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商对话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2016-03-28黄晶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75000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

黄晶(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 银川750001)



协商对话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黄晶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 银川750001)

摘 要:随着我国德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协商对话已成为我国德育改革的新视点,其以人为本、平等交往、民主对话的理念引领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家庭道德教育是学前儿童成长的基石和风向标,家庭德育走协商对话之路必然要求家长与幼儿之间协商对话,坚持以幼儿为本、与幼儿平等对话、民主交往,使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协商对话;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1 协商对话:家庭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从字面意思看,“协商”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对话”指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不论“协商”还是“对话”都是双边或多边活动,具有互动性和合作性。新课程改革将“协商”与“对话”引入德育领域,强调协商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共识的互动关系。因此,协商对话可定义为“一个交互理性的对话过程,用以解决那些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协商与合作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1]要全面落实道德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从新的视角认识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引领协商对话走进家庭道德教育领域,为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合理化举旗呐喊。

1.1协商对话坚持以人为本

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促使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道德教育更是三个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价值体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所有各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就是道德。”然而传统德育并未将个体视为教育中心,只是进行模式化的简单道德教育——以各种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作为标榜对个体实行行为规范和思想约束。

协商对话强调以每一单独个体为中心,就其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程度,结合年龄特征、生活环境和不同施教场所因材施教。它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思想性,将对个体道德的教育建立在人的生存、尊严、价值和独立的基本权利之上。这意味着个体并不是一味地被规定、被决定、被改造、被驯服的客体与对象,而是以主动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1]。

1.2协商对话坚持平等交往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说法。从古至今,人们对个体的道德教育也一直恪守“规训”的方式,认为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师长的训育。这不仅抑制了个体不合理的欲望以塑造出当时社会需要的“良好”行为,而且完全忽视个体自身的向善倾向、自律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使个体陷入机械的接受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其自身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需求发生冲突,阻碍德育现代化的进程。

协商对话式德育打破机械的德育方式,为个体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师生、生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和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材料的德育探讨活动,使个体实现更广阔的视域融合,达到多方在经验、知识、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共识。基于此种方式的道德教育使交往的各方都无意识地接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而这个过程是在相互平等、融洽、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实现的。

1.3协商对话坚持民主对话

传统德育中最常使用的是讲授法,如家长给幼儿讲道德故事、教师给学生讲英雄事迹、领导给员工作劳动模范的报告……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整个道德学习过程完全沉浸在“讲”与“听”、“灌输”与“接受”之中,而个体自身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内化,长此以往造成道德教育流于表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失去了德育原有的意义和教育目的。

协商对话式德育以对话为中心,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按照个体自身道德素养的需要和意愿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德探究活动。它充分调动个体的参与兴趣和探究热情,以启发个体思维活动、主动分析是非善恶为目的,通过一系列道德教育案例的讨论引发个体思考,使参与者通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探究活动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融。

2 举协商对话之旗,强道德教育之本

道德教育之本是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和谐稳步发展的社会化个体。为强德育之本必须着手于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家庭作为个体德育的第一课堂,尤其对学前儿童的道德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石

家庭对一个人具有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特性。儿童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吕氏春秋·情欲》记载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对学前儿童来说,家庭道德教育更是其迈向成功人生的基石。相关幼儿教育科学的实验显示:凡人生所需的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性格等多半可在七岁以前打下基础[2],这印证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要充分重视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2.2家庭道德教育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风向标

家不仅是人的避风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特殊的血缘纽带、情感基础和供养义务,这使家庭教育具有超前性、针对性和特殊权威性,也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具优势。学前儿童在此阶段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并能逐渐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形成对社会环境的兴趣,因此家长要抓住幼儿学习的敏感期,正确有效引导孩子的各种认识。学前儿童对家长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增强了家长的示范作用,使家长在充分发挥权威力量的同时能更有效地控制、纠正学前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家长通过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可为孩子的成长之路做好充足的准备。

3 走协商对话之路,健幼儿道德之体

学前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必须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地看待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关注新的德育方式,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其实行科学的道德教育,用协商对话的德育方式健全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体制。协商对话并不是要求家长向幼儿妥协、事事顺从幼儿,其实质是要家长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进而更好地践行道德行为。

3.1家长坚持以幼儿为本

家长要将学前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不仅注重对幼儿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大力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从事各种非智力实践活动。在发展幼儿兴趣爱好、愉快情绪、受挫能力、性格气质、需要动机等方面的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家长与幼儿要保持一种横向、对等的玩伴关系,以共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亲子感情为基础,通过互动游戏与幼儿进行频繁的身体接触和视线交流,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例如通过“石头、剪刀、布”、“过家家”的游戏引导幼儿去感受家庭温暖、长幼尊卑,体会喜怒哀乐等情绪,进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在“搭积木”、“玩魔方”的游戏中与幼儿一起感受成功与失败,培养专注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促进幼儿道德意志的发展;通过“红灯绿灯小白灯”、“警察抓小偷”的角色扮演游戏使幼儿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增强自我控制力,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以幼儿为本,要求家长不仅要与幼儿保持横向、对等的玩伴关系,更要注重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求找到合适的时间点对幼儿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强化。

3.2家长坚持与幼儿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的目的在于使幼儿产生发自内心认真学习的意志和决心。首先,家长要明确与幼儿是“我—你”的平等关系,用该年龄段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普遍水平要求幼儿的言行举止。其次,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视角上看待和评判其言行举止,多语言、精神方面强化刺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家长可与幼儿协商对话,鼓励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切勿摆出高姿态喝令幼儿做什么,怎么做。结合幼儿易受暗示的特点,当幼儿主动完成一项家务劳动时,家长及时送去肯定的目光和微笑,幼儿便有更大的动力和强烈的兴趣继续下去;当某种不良品行在幼儿身上出现时,家长要本着允许幼儿犯错的态度静观其反应,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幼儿反思,进行平等对话,分析判别是非因果。整个对话过程中,家长还应注意对幼儿品行的判断是否到位,极力避免错评、误评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3.3家长坚持与幼儿民主交往

完善的道德素养离不开儿童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家长要以对话为中心引导幼儿产生社会兴趣,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能力。这尤其凸显出家长的示范作用,“父母如果做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同时又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则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家长平时可利用与孩子的协商对话、民主讨论培养他们良好的亲社会能力,使其愿意与外界环境接触并打开走向社会的心门。家长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创设不同内容的道德主题,鼓励幼儿一同进行社会实践;也可带幼儿去一些陌生的环境,创设新的道德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并加以引导。只要幼儿养成民主互动的交际习惯,他们就会变得合群、友善、谦让……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中必须发展他们适当的社会兴趣,建立一种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有益态度。家长的责任正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并将幼儿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大到更大的社会中,以生活实践为教育中心,以生活实践为教育素材,使幼儿融入社会生活,亲身感受社会关爱,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会兴趣,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道德感。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长要继承传统德育理念中的精髓,更要发扬新的德育理念。尤其要正视传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协商对话之旗,创建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德智并重,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严从根.协商对话式德育的时代意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46.

[2]申明.试论幼儿家庭道德教育[J].娄底师专学报,2001(6):111.

[3]王震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1.

责任编辑闫桂萍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6)01-0110-03

DOI:10.13887/j.cnki.jccee.2016(1).31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黄晶(1988—),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教学活动中的 “绿色” 标准