仅是学者、作者调取文献、重组数据、获取原始数据的方式变化,整个编辑部接受投稿、编辑、处理系统都发生了技术革命。而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先进理念,就是空间拓展性。传统模式下,当期学报付印后电子文档上传数据库就算完成了一个出版周期,但在大数据时代,学报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学报编辑还需继续挖掘整合有效数据,分析读者需求、栏目建构合理性、影响因子等,和读者在线互动,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后续服务,从内容提供者向信息服务商转变。只有用这种理念去不断完善学报的数字化建设,才有可能更加从容面对未来的改革难题,形成有效的期刊经营策略。
四、创新性反思与结论
传统出版物的阅读量正以12%的速度逐年下降,数字化的根本在于改变了传播的主流范式和效率,高校学报应进行创新性地反思,抓住机遇,高效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性,突破自身的困境。言及创新性,整个学界刊物需要的新型编辑是数据编辑家,有扎实的编辑实践基础,又掌握网络技术,能够开发和挖掘数据,并善于整合资源,不断丰富学报阅读体验和嵌入功能。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发展也为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和可能性,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于2011年2月在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中首开微博[10]。微博营销具有传播快、成本低、覆盖面大、受众广特点,适合当前浅阅读和碎片化的新阅读形式。学报传播还可广开思路,借助其他的微平台,如微信平台,利用朋友圈、扫一扫等微信自带功能即可完成对学报的关注,随时随地关注学报的录用情况、审稿情况,并同时接受学术监督。手机终端阅读领域也是未来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数据编辑家们可以将过往论文做成APP软件[11],构建学术论文超市,让读者按需选择。
高校学报未来走向,势必是依托大型期刊数据库整合资源,并结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形式的多元出版策略。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只有走出象牙塔,寻求多方合作,才能共赢。
[1]夏清海.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3):87.
[2]程忠良.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生态下期刊业经营战略“三问”[J].编辑之友,2012(8):47.
[3]艾伯特·拉斯洛.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
[4]张阳.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5):736.
[5]叶继元.学术期刊利用数据之规范化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4(1):1
[6]张楠.大数据应用与学术传播的变迁[J].知识、学习与管理,2014(5):101.
[7]刘霄.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即将进入云出版时代[N].中化读书报,2011-07-06(002).
[8]刘伟侠.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的整合与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13(9):134.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7-94.
[10]辛苑薇.腾讯玩“大数据”[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7-05(002).
[11]朱晓云.学术期刊微博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3(2):79.
Predicament and opportunity analysis of ice breaking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YAO Qing-qun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FujianRadio&University,Fujian350003,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journals,and it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big data,from the new market space and marketing mode,professional large journal data platform advantages.in short,The era of big data for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ning with high efficiency,to extend its influence,meticulou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en profitable market,provide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and journal editors should learn new technology,master the new thinking,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using the data to develop their own and breakthrough of their plight,change from passive transitio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road of the future.
“big data” era;reform of university journals;intensive data publishing plat form;cloud editor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3.012
2016-07-20
姚青群(1968—),女(汉),福建莆田,副编审,二级文学创作
主要研究编辑出版理论。
G230
A
1009-8976(2016)03-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